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史海钩沉

停翅港村老人忆当年战士住农家都打地铺

        [盐城新闻网导读] 5月20日,盐城晚报记者来到阜宁县陈集镇停翅港新四军军部旧址。
5月20日,盐城晚报记者来到阜宁县陈集镇停翅港新四军军部旧址。1941年8月,新四军军部转战至此,前后停留了不足两年。虽然时间不长,但当地的村民却对新四军官兵留下了极好的印象,关于刘少奇、陈毅等军部首长的故事,一直在当地流传。

        陈毅为村子起名

        “我们这个停翅港村,名字就是陈毅起的。”村里老支书朱浩开告诉盐城晚报记者,停翅港村原名叫停港村,村里有个大水塘,传说几百年前,曾有凤凰在大水塘中的土墩上停留。新四军军部进驻后,陈毅听说了这个传说,对当地的老乡讲“凤凰不落无宝之地”,这是吉祥之兆,建议改名叫停翅港,并称土墩为凤凰墩。

 

 

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碑。

 
停翅港新四军军部旧址
 
        新四军军部机关进驻后,陈毅住在了村民朱太俊的家中。“新四军的军纪很严,那时候房屋紧张,战士们要想进入村民家中,必须要得到老百姓的许可才行。住到农户的家里,也是铺草席、打地铺睡。”朱浩开说。

        朱浩开说,朱太俊是他的叔辈。经历那段岁月的老人大多已经去世。老人生前,经常向晚辈讲述新四军在停翅港生活的点滴。“新四军在停翅港的这段时间里,军民的关系十分融洽,农忙时,陈毅会让新四军战士帮着老百姓收粮食,还要求他们三天内一定要收好。”

        朱浩开指着墙角的一个木叉告诉记者,这是当年中共华中局组织部长曾山使用过的。“当时,曾山也是住在老百姓家中,那时候晒稻子都是在泥地上,需要时不时地翻动一下,曾山就拿着这个木叉,帮着老百姓一起翻动稻谷。”

        “春节、端午节这些传统节日,陈毅会邀请村里有名望的人一起吃饭。”朱浩开说,他的父亲朱廼湖也曾被邀请过。“我父亲说,新四军平时的生活很艰苦。陈毅请客吃的饭菜也很简单,有点肉,主要是豆腐、青菜之类的。但是他为人热情、重礼节,赢得了老百姓的尊重。”

        军部设在土墙草屋内

        朱浩开说,陈毅的“房东”朱太俊家境比较殷实,家里人都有文化,是当地有名的士绅。现在的军部旧址,是2003年仿造朱太俊的家原址重建的。“除了梁高一点,屋子稍微大一点、结实点,其余的基本是建新如旧。”

        盐城晚报记者在现场看到,军部旧址是一间四合院。四合院的东南角还有一座两层的小炮楼。从外面看上去,四合院是土墙、茅草屋。朱浩开说,虽然是士绅,有些家底,但毕竟穷乡僻壤,比不上城里。

 

 

新四军廉政文化旅游路线

 

朱浩开向记者讲述新四军当年故事,他身后是曾山用过的木叉。

        新四军入驻停翅港后,军部首长大多分散居住,这样比较安全。“赖传珠住在西南,饶漱石住在东南角上,陈毅和刘少奇住在这里,但不久刘少奇搬到文化村去了。”朱浩开说。在军部旧址内,盐城晚报记者看到了陈毅居住的房间,也就是四合院内的东厢房。东厢房又分堂屋和南北两个房间。在堂屋里,摆着一张斑驳的八仙桌,两条板凳,八仙桌后是一个条台。

        “你可别小看了这些东西,都是原物啊。”朱浩开指着条台说,这原本是朱太俊家用来摆放观音像和香火的。新四军来后,需要一个文件柜,朱家就把条台腾出来了。至于八仙桌,平日里就是军部办公所用,到了饭点东西一收,就是饭桌。

        至于院子东南角的小炮楼,军部搬来后,直接利用成了岗哨。朱浩开说,军部人员进出很严格,不熟悉的人,根本进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