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史海钩沉

广西兴业何以尚:12则家训 10条乡约 传承相守500年


  何以尚

  何以尚(1526-1594),字仁甫,生于广西兴业县石南镇东山村,明朝举人,历任江西建昌县儒学教谕、户部司务、户部主事、南京大理寺丞、鸿胪寺卿等职,官至太卜寺卿,赐进士出身。

  何以尚官声清越、忠诚正直,曾冒死救海瑞,抵制首辅严嵩胡乱动用库银,弹劾另一个首辅高拱专权腐败等。1590年,何以尚致仕还乡。还乡后,何以尚十分关心家乡事业,倡建兴业县街上的登云桥和通往郁林州道路的鸣水桥,鼓励乡民发展农业生产,并撰有一副对联勉励后人:“植树修河山水秀;精耕细作物阜丰。”曾著有《便蒙诗训》、《忠孝经》。

 何以尚故里:广西玉林市兴业县东山村

何以尚故居外景

 何以尚故居正门

何以尚故居内景(一)

故居内景(二)

故居内景(三)

故居内景(四)

故居内匾额


何以尚故里风光:文笔塔

东山村鸟瞰图

何以尚故里风光

何以尚故居

  何以尚故居座落在广西兴业县石南镇东山村南端,上下两进,开三间,两侧建廊庑,中间隔天井,大门外置大院。建筑结构为青砖包墙,砖木结构。整体建筑朴实无华,古香古色。简洁的格木屏风,庄重的“圣世贤卿”牌匾,每个细节无不与主人的精神品性和谐结合。

  乡约亭和《乡约十条》

  乡约亭位于东山村村中心,初建于明代万历年间,重修于清乾隆年间。建筑面积100多平方米,亭高约4米,台基80厘米,方形,26根格木柱搭建盖顶,不设墙,四面围以木栏。青石为础,地面铺青砖。

东山村乡约亭

乡约亭内景

  乡约亭原为“旌善亭”,何以尚中举后,东山村乡民在亭中举行了庆贺仪式。庆祝之时,在何以尚和他的父亲何世锦的倡议主持下,大家共同拟定了以“读书修礼”、“忠孝清廉”为核心要义的《乡约十条》挂列于亭中,亭子更名为“乡约亭”。乡约亭的“三字牌”为何以尚所笔。几百年来,村民将亭子多次重修,基本上保持原貌不变。

   ●视频脚本

  广西兴业何以尚:以孝促廉 以廉作忠

  这是一个始建于宋代的古村落,这里有明代皇帝赐建的“忠孝祠”,这里因底蕴深厚、人文昭卓而闻名遐迩。它,就是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兴业县石南镇的东山村。全村总面积9 平方公里,人口6200 多人。姓氏十多个,何姓为最。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东山村依傍着青山秀水,孕育了不少优秀的东山儿女,明太仆寺卿何以尚就是典范。

  何以尚,字仁甫,明朝举人,官至太卜寺卿,赐进士出身,是兴业县入选《明史》的传奇人物。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何以尚乡试中试,以举人出身进入仕途,被委任江西建昌县儒学教谕(官阶为正八品),后入京为户部司务。明穆宗即位后,历任户部主事、南京大理寺丞、鸿胪寺卿等职。何以尚官声清越,一生最为人称道的就是他的清廉和忠诚。

  那么,何以尚是如何践行忠孝与清廉的?是什么样的家规家训,让何氏家族在今天依旧奉为至宝,薪火相传呢?

  忠孝清廉传家风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深知家规重要性的何氏一族很早就注重家规家训的制定。于明朝初期制定的《何氏家训十二则》,从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敬祖、敦族、为善、守成等十二个方面,教育子孙忠孝、清廉、正义。

《何氏家训十二则》(节选)之训忠篇

《何氏家训十二则》(节选)之训信篇

《何氏家训十二则》(节选)之训义篇

《何氏家训十二则》(节选)之训廉篇

《何氏家训十二则》(节选)之训为善篇

  何以尚的父亲何世锦不但孝行出名,对子女的教育也很严格。亲自在庭院悬挂“非仁毋为,非义毋行,夙夜匪懈,无忝尔所生”的训辞匾额,并一再力戒后人说:“若曹异日拜一命,但为天子官,勿为私家官,但为庶民官,勿为子孙官。”以孔孟之道要求子女为人处世, 希望他们将来都能成为有仁有义,为国忠、为子孝的国家之材。

