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读史随笔

老子的清气


  一位国学大师说:“孔子尚正气,老子尚清气,释家尚和气。”此语道出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真谛。

  我天天念五千言《道德经》,仔细揣摩,反复咀嚼,愈觉意味深长,果得清气三昧:

  清静——

  “致虚极,守静笃”是老子特别强调的功夫。当今世上,一些人物欲横胸,利名牵绊,心躁气浮,急功近利,慢不下来,更静不下来。如此,既领略不到人生的好风景,又感受不到生活的“小确幸”。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要想心里清静,首先心里要干净。有些人心里之所以不干不净,皆因贪念、欲念、邪念、妄念太多。

  克念作圣,妄念成狂!若想祛除种种杂念,需懂舍弃与放下。

  春秋时,吴国公子季札出使,途中看望徐国国君。徐国国君心里特喜欢季札的佩剑,嘴上却不好意思说。季札是个既贤德又聪明的人,但因为要出使上国,不能不带佩剑,就没有送给他。回来的时候,徐国国君已经死了,季札就解下佩剑挂在徐国国君坟墓的树上走了。跟从的人都很诧异:“徐君已经死了,这是把剑送给谁呢?”季札说:“不然。当初我心里已经把剑许给徐君了,不能因为他现在死了,就违背我心。那,今生我还能安心吗?”

  舍弃有时是人生最好的选择。凡人总是为物所累、为情所牵、为名所困,难以与名、利、色等种种杂念断舍离!

  清素——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是老子的郑重倡导。当然这不同于“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岂能说灭就灭了的?真的灭了,那人岂不形同槁木死灰!

  老子倡导的是一种节俭生活。

  《周易·节卦》把人们对于节俭的态度分为三种:最佳的是“甘节”,即甘于节俭,乐于节俭,把节俭当作“甘之如饴”的快事;其次是“安节”,即能安于节俭,不追求奢靡之风;最坏的是“苦节”,把节俭当作一种苦差事。甘于节俭的人,生活吉祥又美好;安于节俭的人,做事通达无烦恼;苦于节俭的人,陷入困境有凶险。

  看来节俭是要有定力的,虽然谁都懂“成由俭,败由奢”的道理,但坚守节俭可不容易。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于节俭的人必定有颗“素心”。

  楚王在云梦泽打猎,不小心把自己心爱的弓丢失了。侍从们要循原路寻找。楚王说:“算了吧,不必找了。楚人失之,楚人得之,到不了别处的。”孔子听说此事后,评论说:“这话去掉‘楚’字就好了,不妨说:‘人失之,人得之’。”老子听说了孔子的评论后,也发表自己的看法,他说:“再去掉‘人’字会更好,那样就是‘失之,得之’。这样才符合天道。”

  是啊,万物源于自然,又回归自然,无失亦无得,这就叫有“素心”。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不单单是能放下,“坐对当窗木,看移三面阴”,也不能看作是简单的事。

  清廉——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是老子的谆谆告诫。“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骄奢淫逸、声色犬马的生活,很危险!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一些官员不明白这个道理,他们早年兢兢业业工作,勤勤恳恳干事,得到提拔重用后,不思修身之意,反生不足之心,以权谋私、贪图享受,反丢了卿卿性命。

  北宋宰相吕蒙正在任时,有个人得了一面古镜献给他,说:“能照二百里。”吕蒙正说:“我面子不过碟子大,哪里用得上照二百里的镜子!”又有人送来一方古砚,说:“只要吹口气,就能润湿,不用注水研墨。”吕蒙正说:“即使一天能哈出一担水来,也不值十文钱而已,你还是拿走吧。”

  战国时,鲁国宰相公仪休有个嗜好:特别喜欢吃鱼。宰相爱吃鱼,自然就有人主动给他送。但他坚辞不受。他说:“道理很简单,我身为宰相,俸禄足够我买得起鱼吃。假如我因接受别人的鱼而被罢免官职,那谁还给我送鱼呢?真到那时可就吃不到鱼了。”

  这就叫知足不贪!“故,知足之足常足矣。”一个人只有懂得了知足才算真正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