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做“名利奴”
唐朝人卢杞,德宗时做过宰相。此人“外陋内险”,外表丑陋,内心阴险,好名利,人称“名利奴”。据《耕余博览》载,卢杞尚未发迹的时候,在路上遇见穷书生冯盛。卢杞一向瞧不起冯盛,这天又想捉弄他,便装作开玩笑,想翻翻冯盛的口袋里都装些什么东西。结果冯盛口袋空空,只有一块写字用的墨。卢杞大笑,笑他穷酸。冯盛严肃地说:“且慢,让我也搜搜你的行囊!”卢杞不好拒绝,只得让冯盛搜查,结果光名刺就搜出二三百张。名刺就是古代的“名片”,拜见高官时必须先递上名刺。冯盛冷笑道:“怎么样,与你这位总揣着三百张名刺的‘名利奴’相比,我们俩究竟谁高尚些?”
想着法子追求名利的人,就叫做“名利奴”,或叫“名利客。”唐代诗人崔颢曾有“借问路旁名利客”的诗句,“名”指升官,“利”指发财。《战国策》记载秦相张仪的一句话就是:“争名于朝,争利于市。”
《汉书》和《北齐书》都有“系名声之缰锁”这样的贬词,把名声(和利益)比作缰锁,形容追求名利的人等于自己用缰锁套住了自己。可见“争名逐利”的行径,古人也十分鄙视。
记得还读过一首劝人不要贪利的古诗:
“甘瓜抱苦蒂,美枣生荆棘;
利旁有倚刀,贪人还自贼!”
甜瓜的蒂是苦味的,美枣的枝是有刺的,不要贪吃甜瓜而吃了苦头,不要贪摘美枣而伤了指头;“利”字旁边是一把刀,贪利的人十有八九将会害了自己!
汉字的特点之一就是蕴涵深邃,利字的偏旁是把刀,即是提醒人们不要过分贪利,勿受不义之财。贪图不义的名利,都是人性中恶的一面,都属于贪婪范畴。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重要先贤之一、文学史上最神秘的人物摩莱里在《自然法典》中说:“我在世界上认识到的唯一的罪过是贪婪;其他一切罪过,不管叫什么名字,都无非是这种罪过的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表现而已。”
名声和利益,绝对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助推所有的德行,亦可以助推所有的罪行。追求名利要取之有道。第一要划清合法与违法的界限;第二即使是合法的也要时刻把握分寸、掌握火候、拿准“度”,这是极为重要的。名心盛者必作伪,利熏心者必有诈。孔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居也。”(高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