  正是在何氏家规家训和父亲的影响下,何以尚从小就勤读书,遵父训。在他10岁的时候,就对弟弟们说:“吾等长大后,要清廉节俭,要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材!”一代名臣海瑞被冤枉遭入狱问斩时,何以尚以八品之微官(户部司务),义击景阳钟,直言进谏,结果受杖入狱,成为孤身勇救清官海瑞的第一人。

  广西玉林市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 李参天:

  想当初,何以尚仅仅是一个八品户部司务小官,却敢冒死闯宫,求见皇帝,为海瑞申冤。在被皇帝下诏施以廷杖并追问受谁指使时,何以尚却铁骨铮铮地回答说:“是我的一颗‘丹心’而已。”

  据《四库全书》记载,何以尚告老还乡时,朝廷封赐玺书曰:“承家节操,澡行诗书;宏猷末试,终养归休;教子以孝,而作之忠。” 对“以孝作忠”的岭南何氏家风,极尽肯定。

  何以尚父亲何世锦卒后,著名文学家王世贞为其撰写《墓表》曰:“以尚忠,自公启之;公之孝,则自以尚发之。”说明了何以尚的忠、孝都是受到何氏家风家训影响的。

  言传身教立乡约

  何以尚中举后,东山村乡民在村中旌善亭举行了一个隆重的庆贺仪式。庆祝之时,何以尚灵机一动,对父亲及诸乡邻说:“为改变村风村貌,多出人才,多弘扬正气,铲除腐恶, 我建议拟些村规民约,列挂亭中,让大家来遵守。”在何世锦的主持下,大家就拟定了村规民约10 条,录写为《乡约十条》挂列于亭中,亭子改名“乡约亭”。该亭历经460 多年,一直完整地保留至今。在悠悠数百年的历史长河里,一直成为村民惩恶扬善,弘扬文明,律己戒人的场所。

  《乡约十条》

  一、村中子弟务宜礼教修明而后文人蔚起,人才辈出,簪缨继美,登科甲之荣。

  二、村中子弟务宜读书积善,正心修身,弘扬文章报国,忠孝传家风。

  三、村中子弟尝以孝顺为先,尊长爱幼。如礼毁骂长,小同责罚,甚则送官究治。

  四、崇尚节俭以养廉,厚储资财以育才养贤。如滥用挥霍,贪污蒙骗,送官究治。

  五、村中子弟有缺德败行,必须纠举,保持村风正气。

  六、耕读正业勉力为之,妄作非为则当切戒,违者严加究治。

  七、农田为本,保水防患,人皆有责,勤耕力作,毋失其时,夏秋稻熟,牛马禽畜,严禁于垌,违者罚赔不宥。

  八、村中强悍之徒,欺贪侮弱,凌迫孤寡或隐诬善良,图报私仇者,合众鸣官究治。

  九、村中子弟聚赌宿娼,选为恶劣者,必送官究治。

  十、做贼济匪,奸歹盗窃,危及村民安甚者,必送官究治。

  广西兴业县档案局局长、县志办主任、县委党史办主任 杨耿:

  《乡约十条》和《何氏家训》是一脉相承的,它是何氏家训家规在全村的有效推广,并得到了广大村民的高度认可。乡约的内容是十分全面的,它既有积极规劝的条款又有警戒警示的条约,尤其把“忠孝”“清廉”放在十分显著的位置,通过《乡约十条》的推行,使得东山村逐渐形成了遵规守约、传承“忠孝”、践行“清廉”的浓厚氛围。

  广西玉林市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 李参天:

  一个好的家规不仅能够影响一代代族人,也能够升华为当地的乡规民约,教化着当地的民风。

  《乡约十条》公布后,村风村貌焕然一新,从此该乡中秀才、举人的,在兴业县居榜首。自明嘉靖至隆庆、万历三帝就12人中举。为官者除何以尚外,有协助明末袁崇焕守卫山海关,后来成为山海关雁门总制职的陈志茂;著有《选朝政德》、《字学源流策》,被誉为“一门登五科”的何敢复等人。

