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史海钩沉

我国古代官员的廉政教育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在严惩贪官污吏的同时,也十分重视教化的作用,对官吏进行系统的廉政教育,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多种途径传播廉政信条,积极大力倡导廉政,力图使官吏能够自我约束、自我克制。
  学校教育。中国古代从私塾、乡学到国子监,学校教育制度之完备在同时代世界各国中属于前列。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从儒家经典中接受“敛从其薄”、“平政爱民”、“节用而爱民”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治世之道,倡导知礼、知义、知廉、知耻,并将这些内容纳入科举考试中,其目的在于教育从政者要孝亲忠君。
  家庭教育。中国古代社会的特点就是家国不分,家庭承担了部分对后代进行政治道德教育的义务。东晋时期有一个管理鱼梁的小官,名叫陶侃,有一次,他把一瓮的鲞鱼送给他的母亲吃,他的母亲湛氏非但没有因此而高兴,反而原封不动的还了他,并且写了一封信去斥责儿子,说:“你做了官,把官里的东西送给我吃,这不但对我没有好处,反使我增加了许多的忧愁啊”。陶母诚心规劝儿子面对诱惑仍要清廉自守,为我们提供了正确处理公私关系和教育亲属的范例。
  社会教育。封建王朝不少帝王有意识地表彰廉吏,以此引导官场廉洁奉公的正气,把他们树立为廉政的典范,作为官员学习的榜样。因廉洁而升迁的官吏代不乏人,如汉昭帝、宣帝时期的名相黄霸,起初“以廉称,察补河东均输长,复察廉,为河南太守丞”。明初廉吏方克勤在济宁府任职时清廉自守,政绩斐然,朱元璋称赞他“善治民,赐宴仪曹”,并召入朝中做官。
  “清正廉明”、“吏治清廉”一直被视作从政者的主要行为规范。在儒家的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念中,“廉洁”、“廉平”、“廉正”、“廉直”、“廉谨”也是主要的道德准则。所谓“廉者,民之表”,“廉者,仕之本”,“廉耻,立人之大节”,“廉耻者,士人之美节”,以此来训诫官员要想永为贤称,于天地之间万年不朽,须得无作是非,以德助行,为民造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