所在位置:首页 > 社会经纬

从经典中汲取精神力量——专访《故事里的中国》戏剧总导演田沁鑫

田沁鑫
《故事里的中国》主持人与演员、嘉宾进行现场交流。
《故事里的中国》再现《永不消逝的电波》经典场景。
《故事里的中国》带领观众走进“林海雪原”,重温斗智斗勇的“智取威虎山”。
扫一扫,看视频

“同志们,永别了!我想念你们!”1958年,新中国第一部谍战片《永不消逝的电波》引发全国轰动。在影片的结尾,孙道临扮演的地下工作者李侠在敌人冲向秘密电台的最后一秒,一口吞咽了电文,发送出了最后一份情报,并向千里之外的战友敲下这一句话。这一幕不仅让几亿观众哭成了泪人,更成为新中国电影史上一个经典画面。61年后,这段故事在大型文化节目《故事里的中国》中再一次被搬上了舞台,一经播出就迅速引发舆论热议。

《故事里的中国》以强烈的情感穿透力、厚重的历史感带给我们精神的濡染和陶冶。近日,我们专访了《故事里的中国》戏剧总导演、中国国家话剧院副院长田沁鑫,请她以亲身经历者的视角讲述她的创作感受。

这些文艺作品曾经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蕴含着激励中国人奋斗的精神

问: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为什么要在此时推出《故事里的中国》这档节目?

田沁鑫:推出《故事里的中国》,起因是想系统回顾70年来新中国文艺工作者在党的文化方针指引下创作的优秀文学作品、影视剧作品。这些作品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作品中深入人心的故事和家喻户晓的人物形象曾经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也蕴含着激励中国人奋斗的精神,这是文艺所产生的一种效果。所以我们就想用重新演绎故事的方式来扩充一个大型文化访谈节目,由很多优秀的演员来共同演绎这些故事,并邀请故事的亲历者和见证者登台讲述,深入挖掘经典背后的真实过往。

好看的故事一定是好的内容和形式的结合

问:《故事里的中国》聚焦《永不消逝的电波》《平凡的世界》《林海雪原》等现实主义经典文艺作品。重塑经典是困难的,您觉得挑战在什么地方?

田沁鑫:我是一个后知后觉的人,一开始是被节目创意所吸引、所感召,刚梳理这些经典作品的时候也是被它们深深鼓舞,非常兴奋地投入到这项工作中,但是在做的过程中越来越发现难度很大。《故事里的中国》中的舞台表演只有短短半个小时,如何在这半个小时内将经典故事和人物浓缩呈现,这是最大的一个难题。特别好看的故事一定是好的内容和形式的结合,我们的呈现既要让观众感受到丰富的内容、感受到思想的含量,还要具有可观赏性,在形式上给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最后节目组在改编作品时奉行了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真实不虚、一戏一格,原作品是怎样的气质,改编就按怎样的气质去还原。就像《永不消逝的电波》做成了谍战剧风格,《平凡的世界》则努力恢复原生态,专门安排了陕北话的专家来教演员方言。

革命也需要革命的浪漫主义精神

问:与电影原作不同的是您在《永不消逝的电波》话剧版中花了更多篇幅去呈现李侠和何兰芬的感情,这点改动出于什么样的考虑?

田沁鑫:当时李侠和何兰芬假扮夫妻,李侠是一个君子,跟她在一起的时候会睡地铺,何兰芬也很照顾他。长时间的朝夕相处,由一个任务而爱上一个人,从假结婚到真正有感情,再到组织上批准他们结婚,我觉得这其中很有生活的妙趣。革命也需要革命的浪漫主义精神,他们在敌人监听设备越来越先进的环境中是十分危险的,所以我觉得他们应该是有着默契、有着情感的信任的,这样才能够在危险的环境里面互相取暖,彼此给予信仰上的坚定支持。他们是革命的伴侣,很值得敬重,所以我们加强了他们在情感方面的补充,我想这种情感会感动观众。

我们不满足于停留在传统形式上

问:《故事里的中国》在艺术构建上让人印象深刻,首创了“1+N”多舞台空间,进行多线并行的立体叙事。如何让多舞台既相互独立又共同服务于叙事?