  家训乡约启后人

  《何氏家训十二则》第七则“训廉”中说:“故为富不仁,贻讥阳虎,见得思义,特重子张,临时不苟谓之廉,廉者察也,察其所当取而取之,是谓义,然后无伤于廉也”。《乡约十条》第四条:“崇尚节俭以养廉,厚储资财以育才养贤。如滥用挥霍,贪污蒙骗,送官究治。”由此可见,家训、乡约中“廉”都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

  广西兴业县石南镇党委书记 杨勇:

  在何氏家族的堂训家规里,特别注重对子孙的爱国教育和清廉教育,何以尚是推动、崇尚和实践这种家规的突出代表。

  何以尚初入户部做司务,对于每天所经手数以万计的白银,他时刻谨记着父亲的教诲,恪守着“为官清廉”的准则,除自己不沾一分一厘外,对各部门来领取的开支,十分严格,认真进行把关。有一次,首辅严嵩提议用京城守军修建宫殿及先帝陵墓,皇上很高兴地答应此议。内阁即签文到户部,要求马上调拨钱银粮饷。当时国家正需大量钱银用于救灾及调拨海防。何以尚以库银当用于急处、实处为由,3次停拨银两,并呈文内阁,要求缓办。

  万历十八年(1590 年),何以尚以64 岁的高龄辞官回 到家乡。村中乡邻亲戚皆以为他为官数十载,今又以三品之员衣锦还乡,一定满载而归。谁知何以尚和眷属只带了一辆马车、几箱书卷回来而已。回乡不久,何以尚便一面倡导村民对后山松岭植树造林,发展林业;一面发动开荒造田,并带头修筑山后飞泉塘水利渠坝。他为鼓励和倡导村民,还撰写了一首对联:“植树修河山水秀,精耕细作物阜丰。”两年间,何以尚躬身率领邻里子侄开垦了好几片农田,修建了引水渠,还修建了一条马槽石桥。从此,东山村后背山变得松涛阵阵,郁郁葱葱,峰峦青秀,飞瀑长流,成为“兴业县八景”之一。

  何氏后人、兴业县作家协会主席 何每:

  在何以尚的影响下,东山村何氏后人和整个村庄出现了不少像何以尚一样忠于国家、利于人民、清廉自律、生活简朴的为官从政者,也出现了很多堂堂正正做事、清清白白为人的村民。“忠孝”和“清廉”成为东山村村民至今坚守的信念和村风。

  千百年来,东山人一直遵从“文章报国,忠孝传家”的祖训,秉承先辈的“清廉、忠孝”品德和精神。村中人才辈出,其中明清两代便出亚元3 人,举人57 人,秀才139 人,五品以上官员7 人,知县以上官员20 多人。自1977 年新中国恢复高考至今,全村共有博士生3人,教授10 多人,研究生及大学专科以上600 多人。

  纵观历朝历代何氏族人,不论文治武功,亦或渔耕樵读,始终遵法纪守规矩,为民者鲜有违法犯罪,为官者清廉正义,彰显了家训在人文熏陶上的强大影响力。

  ●《何氏家训十二则》节选

  训忠

  尽己为忠,中心为忠,忠之时,义大矣哉。故不忠为省身之首务,效忠乃匡国之要图。圣贤之明训,既详言于典籍矣。若晋之次道公①,社稷为怀;明之相刘公②,城颓尽节。吾族之光,于史册者实不乏人。果知忠之为道,凡于应事物之际,尽其心而竭其力,质诸已而可对诸人③,庶俯仰无惭矣。

