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铁军精神 承廉政传统
学铁军精神 承廉政传统
构成“盐阜老区”的特殊内涵
构成“盐阜老区”的特殊内涵
编者按: 从8月2日起,本报以每天一个整版的形式连续推出了《新四军廉政文化采风行》特别报道,引起热烈反响。读者们纷纷来电、来信点评这组报道。
有的读者认为,该组报道围绕廉政文化关键词,以故事化的叙述方式、微观的切入角度,从不同侧面展示了新四军队伍中,从将军到士兵的廉政风貌;有的读者表示报道浓墨重彩地展现了无数先烈艰辛探索、奋斗的历史华章,可圈可点的历史事件为后人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历史记忆和精神财富,对于年轻一代学习铁军精神,继承廉政传统,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铁军之魂 胜利之本
我见证了他们的出征,一群稚气溢面的90后大学生,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新四军廉政文化采风”这样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他们充满激情地行走在老区的街衢小巷、阡陌田埂,触摸历史,洗涤心灵,感悟人生。革命遗迹中的尘封记忆,漫漶档案中的薄页片纸,新四军老战士的口述历史,他们在追寻,在钩沉,在梳理,久远而散落的新四军廉政文化被如此清晰地集中呈现,充分彰显了地域红色文化的魅力。
新四军廉政文化是当年华中抗日根据地特有的文化形态和红色资源。她发轫于叶挺、项英、刘少奇、陈毅等新四军领导人在战争环境中深思熟虑的廉政思想。新四军建军伊始,军事工作是中心,政治工作则是灵魂。而以发扬传统,艰苦奋斗,严守纪律,反对腐败,爱惜民力等为主要内容的廉政文化建设,乃新四军政治工作之重要部分。
我曾经看到过一份1939年的新四军文献资料,标题是“献给良团全体同志”,作者陈毅。对“良团”,我不得其解,后来终于弄明白了。原来新四军在成立之初,特别将当时四个支队所属八个团,分别以“保持发扬优良传统”八个字命名,作为对外代号。即一团为“保团”,二团为“持团”,以此类推。“良团”即是以叶飞为团长的三支队第六团。这样,新四军的每一个战士都承载着革命传统在行军、打仗。只有新四军才有如此创举。“革命传统”在新四军中就是一种战斗力和制胜法宝。新四军又称“铁军”,不仅体现在这支部队的英勇善战和顽强作风,而且还包含着铁的意志,铁的纪律和融入整个部队的光荣传统。
新四军的历史因皖南事变而发生重要转折,随着新军部在盐城重建,盐城作为华中敌后抗战的指挥中心而备受瞩目。刘少奇、陈毅依托盐阜平原,开始将新四军建设为正规化党军的实践。而更新更高层面上的廉政文化建设亦相随相伴。经过日积月累,规范完善,逐步形成以廉政思想、廉政教育、廉政宣传、廉政制度、廉政监督、廉政实践以及廉政执法为主的新四军廉政文化。它们构成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内容丰富多彩,主体涵盖部队地方与党政军民。抗战时期的盐阜区既是新四军军部、中共华中局所在地,又是新四军三师、中共苏北区党委、苏北行政公署所在地,可谓重要机构众多,战略地位特殊。正是在这方热土上,新四军廉政文化的内容俯拾皆是,。
华中党校,一方廉政教育平台,刘少奇闪烁着党性与廉政建设真理光芒的讲话,由盐阜而遐迩播扬;盐阜区参议会上,地方硕重、士绅名流直言质询,畅抒胸臆。市井百姓,有公民言论自由保障,议事问政,畅所欲言,充分彰显了民主政治与廉政监督的力量;地委机关报《盐阜大众报》常有醒目版面论及廉政建设,褒扬廉政人物,形成浓烈的舆论氛围;阿英创作的戏剧《李闯王》,声名远及,仿佛晨钟暮鼓,振聋发聩,为贪图享乐、骄奢淫逸者戒。此剧亦为廉政艺术宣传之经典;在根据地廉政制度建设中,《盐阜区各县惩治公务人员贪污暂行条例》尤为醒目突出,细则清晰,规范具体,操作性强,可谓廉政制度建设中的代表作;宋公堤的修建,凸显民生价值和意义,不仅有捍海之功,更矗立起一座执政为民的历史丰碑……
盐城有着丰富的新四军廉政文化资源,充分挖掘、研究和弘扬新四军廉政文化,不仅对盐城地域红色文化内涵有着重要的补充,支撑“铁军精神”的定义。同时,对当下执政为民理念形成一种历史追溯,有着很大的研究空间和现实意义。正是从新四军的廉政文化中,我们汲取到一种信仰的力量,它深深地融注盐阜大地,凝练并衍化成盐城人民不畏艰苦,无私奉献,百折不挠、顽强拼搏的精神风貌。而这种精神正是我们建设美好家园的动力所在,希望所在。 (市党史办 刘小清)
铁军精神传后人
新四军在艰难困苦的抗战环境中,以“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严格军纪约束将士,取得了武装夺取政权的胜利。新时期的各级党政组织要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中,消除公权部门的奢侈之风,整治部分公职人员不作为乱作为的害民之行,切实体现出党风廉政建设的实效。在全体国民中树立新的社会道德风貌,让年轻一代接班人自觉继承和践行铁军精神,成为新一代的铁军传人。我们几代人的奋斗就一定会后继有人。( 本报老记者 奚志强)