田沁鑫:在《故事里的中国》中,我们不满足于停留在传统形式上,而是尝试了剧本电影化的方式,产生综艺、戏剧、影视三位一体的结构形式,多线并行立体叙事,为观众带来强烈的沉浸体验。我们可以看到节目的排演和传统的话剧排练有所不同,如果看话剧只有一个舞台,但现在我们的观众通过电视可以看到三个舞台,分别是主舞台、二号舞台和三号舞台。中间的主舞台适合呈现外景、大量的舞台调度及人物内心的独白。二号、三号舞台可以做内景使用,同时可以展现一些隔断空间。观众会看到三个舞台是沉浸式的表演、多空间的展现,最终得到一种由结构空间拓展而完成的视觉呈现。这不是单纯技术化,这是我们对经典进行现代化演绎过程中在形式上的探索和创新。

艺术创作是很严肃的事情

问:《故事里的中国》有一个“围读会”的环节,作为导演您会带领演员反复研读剧本。这个环节对于演员塑造角色、走进人物的精神世界有什么帮助?

田沁鑫:围读会,我们话剧界称之为“坐排”,就是演员拿剧本先读一个星期,然后再慢慢下地走调度。大家看到的是我们工作中一些经过剪辑的小片段,其实我们幕后的工作比这个还要辛苦一些。在围读会之前,我本人要翻阅大量关于这些作品的资料,有些演员还会走访人物原型的纪念馆,演员在围读会上也会说出自己关于人物的理解。这对熟悉剧本、梳理故事脉络、了解人物关系、明确人物行动,有很大帮助。《故事里的中国》把这样一个严谨的创作过程展示给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们,让大家能看到幕后演员们的努力,同时也知道我们创作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艺术创作也是很严肃的事情。

我们创作的过程,是一次向人民学习、被人民感动的过程

问:您正在创作的民族歌舞剧《扶贫路上》以黄文秀为故事的切入点,为什么会选择一个青年干部的事迹?

田沁鑫:2018年7月我随《扶贫路上》创作团队去广西采风。得知黄文秀同志的事迹后,第一时间赶到百色市,去了黄文秀牺牲现场,特别受触动。当时黄文秀因惦记村里防汛抗洪工作,冒着暴雨连夜返回工作岗位,途中遭遇山洪不幸牺牲。我们到达现场后,也踏着泥泞,重走了黄文秀走过的山路。走着走着,下起了雨,当地老百姓对我们大喊,“快点跑哇,雨要来了。”我们这才知道这里如果下雨就可能有泥石流和塌方,走路非常危险。此时,想到她明知危险却依然要赶回村里,想到她牺牲前的情景,才真正感受到她所经历的那种恐惧、体会到她当时是怎样的心理,于是感觉到英雄的人格是不一样的人格。这个姑娘在一年多的扶贫工作中,写了三大厚本记载着100多户人家家庭情况的笔记,里面有很详细的记录和图片。在任务这么繁重的情况下,她还每天坚持写日记。日记中,她说“我还不够勇敢”,她说“我没想到我能坚持下来”……在字里行间我能看到她经受的磨砺、她的成长。

心中有人民,笔下才能出精品。我们创作的过程,是一次向人民学习、被人民感动的过程。因此我觉得我们有责任去展现这样一个青年党员干部的形象,有责任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际,把黄文秀这批担任第一书记的青年党员干部形象、在扶贫战线上努力着的党员们的事迹让更多人知道。

对主旋律题材作品以更好的方式进行现代化演绎

问:近年来您创作了很多优秀的主旋律文艺作品。您觉得在当今传播格局下,如何让主旋律作品能够吸引更多的年轻人?

田沁鑫:现在是科技时代,技术发展越来越快,互联网不断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阅读习惯。对于我们文艺工作者而言,就是要在保证准确思想性的前提下,更注重表演的细节、形式的精致,对主旋律题材作品以更好的方式进行现代化演绎,传承中国的经典。

在内容上,一些丰富的历史故事也好,今天现实生活的故事也好,都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素材。但是在形式上,要用更好的方式、更新的方式去表达内容、演绎故事。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的戏剧创作已经在大步向前。一般来说,在电影院里只能看到电影的演出,在戏院里只能看到舞台的演出,而我们把两者进行结合,观众在看戏的时候会看到一部电影或者说半部电影,可以说是半电影化。比如《狂飙》,讲述的是国歌词作者田汉的一生,在形式上我们进行了创新,舞台上用了8台摄像机,即时拍摄、现场剪辑、即时投放,这就半电影化了。包括《故事里的中国》,我也一直在尝试电影化的结构方式。

还有就是人,也就是需要优秀的演员。《故事里的中国》演绎经典,对于演员来说挑战角色的难度很大。我们在选择演员时,第一标准就是要有表演的功力。明星的吸引力和传播力对于节目来说固然重要,但是关键还是要像角色、符合角色。演员对国家和经典心怀敬意,有扎实的表演功力去诠释角色、演绎经典,才能够传递出经典作品中的价值观。抱着这样的想法,我们请到了一些优秀的演员,以此来让很多年轻观众朋友追随他们的偶像走进那段历史,致敬我们的新中国,致敬英雄。(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孙灿 肖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