  ——摘自《何氏家训十二则·训忠》

  【注释】

  ①次道公:即东晋宰相何充。

  ②相刘公:即何氏先祖何相刘。崇祯十六年平凉城陷,众官逃遁,何相刘劝阻并率众守城,以身殉职。

  ③质诸已而可对诸人:严于己而无愧于人。

  【译文】

  尽自己之心忠于国家,最中心的内容就是“忠”字,尽力效忠国家的时候,是最大的义举行为。所以忠不忠是反省自身的首要方面,效忠是匡扶国家的重要态度。这些说法都是圣贤的训示,详细记录在经典书籍中。比如我族先人东晋宰相何充,他就是以国家社稷为根本;又比如我族明代先人何相刘,所守之城被敌人破,宁愿牺牲自己,也要为国尽忠心。这是我们何族的光荣,这种人在历史上不少。所以,为国忠心的道理在于,凡是应对事情时,要尽心竭力忠于国家,严于律己,利于别人,做到这样,我们不论抬头低头都不会觉得惭愧。

  训信

  有诸己之谓信①,神圣之始基也,昔孔子以轧轨,喻信之不可无,信可行之蛮貊②,不信则难行于州里,圣贤问答,亦綦③详矣。溯庐江子思公④,西城栖风公⑤,著书立说,无不以信为指归⑥,则信实为家传之宝,后人切勿放弃焉。

  ——摘自《何氏家训十二则·训信》

  【注释】

  ①有诸己之谓信:善存在于自身中叫做信。出自《孟子?尽心下》“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

  ②蛮貊:泛指四方落后部族。

  ③綦:同“极”,很,非常。

  ④子思公:即南朝(齐)时的何宪,庐江人,学士,以博闻强记著称。

  ⑤栖凤公:即何妥,四川郫县人。隋朝时太学博士,进爵为公,封襄县伯,急公好义,明辨是非。

  ⑥指归:即准则,根本的意思。

  【译文】

  善存在于我们自身中叫做信,这是成为圣贤的基础,正如孔子所说,人不能不讲信用,要以诚待人。讲信用的可走四面八方,不讲信用的,连村里都难行,这种圣贤的说法,在古书上已经说得很详细了。我族先人何宪和何妥,他们著书立说,都是极讲信用之人,无不以诚信为准则,所以信用是我何氏家传之宝,后人切勿放弃。

  训义

  以义制事,动合时宜,见义不为,实曰无勇,圣贤立身行己,可舍生取义,断不至响利而背义。故不义之行,人所深恶,好义之士,众所咸钦。如明时巨川公①,守义以辞请谒②,惟其知义之为义,乃能勇赴义也。吾愿后之人,以贼义为戒,而以前人之重义者,为法也可。

  ——摘自《何氏家训十二则·训义》

  【注释】

  ①巨川公:即何文渊,江西广昌人,明朝景泰年间曾任吏部尚书,以义为政,有治绩。

  ②请谒:私下告求。

  【译文】

  我们做事要以义来约束,行动的时候,首先要想到“义”字,如果需要伸张正义的时候不去行动,实际你就是懦夫。历史上的贤人立身处世的时候,都是不顾自己的性命去伸张正义,断不会为了利益而背弃道义。所以,不义的行为,人人都是深恶痛绝的,好义的人,人人都钦佩尊敬,如明代时我祖何文渊,遵守道义,谢绝私下告求。他懂得正义并愿意为正义去献身。愿我族后人,远离不义行为,把重视道义的先辈作为自己的榜样。

  训廉

  语云“贪夫殉财,烈士殉名”。故为富不仁,贻讥阳虎①,见得思义,特重子张②,临时不苟谓之廉,廉者察也,察其所当取而取之,是谓义,然后无伤于廉也。若不辨礼义,利令智昏,虽千驷万钟,名节安在!吾祖敬容③、敬叔④,仕宦俱以廉称;并公⑤、远公⑥,史册皆以廉纪,清白传家。

