矫正腐败印象势在必行
矫正腐败印象势在必行
秦馨
腐败印象,主要是指本国公民对掌握公共权力的人是否会受贿、有多少比例的人会受贿,以及某个特定对象受贿的可能性有多高等所形成的一种固定判断。腐败印象的形成可能与个人的经历有关,也可能是道听途说,或是对反腐败行动的一种反应等。腐败印象会侵蚀、摧毁人们精心构建起来的制度和心理防线,过高的腐败印象还可能造成社会动荡。因此,廉政文化建设必须重视对腐败印象的治理和矫正。
腐败印象的成因
腐败印象产生的前提是腐败现象的客观存在,但腐败印象并不完全反映腐败现象的实际情形。应该说,各个国家的腐败印象在可比值上都高于腐败现象的实际状况,这是常态。
腐败印象的形成主要有几方面的原因。
特殊群体的鼓动和渲染。有些人需要社会上存在一定的腐败现象,以便自己获取不法利益,或者在竞争中得到额外帮助,于是他们就去寻找那些敢于腐败的人。而后者也同样希望见到前者,这是所谓的“同气相求”。居高不下的腐败印象正可以给这两种人提供心理上的支持和假想中的安全感。腐败印象还可以成为一种工具,帮他们把那些意志薄弱的人拉下水,在满足私欲的同时还壮大了声势。这是对人的从众心理的利用。这些人不一定集中在某个或者某几个社会阶层,但无疑都对金钱、权力、社会地位等有强烈的欲望,而在道德和法律面前都抱有侥幸心理。他们不但是腐败现象的制造者,还是腐败印象的鼓动者。他们通过各种渠道来渲染社会腐败的程度,目的就是扰乱视听、浑水摸鱼。而“无官不贪”的思想观念一旦形成并在社会上广泛流行,他们就摇身一变,反倒成了受害者,而不是始作俑者了。
民众对官员的工作和生活缺乏足够的了解。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在生活空间上把官员和普通民众作一定的划分,有助于维护官员从事管理工作所客观需要的权威地位。在我国,政府机构往往都以高墙大院、保卫制度把自己和社会隔离开来,级别越高、权力越大,隔离就越是明显。这种隔离现象在全世界都存在,只是程度不同。一些地方虽有隔离,但不缺少渠道去拉近各种身份人群之间的距离、增进人群之间的沟通交流。而在既相互隔离又缺少沟通交流渠道的情况下,民众对官员群体的种种猜测和想像就不可避免。老百姓“看见”一名官员腐败了,又一名官员腐败了……自然就想像他“看不见”的官员都腐败了。这是老百姓在缺乏足够了解的情况下对归纳逻辑的运用。这种运用当然不正确,但重要的不是指出、批评这种错误,而是让民众更多地了解官员们的工作和生活。况且,隔离还使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相关功能的发挥受到限制,更容易变形。从某种意义上说,腐败印象就是这种变形的结果。
官员的现实表现与民众的理想存在差距。在德治的格局内,民众不仅仅是从政治和法律的角度来要求官员,更习惯从道德的角度来评价官员。这种传统在现代社会并没有改变。民众期待所有的官员在道德上无可挑剔,并把这作为愉悦地接受他们领导和管理的前提。民众心目中理想的官员,应该在各种社会关系和各种角色要求中都有完美表现,而官员的现实表现一旦有不如意的地方,民众就会对官员个人和官员整体进行否定。当民众的利益比较一致,或者要求相对简单的时候,官员的现实表现和人们理想之间的差距也比较小,民众对官员的满意度也就比较高,官员更容易得到清正廉明的评价。建国初期的情形就是这样。而当社会发展到利益多元化的阶段时,同样表现的官员就很难得到像原来那样的评价了。即使官员队伍的各种素质不断提高,只要这种提高不足以抵消社会变迁的影响,民众对官员的满意度仍然会下降。
腐败形式的多样性。何谓腐败?民众所看到并认定为腐败的现象并不一定限于党纪国法所规定的范围,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人们主观认定的腐败程度为什么总是比实际情况更严重。然而,事情的另一些方面更值得注意。在现实生活中,由于腐败而受到党纪国法惩处的官员在比例上只是极少数,但因为人数众多,又散布在各行各业,腐败的形式多种多样,这就使得人们对于官员的不信任获得了某种依据。这个官员没有贪污受贿,但他在别的方面是否都做好了呢?有没有利用权力为子女、亲戚的就业和升迁“保驾护航”?有没有参加过“一顿饭一头牛”那样的宴席?有没有报销过不该报销的费用?等等。而在实际工作、生活中,领导干部总能得到诸多实惠而使普通群众感到不公平,更使人们在怀疑各种反腐倡廉举措的实际效果的同时,又怀疑制度制定者的动机。
