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奇:一双袜子穿到无法再补
图为刘少奇穿过的旧袜子。
“讲党性、求奉献、淡物欲、轻享受”。长期艰苦的革命斗争生涯,锻造了刘少奇吃苦耐劳的品格。新中国成立后,刘少奇担任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职务,在人民中享有崇高威望,成为后人学习的典范。
据刘少奇身边工作人员回忆,刘少奇最爱穿布衣布鞋。他的一双旧袜子穿破了,补一补再穿,穿到无法再补了才肯换新的。洗脸毛巾中间破了,他就让人从中间剪断,把边上的两头接起来再用。
刘少奇生前没有几件像样的衣服。有一套礼服是接见外宾或出席重要会议时穿的,回来就脱下叠起来。刘少奇风趣地说:“这是工作服嘛,工作完了,就脱下来嘛。”刘少奇有件衬衣,一穿就是20年,袖口和领子都磨破了。有同志建议他买件新的,他却说:“换上个领子,补一下袖口,还可以穿嘛,丢掉可惜了!”
爱抽烟是刘少奇在生活中的特别嗜好。这是他在艰苦、危险的革命战争年代养成的习惯。当时,他一天常常要工作10多个小时,遇到紧要关头,他更是夜以继日、通宵达旦地工作和思考。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他又必须靠着吸烟来提神。
在西柏坡时,刘少奇每月的津贴费除1元交党费外,所剩2元全部用来买烟。即便是这样,他也常常烟荒不断。那时,烟的供应是有限的,刘少奇又不许工作人员替他多领。有一次,警卫员见刘少奇深夜工作又断了烟,第二天便到外边买回一包瓜子,晚饭后放到刘少奇的办公桌上,想让他夜间没烟抽时嗑几个瓜子,解解烟瘾。刘少奇发现后,不但没有谢他,反而严肃地问:“这包瓜子是哪里弄来的?不要乱花钱,能不花的就不要花,今后再不能这样了。”
1958年,在成都开会时,刘少奇带的烟抽光了,秘书吴振英拿了盒云烟,让他抽着试试。刘少奇抽过后觉得不错。吴振英说:“那就弄一些来。”刘少奇马上说:“一定要付钱!人家不要钱,我可不要烟。”烟买来了,刘少奇看了发票才放心地抽起来。
刘少奇对党员干部搞特权的行为十分愤怒,他在《如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一文中提到:“我参观了一些工厂,那里的厂长、总工程师、党委书记住的是一幢幢的公馆,而其他干部和工人宿舍则是另外一幢房子。甚至厂长、处长、科长的办公室、宿舍里,几个台子、几个沙发、几个凳子都有等级……等级制度是一种封建制度,而我们抄袭了封建制度。我看应该废除。那些生活待遇上要求很高的人我看是很危险的。”
1959年冬,刘少奇在海南岛休假时,当地干部在他生日那天送来一个带有“寿”字的大蛋糕。他知道后,生气地对秘书说:“谁叫你们搞的?赶快拿走!”少奇严肃地说:“党中央早就有决定,政治局的同志不过生日,我举手同意了的,就要坚决执行,决不能带头破坏中央决定。”
1964年7月,他到济南搞调研,有一天中午,招待处的同志准备了一桌丰盛的宴席。他对当地负责人说:“你们搞这一桌饭,够农民吃几天了,快退回去吧!以后不管哪一级来人,有便饭就行了。”在他的坚持下,服务员把酒席撤了下去。
当选为国家主席后,刘少奇的一些亲戚和本家来到北京,试图找他帮忙,解决工作与待遇问题。为了彻底杜绝这种现象,刘少奇召开了家庭会议,语重心长地教导亲戚和子女们:“国家主席是人民的勤务员。我是国家主席,硬着头皮给你们办这些事,也不是办不成,可是不行啊!我的权力不能乱用,不能拿它为个人谋私利。”
刘少怡是刘少奇的亲姐姐,从小对刘少奇照顾得很周到,感情较深。刘少怡听说弟弟在京城做了“大官”,就给他写了一封信,不愿在家务农,希望能随他到城里去生活。
刘少奇在给刘少怡的回信中,严肃批评了姐姐的错误思想,鼓励他们自食其力:“你们不要来我这里,因我不能养活你们。你们在乡下种田吃饭,那就是我的光荣。如果我当了国家主席,你们还在乡下收租吃饭,或是不劳而获,那才是我的耻辱。你现在自己提水做饭给别人吃,那就是给了我们以光荣。”
刘少怡听从刘少奇的规劝,一直在家乡务农。刘少奇1961年回乡调查时,还曾特意去看望了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