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史海钩沉

惩小纵大 后患无穷 ——晋武帝反贪不力的教训

                               晋武帝像,选自《一百帝王像》(卢延光 绘)

西晋,是晋武帝司马炎所建立的封建王朝。与历代王朝一样,西晋也存在严重的贪腐现象,而晋武帝也未能予以有效整治。究其原因,关键在于他缺乏消弭贪腐的决心,反腐败避重就轻,打“苍蝇”不打“老虎”,以至于“大老虎”充斥朝廷,竞相贪墨炫富,出现了历史上著名的斗富比阔的“太康奢华”之风。

泰始三年(267年),司隶校尉李憙上奏:原立进县令刘友、前尚书山涛、中山王司马睦、故尚书仆射武陔各自侵占官府三更稻田,请求免去山涛、司马睦等官职;武陔已死,请追贬其谥号。李憙所弹劾的山涛、司马睦,一个是武帝的亲信大臣,一个是武帝的宗室兄弟,武帝不忍将他俩治罪,于是发布诏书:法者,天下之所以取正,必须不避亲贵,然后才能施行,我岂敢枉纵于其间!现已此事,皆是刘友所为。侵剥百姓,欺骗朝廷,奸吏居然敢做此事!应当严办刘友,以惩邪佞。至于山涛等人,如若不再犯错,可不必追究问罪。与此同时,诏书中还对李憙予以褒扬:“亢志在公,可谓邦之司直。”

不难看出,晋武帝诿过于小县官刘友,有意为权贵开脱罪责,只是惩小而纵大。对此,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评论:“政之大本,在于刑赏,刑赏不明,政何以成!晋武帝赦山涛而褒李憙,其于刑赏两失之。使憙所言为是,则涛不可赦;所言为非,则憙不足褒。褒之使言,言而不用,怨结于下,威玩于上,将安用之!且四臣同罪,刘友伏诛而涛等不问,避贵施贱,可谓政乎!”

其实,上述案例于晋武帝并非孤例。避贵施贱,惩小纵大,几乎是他在惩治贪腐上的习惯性做法。他曾公开表示,尚书郎以下犯法,我决不姑息。但是,对于位高权重的官员犯法,他却纵容包庇。综观史籍,就会发现诸多的此类事例。

司马伦(司马懿第九子、晋武帝叔父)为人贪婪,曾指使散骑将刘缉买通宫中工匠盗窃御裘。案发后,廷尉杜友依法判处刘缉死刑弃市,司马伦应与刘缉同罪。有司认为司马伦爵位隆重,又是皇帝近亲,不可治罪。对此,谏议大夫刘毅驳议说:“王法赏罚,只有不论贵贱,才可以明礼法、正典刑。司马伦明知御裘非常人所用,而隐匿不向狱卒供述,与刘缉既已同罪,可按亲贵地位评议减罪,但不能阙而不咎。”晋武帝虽然赞同刘毅的驳议,但仍以司马伦为皇室近亲,特地下诏赦免了他。

中护军、散骑常侍羊琇,与晋武帝有旧恩,掌管禁军、参与机密十多年,恃宠骄侈,多次犯法。已迁任司隶校尉的刘毅劾奏,应将他治罪处死。晋武帝随即指派齐王司马攸出面,为羊琇求情。都官从事程卫迅速驰入护军营,拿羊琇的下属拷问,查清其犯罪事实,向刘毅报告。晋武帝迫不得已,只好免去羊琇官职。不久以后,又让他官复原职。

侍中王戎出身于琅琊大族,为当时名士,曾接受南郡太守刘肇的贿赂,被司隶校尉纠察弹劾;王戎闻风而动,及时退还赃物。晋武帝庇护王戎,没有将他治罪,引起朝士非议。于是晋武帝对朝中大臣说:“王戎的行为,岂能算是怀私贪得?只是不愿做异于他人的另类而已。”作为皇帝竟然默许官场贿赂潜规则,真令人匪夷所思。尽管晋武帝如此袒护王戎,但王戎从此为清议所鄙,名声受损。

