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登瀛文苑

还是“人走茶凉”好

  “人走茶凉”,本是比喻世态炎凉、人情淡漠。著名作家汪曾祺为京剧《沙家浜》中的阿庆嫂写的唱词说:“时过沧桑,人走茶凉,望月思乡已是昨日过往;物是人非,唯有泪千行。”现实生活中,“人走茶凉”常被用来比喻“当权者离开岗位后,对别人没有了利用价值,就被他人忽视了”。
  
  不过,对于领导干部来讲,我认为,还是“人走茶凉”好!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人走茶凉”本是一种自然现象,不足为怪。一杯热茶,客人喝了,主人随时添加;人在,茶满、茶热。客人走了,主人不再添茶,时间久了自然凉。再说,人都走了,谁还会给你留个杯子?杯子都不在了,还在乎什么茶热茶凉?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曾有一个妙喻:“友谊好比一壶开水,一旦离开炉子就逐渐凉下来了。”朋友尚且如此,何况曾经的上下级关系。在位时,大权在握,自然有人早请示、晚汇报;退职后,再也不必向你请示、汇报了,“人走茶凉”也就成为一种必然。退下以后,如果哪位领导干部依旧宾客盈门,酬酢不绝,倒有点反常了。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对于领导干部来讲,应该大力提倡“人走茶凉”。吴官正曾说过:“我认为,还是人走茶凉好。有的人希望家里总是门庭若市,这是不可能的。人走茶非凉不可,不然就会变馊。你在一个地方当什么书记,当什么长,人家来请示工作,求你办事,你走了,这些情况就不存在了,还会门庭若市吗?”人民日报原总编辑范敬宜也说过同样的话,并写过一首打油诗:“人走自然茶就凉,不凉反而不正常,只要留得真情在,纵然成冰又何妨?”领导干部从岗位退下来,就像飞机从天空落到地面,要有承受落差的心理准备。理解到这一点,就会用从容和淡定的心态去迎接新的生活。
  
  现实生活中,有些领导干部最怕“人走茶凉”,虽然同原单位脱离了关系,但对原单位的一些事情,特别是敏感问题依然十分“关注”,念念不忘昔日对少数部属的“恩赐”,或插手过问,或遥控指挥,或变相授意。还有一些退休干部喜欢摆老资格,或拉大旗作虎皮,利用自己工作时的关系网为自己或亲属谋私利。结果,这些人十有八九都会出事,有的退休了还把自己送进了监狱。
  
  对于领导干部来讲,我们提倡的是正常、纯洁、健康的交往,反对的是拉山头、画圈子、搞派性那一套庸俗的人际交往。有些领导干部之所以对“人走茶凉”深恶痛绝,主要是他们的一些非分之举和无理要求被拒绝了,因此才恼羞成怒,指责他人“不讲感情”、“忘恩负义”。对这样的干部,“茶”还是凉点好,并且凉得越快越好。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领导干部终有退位、退职的那一天,因此应该坦然面对“人走茶凉”。在其位,认真谋其政,珍惜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尽心尽责,勤政廉洁,真正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干预、不过问原单位的工作。无人来访安然自乐,老同事、老部下来访热情接待,如果有求,尽力为之。只要无愧于组织的重托、无愧于曾经任职的单位、无愧于曾经服务的百姓,“人走茶凉”又何妨?
  
  诗人徐志摩在《再别康桥》中写道:“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领导干部就要有这种度量、这种胸怀。若是工作调动,就应该愉快地离开原单位,奔赴新岗位;若是退休,更应该无官一身轻,安度晚年。“做官一阵子,为人一辈子”,一个领导干部赢得群众拥护和爱戴,靠的不是“在位”的小恩小惠和积累的威势,而是平时真心诚意地为民办实事。只要具备了正直的人格、高尚的情操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就能够在群众心中永驻。比如,为新中国抛头颅、洒热血的先烈们和老一辈革命家,虽然离开我们多年了,但他们的英名永远被我们传诵;又比如,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沈浩等新时代的楷模,将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终生的事业,人民群众永远不会忘记他们,这些人永远不会“人走茶凉”。
  
  可以这样说,“人走茶凉”也是一面镜子,能照出领导干部的品德和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