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社部再取消42项证明材料 政府提效能 百姓少跑腿
“现在只要写明情况,签字上交承诺书就可以,不用再找各个部门开具依靠工亡职工生前提供主要生活来源的收入证明了,真的方便了不少。”日前,在北京市丰台区社保经办大厅办理供养亲属抚恤金申领的王女士对记者说。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减证便民、优化服务的决策部署,提升群众办事便利度和满意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日前印发了《关于第二批取消部分规章规范性文件设定的证明材料的决定》,在前期分两批取消83项证明材料的基础上,决定再取消42项证明材料。其中,规章设定15项,规范性文件设定27项,王女士提到的证明就属于后者。
此次取消的证明材料主要涉及社会保险业务经办、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职业能力建设、劳动关系等方面。主要包括五类,一是通过网络核验手段能实现的,如办理人力资源服务许可时不再提交工作人员学历证明。二是通过部门间核查能够实现的,如办理社会保险登记不再提交营业执照、组织机构统一代码证书。三是由人社部门内部不同机构之间互相提供的证明材料,改为通过内部信息共享的方式实现,如申领工伤保险待遇时不再提交认定工伤决定书。四是积极探索告知承诺制替代开具证明,如学校在读证明、依靠工亡职工生前提供主要生活来源证明、直系亲属关系证明、死亡证明、专业技术职务聘用证明等。五是根据实际情况不需要再提供的,如申请更正技能人员职业资格证书信息,不再提交职业资格证书原件,原件自行失效。
一系列减证便民政策的实施,不仅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能,也大大便利了群众。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必须坚持一切行政机关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创新行政方式,提高行政效能,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这体现了国家在改善公共服务方面所做出的努力。过去,一些行政部门要求群众提供繁琐的证明材料,无形中增加了群众的办事负担。”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国家治理研究中心主任祁凡骅向记者表示,“此次人社部梳理并简化了许多公共服务流程,砍掉了一些无谓的证明和繁琐的手续,加快了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充分体现了便民利民的理念,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
此外,记者还注意到,此次公布取消的多项证明材料,均建议采取告知承诺制替代开具证明。“告知承诺制度,指群众到政府机关办理相关事项时,如实告知行政机关所需信息,承诺信息真实,并自愿承担信息虚假的后果,便无需再提供相关证明。”祁凡骅介绍,告知承诺制度有效避免了类似“我妈是我妈”的荒诞证明,体现了政府对群众的信任,也提升了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积极探索证明事项材料的替代措施,加快推进部门间信息资源共享、告知承诺制等。”在人社部近期举行的2019年第三季度新闻发布会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新闻发言人卢爱红表示,将推动实现相关审批服务事项流程更简、监管更严、服务更优。(本报记者 焦翊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