晋武帝的庇护与纵容,导致吏治日益腐败,贪墨奢侈之风极为盛行,众多“老虎”云集于朝堂之上。这些“老虎”巧取豪夺,大肆聚敛钱财,以贪腐为能,以奢华为荣。当时,石崇、王恺、羊琇等达官显贵热衷于炫耀,争豪斗富。

石崇何以如此富有?因为他是一只名副其实的“大老虎”。石崇乃西晋开国功臣石苞之子,石苞临死前将其财产分给诸子,唯独不予石崇。其妻为石崇求情,石苞说:“此儿虽小,后自能得。”石崇二十余岁做武修令,从此占据要职,以功臣之子且伐吴有功而深得晋武帝器重。无论在地方还是朝廷为官,他都表现得聪明能干,同时也很任性,行为不检点。他在荆州任刺史期间,不断掠取往来商人的货物,甚至连外国使者的贡物也强加劫夺,一路贪腐下来,竟成全国首屈一指的巨富。《晋书·石崇传》如此描述他的富有:“财产丰积,室宇宏丽。后房百数,皆曳纨绣、珥金翠。丝竹尽当时之选,庖膳穷水陆之珍。”

与石崇竞相斗富的王恺、羊琇均为皇亲国戚,凭借晋武帝的特殊关照,也就自然而然位居“巨富”(实为“老虎”)行列。上文提到的王戎,后来官至司徒(相当于宰相),却不能尽职理政,而贪图虚名、钱财与享乐。他的所作所为,为后世所不齿,受到司马光严厉批评:“戎为三公,与时沉浮,无所匡救,委事僚寀,轻出游放。性复贪吝,园田遍天下,每自执牙筹,昼夜会计,常若不足。家有好李,卖之恐人得种,常钻其核。凡所赏拔,专事虚名。”(《资治通鉴·晋纪四》)高居三公之位,竟然比市侩还市侩!

客观地说,晋武帝算是颇有作为的开国君主,在平定天下、革新政治、发展经济、繁荣文化上都有建树。他前期厉行节俭,虚心纳谏,用人唯贤,励精图治。自平定孙吴统一全国以后,他则怠于政事,耽于游宴,纵情声色。

太康三年(282年)春,晋武帝亲往南郊祭天,完毕问司隶校尉刘毅:“你以为我可比汉代哪个皇帝?”刘毅当即对答:“可比桓、灵二帝。”桓、灵二帝非常昏庸,他们在位年间,是东汉最为腐败黑暗的时期,也是王朝迅速走向崩溃的时期。听到刘毅将自己比作昏君,晋武帝不以为耻,反而自我解嘲:“桓、灵之世,不闻此言,如今我有你这样的直臣,证明我胜过他们。”

针对当时社会病象,当时文人鲁褒作《钱神论》予以辛辣的讽刺:“钱之为体,有乾坤之象。内则其方,外则其圆……亲之如兄,字曰孔方。……失之则贫弱,得之则富昌。无翼而飞,无足而走。……钱多者处前,钱少者居后;处前者为君长,在后者为臣仆。……谓为神物。无德而尊,无势而热,排金门而入紫闼。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贵可使贱,……凡今之人,惟钱而已。”

晋武帝去世,惠帝司马衷即位,宫廷内斗频仍,最终引发“八王之乱”。这次战乱,极大消耗了西晋的国力,加剧西晋王朝的土崩瓦解,致使北方游牧民族占据中原,国家陷入战乱与分裂,给人民带来巨大创痛,“祸难之极,振古未闻”。《晋书·八王传序》分析此次祸乱原因时指出:“付托失所,授任乖方,政令不恒,赏罚斯滥,或有才而不任,或无罪而见诛。朝为伊周,夕为莽卓,机权失于上,横乱作于下。”除了错选白痴司马衷作为接班人外,其他问题都可以归结为腐败问题。晋武帝纵容“老虎”,致使腐败愈演愈烈。王公外戚也好,达官贵人也好,不仅攫取钱财,沉湎享乐,而且尔虞我诈,争权夺利。这些大“老虎”在危难时刻,只顾个人利益,相互残杀。《红楼梦》中贾探春说过:“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诚然如此,西晋的灭亡无疑是自身腐败与自相残杀所致,其病根不能不追溯到晋武帝。(陈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