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反腐败宣传中用好用活网络
网络是虚拟社会、虚拟世界,但不是虚伪社会、虚假世界。无论网络技术如何发展,都不能脱离现实社会,都是网下现实事物的反映、发酵与延续。在互联网时代这个大背景下,在网络新兴舆论阵地上,主动迎战、主动出击、主动作为,是做好反腐败网络宣传工作的关键。
大力繁荣发展廉洁网络文化。优秀互联网文化环境的塑造形成,需要具备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思维。网络乱象丛生的原因是负面消极的东西多了,优秀、积极、健康向上的正能量内容少了,正气压不住邪气了;而更深层次的根源是,网络上缺少精品网络作品的引领,缺少网络道德的培养塑造,没有持续形成良好的网络文化生态环境。可以说,互联网宣传阵地的抢占,不仅是一场遭遇战、攻防战,也是一场舆论战、持久战。在互联网廉洁文化建设上,河南省提出让廉洁文化占领网络主阵地,让清风正气成为网络主旋律,让优秀作品成为网络主内容的工作目标,开通了@清风中原政务微博,建成联结18个省辖市、10个省管县、148个县(区)纪检监察机关的政务微博集群,全省三级“清风家族”粉丝总量突破2000万,取得了显著成果,充分发挥网络新媒体覆盖面广、受众面大、运行成本低的优势,创作反腐败系列优秀作品,实现各类文化作品的全网络上传、全媒体参与、全方位互动、全社会共享。
网络文化是网下事物的具体反映,网络文化的繁荣发展不仅仅局限在理论研究、内容创作等层面,还包括通过网络平台,对一些不良现象进行公开曝光,对一些积极向上正能量事件的传播与弘扬。这种做法,有助于改变过去公开批评通报处理人难,藏头掩尾、拉不下脸的做法,既是对党纪威严的维护,也是对网络文化的重塑,对清风正气的弘扬。
主动出击有效引导网络舆论。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职能失位、官员失语、单位失责、岗位失职,是一些网络舆情事件被恶搞、热炒的根源。互联网搭建起来的公共平台,使每个人都有了平等发言、对话交流的权力,如果职能单位、涉事部门该说的话不说,沉默以对,不回应、不理睬,就等于默认和逃避,不敢担当。最终,随着质疑声、指责声甚至谩骂声的逐渐积累,依然无人回应,无人来对话,就形成了来势汹汹的舆情声浪,形成了社会舆论,给涉事单位和当事人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主动设置议题,变被动为主动、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不仅可以增加舆论引导的亲和力,也可以使网络舆情引导变得更加有效。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是信息源、麦克风,“真相还未找到鞋子,谣言已经跑遍了世界”。如果我们不掌握其话语权和主导权,在未来的舆论发展格局中,就失去了舆论制高点。因此,迫切需要我们强化互联网思维,将网络作为重头戏对待。尤其是面对重大负面舆情风暴时,我们会不会发声,怎么发声,发出什么声音?这是对网络素养的一种考验。笔者认为,在传播载体上,要充分发挥网络传播接地气、有人气、鼓士气的特点优势,突出真情化沟通、关怀式交流、平等式对话。
创新驱动新老媒体融合发展。积极做好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结合、整合、融合这篇文章,是创新做好反腐败宣传工作的关键所在。网络工作在促进反腐败斗争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倡廉”,传递廉洁正能量,这就需要将廉政文化搬到网上来。一方面,要及时将平面媒体的优质内容网络化,创新性地将现实空间的教育内容网络化,如将国内和全省有代表性的廉政教育基地、廉政教育展馆、红廉景区搬上网络,供全社会学习教育使用,形成立体化、全方位的宣传效应。另一方面,应积极推动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资源整合,集群打造、资源共享、平台互动、传播共融,实现报刊、网络、微博自媒体、手机终端的联动。
强化互动注重线下解决问题。互动是网络新媒体有别于传统媒体的显著特点,也是互联网的魅力所在。对于这些新媒体的特点,一些单位和个人不是表现出视洪水猛兽的怕、惧,就是如鸵鸟般置之不理,或者一味等、推、挡,在处理和应对一些网络舆情时失措、失策、失语。网络治理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管理和规范,更应注重运用心理学、哲学方面的思维,运用一切可以运用的因素,使互联网环境变得清新自然。党政机关上网就是要和网民互动,解决网民反映问题。对于网民反映的真困难、真问题,要及时回应,快速解决,做到民有所问,我有所答,建立起良性沟通的机制。(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