  ——摘自《何氏家训十二则·训廉》

  【注释】

  ①阳虎:即阳贺,与孔子同时代人,常叛变其君主。

  ②子张:孔子之贤弟子。

  ③敬容:何敬容,庐江潜人,萧(梁)武帝时宰相。为政勤恤民隐、辨讼公正,及免相之日,家无余财,只有常物,时人称之。

  ④敬叔:何敬叔,南齐东海郯(今山东郯城西北)人,为余杭令,性情廉,不受馈赠。

  ⑤并公:即何并,字子廉,平陵(今陕西咸阳)人,西汉官员,以不畏强暴、居官严正而闻名。

  ⑥远公:即何远,南齐东海郯人,曾任武昌太守,树功将军。为官乐善好施,轻财好义,爱惜百姓,杜绝交游,馈遗不受。

  【译文】

  常言道:“贪污的人死于贪财,而为国家牺牲的人因受人尊敬而留名青史”。所以,那些富裕却没有仁义的人,就像与孔子同时代常常叛变其君主的阳贺一样,受到众人讥笑;而那些见到利益时会思考是不是正当所取得的人,人们会特别尊敬他,像尊敬孔子的贤弟子子张一样。得到利益时,不做苟且行为就是廉的行为,清廉的人善于明察,利益自己当取的才去取得,这叫做义,也才不会伤害自己的廉洁品性。如果不辨别这种礼义,见了利益就昏了头脑,虽有百万家财,名声和节操哪里还有?我们何氏之祖何敬容、何敬叔,当官时,都留下了廉洁的名声;何并、何远在史书上也记录有他们的廉洁事迹,这种清白家风是我们应该代代相传的。

  训为善

  今如为善,期如圣贤虽不万一蹴,而至苟能奋然做儆省惕,入能孝,出能悌,不昧心负人,不欺心骗人,不忍心害人,刻簿暴戾之行勿为,济人利物之事行之,循是而进,圣贤地位亦可驯至。

  人不可以不为善,理事见人有争者息之,灾者救之,贫老无依者周之,道之艰步、水之病涉者杜之平之。昔昭烈①戒子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摘自《何氏家训十二则·训为善》

  【注释】

  ①昭烈:指昭烈帝刘备。

  【译文】

  今天我们为人行善,就要向圣贤看齐,虽不能马上成功,但只要做到一丝不苟,时时反省,警惕自己的行为,在家孝顺长辈,出门在外团结友爱别人,不昧良心愧对别人,不欺心骗人,不忍心害人,刻薄暴行不要做,救济别人的事要去做,日积月累,遵循这样做善事,就会像圣人一样受人尊敬。

  所以说,我们人不可以不行善,看到有人争吵就去劝解,看见发生灾难就去相救,看见那些贫穷老弱无依靠者要去救济,道路难行或者遇见趟水过河的病人要去帮助或者修桥补路。三国时,刘备曾对他的儿子说过:“千万不要以行善的事太小而不去做,也千万不要以作恶的事太小而去做。”

  ●《乡约十条》

  一、村中子弟务宜礼教修明而后文人蔚起,人才辈出,簪缨①继美,登科甲之荣;

  二、村中子弟务宜读书积善,正心修身,弘扬文章报国,忠孝传家风;

  三、村中子弟尝以孝顺为先,尊长爱幼。如礼毁骂长,小同责罚,甚则送官究治;

  四、崇尚节俭以养廉,厚储资财以育才养贤。如滥用挥霍,贪污蒙骗,送官究治;

  五、村中子弟乘缺德败行者,必须纠举,保持村风正气;

  六、耕读正业勉力为之,妄作非为则当切戒,违者严加究治;

  七、农田为本,保水防患,人皆有责,勤耕力作,毋失其时,夏秋稻熟,牛马禽畜,严禁于垌,违者罚赔不宥②;

  八、村中强悍之徒,欺贪侮弱,凌迫孤寡或隐诬善良,图报私仇者,合众鸣官究治;

  九、村中子弟聚赌宿娼,选为恶劣者,必送官究治;

  十、做贼济匪,奸歹盗窃,危及村民安甚者,必送官究治。

  【注释】

  ①簪缨:古代达官贵人的冠饰,后借指高官显宦。簪为文饰,缨为武饰。

  ②宥:饶恕,原谅。

  【译文】

  一、村中的后辈们应该学习礼节和道德,使我们村的读书人多起来,这样我们村才能代有人才出,我们的子弟才能考中科举,荣耀村庄;

