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网络问政”成为执政常态
让“网络问政”成为执政常态
朱海滔
朱海滔
全国政协委员、人民日报海外版原总编辑詹国枢认为,在“人人拥有麦克风”的网络时代,网民议政热情俨然使“两会”成为“全民两会”。但虽然政务网站、政务微博等议政平台已实现全国覆盖,但部分网络议政平台被指僵尸化官腔化, 亟待制度规范。(3月21日《新华网 》)
从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网与网友在线交流,到各省官员通过电子信箱、QQ、博客、微博等各种形式在网上与百姓沟通,中国官员越来越多地通过网络问政于民。网络议政问政,已成为了解民情、汇聚民智,从而实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执政新风,成为中国公民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重要渠道。
据统计,2010年,全国政府门户网站已覆盖75个中央和国家机关、32个省级政府、333个地级市政府和80%以上的县级政府,总量达4.5万多个。国家行政学院发布的《2011年中国政务微博客评估报告》也显示,至去年底,政务微博总数高达50561个,其中党政机构微博共32358个,党政干部微博共18203个。然而,目前这些网站、电子信箱、微博等“僵尸化”或“官腔化”严重,真正让人们满意的并不多。有的多日不更新不发言,网民投诉也不予回应;有的天天发布‘今天天气哈哈哈’之类官话套话。大都形同虚设,成了一种应景式摆设。
据统计,2010年,全国政府门户网站已覆盖75个中央和国家机关、32个省级政府、333个地级市政府和80%以上的县级政府,总量达4.5万多个。国家行政学院发布的《2011年中国政务微博客评估报告》也显示,至去年底,政务微博总数高达50561个,其中党政机构微博共32358个,党政干部微博共18203个。然而,目前这些网站、电子信箱、微博等“僵尸化”或“官腔化”严重,真正让人们满意的并不多。有的多日不更新不发言,网民投诉也不予回应;有的天天发布‘今天天气哈哈哈’之类官话套话。大都形同虚设,成了一种应景式摆设。
汉代政论家王充在他的《论衡》中说到:“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广大群众生活在基层,对民生的疾苦、人民的需求感受最深,了解最多,自然最有发言权。 只有“同人民一起商量”,倾听群众心声,才能了解老百姓想什么、盼什么、急什么,才能集思广益,避免闭门造车、盲目决策,使政策尽可能切合实际,符合规律,真正体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互联网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许多过去老百姓不知道的事、办不了的事可以在网上得到解决。有关人士指出,官员利用网络搜集民情民意,绕过了森严的行政壁垒和重重的人为障碍,抛弃了陈规陋习、繁文缛节与公文旅行,能以最快速度、最大限度了解到真实民意,为自己的行政、决策提供依据。很多网友认为,官员通过“网络问政”不仅可以使其以更加亲民的形象更多地倾听群众呼声,更加迅速、准确地做出符合民意的决策、办好符合民心的好事,还有利于在政府和公民之间建立良好互信关系。
据统计,目前我国网民已超5亿,居世界前列,而且人数还在迅速增加。互联网已成为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基本工具,也成为各种社会思潮、各种利益诉求的集散地和传递社情民意的重要渠道。当前,我党要践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就必须让“网络问政”成为执政常态,将“网络问政”进行到底,使互联网成为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心贴心交流的重要渠道,成为我们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重要手段。
据统计,目前我国网民已超5亿,居世界前列,而且人数还在迅速增加。互联网已成为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基本工具,也成为各种社会思潮、各种利益诉求的集散地和传递社情民意的重要渠道。当前,我党要践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就必须让“网络问政”成为执政常态,将“网络问政”进行到底,使互联网成为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心贴心交流的重要渠道,成为我们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重要手段。
因此,必须从制度上建立官员“网络问政”的长效机制,把网络问政列入官员考核体系,这样才能贯彻好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对互联网的文化建设和管理提出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等“五项”要求,才能保证官员养成这良好的“第五习惯”,勤于上网,善于利用网络服务于政治,保障问政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