细微处折射“廉政”
当读着这些天的系列报道时,我仿佛看到这群大学生志愿者在烈日下不畏酷暑,在暴雨中不畏艰难,在茫茫人海中寻觅采风者,在滔滔史料中搜索目标,在经历这样的采风之中,在脚踩盐城各个县市区的每一个脚印下,不都写下了一种精神的延续与发扬吗?当我的思想在不断成熟的成长中,我所能读懂的廉政者自己身上就拥有着一股正气,一种能够舍己的高风,而当把舍己为人当做一种自然,而不是所谓的高风亮节的时候,廉者自谦,廉政自然而生。
通过阅读这群志愿者的采风稿件,我读到了陈毅、粟裕这样的大将身上的廉政之风,也读到了当年许多普通官兵身上的廉洁之风,比如那个乡长,那个士兵,一碗菜粥,一根萝卜,一捆稻草,一匹战马。透过这些细微而动人的故事,折射出当年新四军“廉政”二字重千金的严明。
我很喜欢这次廉政采风活动的形式定位:不是用长篇大论的史海钩沉式的沉重说明,而是通过走腿走眼走笔这样的故事及感触如日记一般的讲述,正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次活动将史料、人物、行走三方面结合呈现三位一体的表达,只有当我们踩着脚下的土地,我们才觉得踏实,我想正是基于这样的一种角度,才让这些从正青春的心灵深处吐露出来的文字变得更朴实,也更加亲切地走进读者的内心。(东台 河海洋)
在心中留一片净土
今天,我们已进入到一个崭新的时代,大学生的理想和自由应该有个准确的方向,他要肩负起祖国的未来,他是青年中最有力的代表,我看着他们每一张青春的笑脸和充满活力的身躯,我应该相信他们的诚意和内心的渴求。中国从古到今,廉政始终是一个话题,是社会生活的强音。新四军是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中的一支主力军,是盐阜大地上的红色象征、不败之旅。今天我们探索、追寻他们的廉洁文化,畅谈人生理想,是一次洗涮,是一次净化,是一次聆听,是一次播种,也是一次旅行。
言于表,行于身,苦于心。悄然的春风不需要整合,只有积蓄和等待。我从内心里感激大学生们的廉洁之旅,它让一点点遗失的星火再次汇聚,汇聚成一条灿烂的长河,流进读者的心里,流进血液里,点亮一盏盏心灯,察看行走的脚印。没有风雨看不到彩虹,安逸的生活和灯火彻夜的时代,一个个理想会被吹来,一个个幻想刺激着胆汁的分泌,一个个梦想走进明天的温床,不会醒来,永远也不想醒来,这是多么奇特的念头。一声声警钟响过,一条条铁律出炉,倒下的再也不会爬起,锁住的再也没有自由,远处的呐喊能传遍那些黑暗的小屋,却不能穿透每一个心房,我从梦里醒来,静静的房梁担起了整个屋顶的重量,我又放心地睡去,我的生命里有一块安静的地方,我不用害怕明天看不到阳光。( 阜宁 邱俊荣)
挖掘、抢救和传承
这次新四军廉政文化采风活动,从策划到实施,举办得非常成功,我们要以此为契机,把铁军文史挖掘、抢救出来,传承下来,这里要加强的是:
第一,抢救性姿态进行新四军文史收集整理。新四军老战士都是耄耋老人,有的年过百岁,到了晚上脱了鞋,早晨不知能不能起来的程度,健在的越来越少,能交流的、有故事的就更少,对他们的采访、调查已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
第二,大学生们要用别人喝茶、打牌、玩游戏的时间,研读新四军文献资料;利用寒暑假时间,走访新四军老战士,寻找抗日战争的参加者、见证者座谈。在新四军研究领域,我们盐阜大地就像一座古城,挖出一块砖头就有故事可讲,不要舍近求远,几乎每个乡村都能找到亲历者,你的邻居爷爷、奶奶很有可能有话要说,只不过,我们一直没有去挖掘、记录、传播而已;
第三,运用现代传媒传承。新四军在天赐场、在阜东(今滨海县)、在盐阜留下的文字资料不多、留下的影像资料更为罕见,是那个年代的传媒技术限制,我们要运用照相、录像、文字实时记录下来,运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及时传播出去;
第四,多种艺术形式传播。本人应滨海县委党史办之请,主编《山阳涛声》新四军将士在滨海一书,我县画家顾正俊先生闻讯后,主动请缨,愿意以连环画的形式,把新四军将士在滨海的主要战斗绘制20幅,插入书中;天场镇新四军老战士、空军司令部离休干部洪守英和夫人王维,在北京听讯后,主动指派他们的长子、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画家洪涛,根据《山阳涛声》新四军将士在滨海的主要内容,把新四军将士在滨海的战斗历程,以连环画的形式绘制出书。我们可以运用书法、绘画、摄影、电视、电影、戏剧、特别是淮剧等多种艺术手段,把八路军、新四军在盐阜的光辉历史传播下去;
第五,社会各界参与。新四军在盐阜战斗历程的传播,仅仅靠年轻的大学生们,是远远不够的。大学生们的参与,为我们开了个好头,我们的党政机关、政协机关要有明确的思路;社会各界有识之士,要有主动参与的热情;职能部门要主动协调,把业务培训好,把更多的新四军在盐阜的史料引进回来、传播开来,让盐阜儿女在众多史料中,找到家乡信息、看到长辈身影,这样,铁军精神传播的接力棒,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接到手中。( 滨海 徐振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