  二、村中的后辈们必须要认真读书、积善存德,端正心术、修养品性,发扬读书报效国家、忠诚孝顺的传统家风。

  三、村中的后辈们要以孝顺父母为首要原则,尊敬长辈、关爱幼辈。如果遇到不守礼义道德、辱骂父母等长辈的,小犯就进行责斥教导,大犯就送官府惩治;

  四、要崇尚节俭,培养廉洁操守,把节制省俭下来的物资财富用于培养人才、扶持有德的人。村中的后辈们如果有滥用钱财、挥霍浪费的,贪污蒙骗的,送到官府进行惩治;

  五、村中的后辈们有不遵守道德、行为败坏,破坏社会风气的,必须进行纠正、检举,以维持村中的纯正风气;

  六、村中的后辈们要努力从事耕读正业,千万不要有不正当、不实际、非本分的行为。如有违背者要进行纠正和处理;

  七、农业生产是最重要的根基。保护农田所须的水源,防止旱天的灾患,人人皆有责任。众村民要勤劳耕作,切勿失去季节时机。在夏收和秋收的稻熟季节,严禁牛马鸡鸭放牧于田垌,违背此规的要进行赔款处罚,没有宽恕原谅可讲;

  八、村中如有不讲道理、嚣张霸道,欺负弱小的人,或者凌害孤儿寡妇,诬告忠良,公报私仇的人,我们全村民众要一起联合送给官府惩治;

  九、村中的后辈如有聚众赌博、夜宿嫖娼,行为十分恶劣的,必须送官府惩治;

  十、村中之人有做贼的,接济土匪做内线的,做小偷小摸盗窃的,危及村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必须送官府惩治。

  ●专家观点

  唐凌:以孝作忠 报国为民

  国家这一概念包含深刻的内涵。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聚合。传统文化是一种特殊的基因,长期以无形而坚韧的力量,对家与国进行塑造。

  广西兴业县石南镇东山村虽地处南疆,但何以尚及其家族都深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何氏家族很早就意识到家规家训对家族发展的重要,依据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于明朝初期制定了《何氏家训十二则》,从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敬祖、敦族、为善、守成十二个方面,教育子孙忠孝、清廉、正义。何以尚的父亲更是言传身教,以模范行为践行家训,培植高尚家风。正因为如此,何氏家族子孙勤勉、正直、进取,为家创业、为国建功,使家族日益繁荣昌盛。

  嘉靖三十一年(1552)何以尚中举后,还借乡亲祝贺之机,倡议订立《乡约十条》,作为全村老幼所遵循的行为准则。从此,这《乡约十条》就一直刻挂在村中的旌善亭(后改名为乡约亭)中。而将《何氏家训十二则》与《乡约十条》对比,不难发现它们是一脉相承的。《乡约十条》是何氏家训在全村的有效推广,并得到了广大村民的高度赞同。而这些条规,若从根源追溯,又与中华传统文化高度契合。从这个意义上说,东山村的《何氏家训十二则》与《乡约十条》从一个侧面诠释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家国关系。

  健康高尚的家训,不仅促使家庭人才辈出,兴旺发达,而且也帮助国家实现稳定与繁荣,促进社会发展进步。何以尚入仕后,无论职位高低,权力大小,他都始终按照家训及中国传统礼教,坚持正义,清正廉洁,造福民众,尽忠为国,至死不渝。他不仅冒着生命危险,义击景阳钟,直言进谏,孤身勇救清官海瑞,而且他始终针砭时弊,扬善惩恶,坚守“忠孝、清廉、正义”的道德做官做人,将家训中的“以孝作忠”原则贯穿在日常工作中,赢得了百姓的高度认可。卸职返乡后,他又积极倡导建桥修路,植树造林,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弘扬家训及中华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中华传统文化影响了何氏家规家训的形成,另一方面,千千万万个何氏一样的家规家训也丰富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使之具体而生动,并为其延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活力。

  (广西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唐凌)

  李参天:家风家训哺育义胆丹心

  一代名臣海瑞被冤枉打入死牢后,何以尚曾毅然冒死闯宫,求见皇帝,恳请皇帝倾听忠言,释放海瑞。当时嘉靖皇帝正在气头上,下诏责打何以尚一百廷杖,将其送往锦衣卫镇抚司监狱,并追问他受谁主使。何以尚虽遭受酷刑,但他依然铁骨铮铮地回答说,指使自己做出此举的只是自己的一颗“丹心”而已。

