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成功发射第49颗北斗导航卫星 提高定位精度服务“一带一路”
![]() |
图为我国成功发射第49颗北斗导航卫星。 新华社记者 刘旭 摄 |
11月5日01时43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49颗北斗导航卫星,标志着北斗三号系统3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IGSO)卫星全部发射完毕,该轨道的组网顺利完成。
倾斜地球同步轨道,是北斗系统不同于国际上已有的GPS、格洛纳斯等导航系统的独特设计。该轨道对于保障北斗区域系统向全球系统的平稳过渡,进一步提升北斗全球系统在我国及周边地区、南北极地区的服务性能具有重要作用。“我们现在设计的轨道位置,经度在东经118度,这个经度正好是我国上方,可以提高我国和周边地区的定位精度。”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北斗三号卫星总设计师陈忠贵表示,该星对于完成北斗全球系统组网、服务“一带一路”意义重大。
据陈忠贵介绍,第49颗北斗导航卫星在使用高精度的氢原子钟、铷原子钟基础上,还搭载了试验用的新型原子钟,能够更好提高时间精度,进行在轨验证后,将为后续卫星的时间精度的提升奠定基础。同时,这颗卫星兼具北斗二号卫星的老信号和北斗三号的新信号,确保了北斗二号和北斗三号信号之间的平稳过渡,方便地面用户连续、平稳使用北斗导航系统。
随着北斗三号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的完美收官,北斗系统的全球组网也正式进入最后冲刺阶段。据了解,在今年年底前,还将进行两次发射。届时北斗三号另外一个重要轨道MEO中圆轨道也将完成建设。陈忠贵说:“到年底MEO中圆轨道也完成最后收官。在明年6月份之前,整个北斗三号卫星系统30颗卫星就全部组网完成。距我们2020年底完成北斗三号卫星组网的目标,提前半年实现。”
北斗三号卫星导航系统由地球中圆轨道卫星(MEO卫星)、地球静止轨道卫星(GEO卫星)和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IGSO卫星)三种不同轨道的卫星组成,包括24颗MEO卫星,3颗GEO卫星和3颗IGSO卫星。这种由中国独创的三种不同轨道混合星座布局设计,是北斗系统独有、国际首创,既能覆盖全球,同时又能提供更高精度的定位和导航服务。其中,北斗所具备的短报文功能更是“独门绝技”,成功把导航和通信融合在一起,可以实现双向通信,体现了国人的智慧与创新。
卫星导航系统是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最为重要的信息基础设施之一,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我国在20世纪后期开始探索适合国情的卫星导航系统发展道路,并逐步形成“三步走”的发展战略。2000年年底,我国建成北斗一号系统,面向中国提供服务。2012年年底建成北斗二号系统,面向亚太地区提供服务。预计2020年前后建成北斗三号系统,面向全球提供服务。
随着北斗系统建设和服务能力的发展,相关产品已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海洋渔业、水文监测、气象预报等领域,逐步渗透到人类社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为全球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卫星导航系统是全球性公共资源,多系统兼容与互操作已成为发展趋势。中国始终秉持和践行“中国的北斗,世界的北斗”的发展理念,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发展,积极推进北斗系统国际合作。与其他卫星导航系统携手,与各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一起,共同推动全球卫星导航事业发展,让北斗系统更好地服务全球、造福人类。
(艺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