腐败印象的治理思路和方法
腐败印象的形成既是对执政党和政府的不信任,也是对各种反腐倡廉体制机制的不信任,在本质上是对人的不信任。在这种情况下,简单的宣传很难改变这一印象,粗暴的灌输式教育甚至可能引起民众的抵触情绪。针对腐败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在治理和矫正的思路方法上必须注意:
以干群利益矛盾的正确处理为突破口,建设公平正义的社会。从每年公务员考试的火爆场面不难看出,公务员职位在民众心中的含金量有多高。这种含金量是建立在公务员收入获得保障性快速提升的基础上的。如果与此同时,其他社会成员的收入增长仍只能在政策许可的范围内通过艰苦努力来达到,这就是不公平。革命战争年代,领导干部没有什么特殊的待遇和福利,连生命都没有保障,革命队伍却依靠理想和信念的力量,凝聚了全国最优秀的人才。必须通过高收入、高福利来留住的“人才”,未必是真人才。那些“当官不发财,请我都不来”的“人才”走了,政府里可以多一些知足常乐、甘于奉献、信念坚定的焦裕禄式的领导干部。现在群众对干部的腐败印象,其实也是社会要维护其公平正义状态的曲折体现。
科学设计民众了解官员的渠道,消除神秘感和误解。谈到发达国家廉政文化的特点时,一般都强调其“透明政治、透明行政”,包括公开行政、透明决策、金融实名、公共采购的招投标等。其实,这种信息公开更常被用来消除民众的神秘感和误解。在我国,透明政治在许多方面已有相关的制度和实践,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上说,民众对于政府的神秘感和误解并没有消除。很多民众无论遇到什么事情,包括民事纠纷中的裁决、招生考试,甚至是到医院看病,都会想到要找熟人、找关系。大家都认定没有关系就要吃亏,只要找到关系就可以放心。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不了解。一是不了解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运作程序,所以把事情的结果看成是诸多不确定因素共同参与作用造成的;二是不了解制度内公职人员的行为模式及其制约因素,以致于夸大了个别公职人员的“本事”。这种不了解,并非只是一般老百姓才会有,一部分官员也有。所以,在制度越来越完善和科学的今天,着力消除“局外人”对政府机构运作情况的神秘感和误解,是政治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
改进修养方法,提高领导干部抵制腐败认同的能力。腐败的诱惑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针对人的生理需要以金钱、权力等为主的诱惑,二是针对人的安全需要以逃避惩罚为目的的诱惑。一个人走邪道本身就是为了得到更多的物质利益,由于知道自己是走在邪道上,不像普通人那样得到道德和法律的保护,所以对于安全的需要会更加强烈。腐败者需要一个腐败的社会,需要正直的人们认同社会的腐败,以便增加自己违法行为的安全系数。而只要正直的人们减少这种认同,腐败者就会被孤立,就会有所收敛,这是一种良性循环。在抵制腐败认同方面,领导干部无疑应该起到带头和表率作用。但抵制腐败认同并不意味着不承认社会上存在腐败现象,也不是对腐败现象视而不见,粉饰太平。抵制腐败认同,首先是指虽了解他人的腐败,但不参与,不因他人的腐败而背离自己的正直立场;其次是指不认同特殊群体的各种理论,不为特殊群体的各种说辞所打动,对于人生始终坚持正确的认识。要做到始终抵制腐败认同,这确实不容易,需要人们努力提高自身修养。多读一些历史,多给自己留一些内省的时间和机会,这是必要的。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