  想当初,何以尚仅仅是户部司务这样一个八品小官,究竟是一颗什么样的“丹心”,让他置生死于度外,敢于犯颜直谏呢?今天我们可以从何氏家规家训中找到很好的答案。

  在《何氏家训十二则》第六则中有这样的表述:“以义制事,动合时宜,见义不为,实曰无勇,圣贤立身行己,可舍生取义,断不至响利而背义。故不义之行,人所深恶,好义之士,众所咸钦。”自幼深受家规家训熏陶的何以尚,有着一颗忠孝的“丹心”,所以在海瑞的忠直之举遭受厄运之际,何以尚就会效法“前人之重义者”挺身而出,“舍生取义”,而不愿做“见义不为”之“无勇”者。

  (广西玉林市作协常务副主席 李参天)

  杨耿:从家训到乡约,一脉相承

  《乡约十条》是何氏家规家训在全村的推而广之,它以礼教修明为首,正心修身;以忠孝清廉为要,育才养贤。与何氏家规家训的忠义仁孝、清正廉明一脉相承,拟定后便得到广大村民的认同和赞许,纷纷传诵践行。它就像一颗秉承着真善美的种子,在村民的心中生根发芽,时时劝勉着人们修身立德,明辨善恶,匡正祛邪。多少年来,村民对乡约的传承与坚守,使得东山村形成了特有的乡村文化,并彰显出强大的精神力量,引导着一代又一代的族人爱家、爱村、爱国。

  《乡约十条》指出村中子弟需礼教修明,读书积善,而后方能文人蔚起,人才辈出。这也是何以尚自身的写照:从小就受到敦厚家风的熏陶,勤读诗书,修身明理,崇忠孝、尚清廉,终成长为一代贤臣。他和父亲何世锦所倡议立下的乡约促成了一种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村民,逐渐养成为人处世的习惯,奠定成事之基。该村中秀才、举人的,居兴业县榜首。自明嘉靖至隆庆、万历三帝就有12 人中举。为官者除何以尚外,还有明末协助袁崇焕守卫山海关;后来成为山海关雁门总制职的陈志茂;著有《选朝政德》、《字源流策》,被誉为“一门登五科”的何敢复;勤职奉公,得到朝廷授予“大夫”称号的贵州都匀府麻哈州知州卢可文等人。

  (广西兴业县档案局局长、县志办主任、县委党史办主任 杨耿)

  何每:家风润子孙

  我们家族先辈何以尚一生正直无私、孝于父母、忠于国家、利于人民。他为官的时候,始终以家规为准绳,清廉自律,敢于斗争,如抵制首辅严嵩胡乱动用库银,弹劾另一个首辅高拱专权腐败,这充分体现了他正直无畏、铁骨铮铮的精神品格,为我们后人树立了榜样。在他因上疏皇帝,求释清官海瑞而被下狱、惨遭酷刑时,他的父亲何世锦曾作诗支持他:“平生教儿唯忠孝,忽报儿郎犯至尊。果秉丹诚昭日月,笑将泪雨洒乾坤”。在这里,何世锦充分肯定何以尚的为国忠心,也由衷为自己用家规家训教育出这样的儿子而感到骄傲和欣慰。

  何以尚给后人的榜样还体现在他个人生活的清廉节俭上。他为官一生,并无豪宅,回乡时只居住在祖先留下的旧屋里。在他的影响下,后辈子孙有当将军的,也有当朝廷大员的,他们个个都以何以尚为楷模,清廉自律,如孙辈何美璜,为灭寇将军;侄孙辈何耿、何雍,官至朝列大夫和礼部侍郎,他们在家乡的住宅也十分简朴,和普通老百姓没有什么区别,这种风气至今还影响着东山村。数百年来,出现了众多当官为政者,不管是何氏还是别的姓氏,他们都践行着“忠孝”、“清廉”精神,勤于政务,生活俭朴,所居家宅清一色无奢无华。

  (何以尚后人、兴业县作协主席 何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