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受不受这份礼
包公受不受这份礼
在社会生活中,“受礼”是人们众所皆知的。有的人把送礼者拒之于门外,有的人对送礼者良莠不分,完全笑纳。
宋朝时代有这样一则故事:宋朝的包拯,被后人喻为“青天”,他一生清正廉洁,不徇私情,是妇孺皆知的。
有一年,包公六十寿辰,听说皇帝要为其庆六十大寿。圣命难违,但包公吩咐儿子及家人对人所送贺礼一概不收,要送礼者,必须写明理由。
谁料,送寿礼者第一家竟是天子万岁爷。这下可难坏了包公的儿子及家人,万岁爷送礼谁敢不收?他只好请太监写明理由。老太监提笔写了一首诗:“德高望重一品卿,日夜操劳似魏征。今日皇上把礼送,拒礼门外理不通。”
包公见了,在原诗下添了四句:“铁面无私丹心忠,为官最怕叨念功。操劳本是分内事,拒礼为倡廉洁风。”老太监无奈,只好带着礼物回宫复命。
这位太监刚走,又来了朝内大臣张奢。其理由是:“同窗同师同乡人,同科同中同殿臣。无话不话肝胆照,怎好拒礼南衙门?”
包公见后,便在其下提笔写道:“你我本是知音人,肝胆相照心相印。寿日薄酒促膝谈,胜似送礼染俗尘。”张奢知道包公的秉性,摇了摇头,遂吩咐家丁将礼物带了回去。
接着又来了一个身穿布衣的送礼人。他双手抱着一盆青枝绿叶的月月红。包公不认识他,便问他尊姓大名,那人说:“我叫赵钱孙李。”包公感到诧异,那人解释道:“我姓赵,右邻姓钱,左邻姓孙,对门姓李,大家推我来给相爷送寿礼。”我的理由是:“花开花落不间断,春去春来不相关。但愿相爷常健在,多为百姓除赃官。”包公双手接过那盆月月红,笑着回了四句:“赵钱孙李把礼送,月季一盆黎民情,一日三餐抚心问,丹心要学月月红。”然后将“赵钱孙李”的礼物收下了。
这则脍炙人口的历史佳话,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受礼”或拒绝“受礼”,全在人为所致。依笔者之见,今天,在“君子”队伍中提倡包拯的这种“受礼”,这样,才对我们国家、社会、人民大有裨益。 (余祯祥)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