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言·警句
格言·警句
【原典】修身慎行,敦方正直,清廉洁白,恬淡无为,化之本也。
——东汉·王符《潜夫论》卷三
【注译】修养自己的品德,谨慎自己的行为,诚实正直,清正廉洁,这是改变社会风气的根本。
【解读】一个人,特别是为官从政的人,只有“修身慎行,敦方正直,清廉洁白”,才能弘扬社会正气。
【原典】德不胜其任,其祸必酷;能不称其位,其殃必大。
——东汉·王符《潜夫论·忠贵》
【注译】德行和他所任的职位不相称,给他带来的祸害一定很残酷;才能和他所在的职位不相称,给他带来的灾祸一定很大。
【解读】王符这几句话颇具警示教育意义。无数的历史事实证明,在其位、谋其政,必须修其德、养其才。无德无才而居其位,只能殃其自身,甚至祸国殃民。一个人如果对自己负责,对国家和人民负责,就要注意立身修德,不要投机钻营谋官位,不要阿谀奉承骗官位,不要重金贿赂买官位。
【原典】蠹多则树槁,痈肥则体蔽,此穷富之源,治乱之分也。
——清·唐甄《富民》
【注译】蛀虫多了树木就要枯槁,毒疮长大了身体就会变坏,这是造成穷与富、治与乱的最根本原因。
【解读】这是比喻贪官污吏的形象说法。《富民》的作者唐甄认为,贪官污吏的腐败,就像是附着在国家肌体上的“蠹”与“痈”,严重侵害人民的利益,腐蚀国家的政治清明,是造成社会穷困和国家混乱最主要的因素。不除“蠹”与“痈”,国无宁日,民无富时。
【原典】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几乱亡亦无所不至。
——北宋·欧阳修《新五代史·杂传·冯道》
【注译】不廉洁就没有什么不想索取的,没有羞耻之心就没有什么不敢干的。人要是到了这种地步,灾祸、失败、混乱、灭亡就没有什么不会降临到他的身上。
【解读】冯道,自号“长乐老”,历任后唐、后晋的宰相,著有《长乐老自序》。上面的话是《新五代史》的作者欧阳修在写冯道传时的感慨。欧阳修说:“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法。”“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
【原典】凡君国之重器,莫于令。令重则君尊,君尊则国安;令轻则君卑,君卑则国危。
【原典】凡君国之重器,莫于令。令重则君尊,君尊则国安;令轻则君卑,君卑则国危。
——春秋《管子·重令》
【注译】君:作“统治”讲;重器:重要工具。在所有统治国家的重要手段中,没有比法令更重要的。法令有权威则君主有尊严,君主有尊严则国家安定;法令没有权威则君主没有尊严,君主没有尊严则国家就有危险。
【解读】管仲十分重视法令在治国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安国在于尊君,尊君在于令行,令行在于严明刑罚。刑罚严,法令行,则百官畏法尽职;刑罚不严,法令不行,则百官玩忽职守。因此,英明的君主把严刑罚、行法令作为治国的根本。
【原典】廉吏,民之表也。
【原典】廉吏,民之表也。
——东汉·班固《汉书·文帝纪》
【注译】廉洁清明的官员是民众的榜样。
【解读】这是汉文帝刘恒的治政之要。作为皇帝的刘恒对廉吏如此重视,说明官员廉洁对巩固政权的重要。
来源:《检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