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读史随笔

先贤的座右铭

将自警之词置于座位右侧,称为座右铭。据《荀子·宥坐篇》记载,有一次,孔子在鲁桓公之庙看见了一个盛水的器具。守庙者告诉孔子,这是“宥坐之器”,即放在座位右边的器具。孔子猛然醒悟道:“我听说宥坐之器,腹中无水时是歪向一边的,注水到一半时是平稳的,而水满则覆。”这种包含了深刻的做人道理的器具,为座右铭的产生提供了灵感。

真正将自警之词放置在座右的,东汉书法家崔瑗应为第一人。崔瑗年轻时好意气用事,他因哥哥为仇人所杀,盛怒之下,手刃其仇,逃亡他乡,几年后遇朝廷大赦,才回到故里。崔瑗因一时怒起惹下大祸,吃足了苦头,便写了一篇文章自戒,放在座右。他在这篇《座右铭》中,决意“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自此之后,他的气质为之一变,成了有名的散文家与书法家。

崔瑗之后,不少有识之士纷纷效法,用座右铭修养自己的道德。唐太宗李世民十分重视以古为镜,他认为“自古侯王能保全者甚少,皆由生长富贵,好尚骄逸,多不解亲君子远小人故尔”,要求魏徵收集历代帝王子弟成败得失的事例,编为《自古诸侯王善恶录》,分送诸子,并叮嘱再三:“此宜置于座右,用为立身之本。”

南宋抗金名将吴玠爱读经史,“凡往事可师者,录置座右,积久,墙牖皆格言也。”大概从吴玠始,座右铭已跳出了“座右”的范围。

林则徐是个性急易怒的人,他曾手书“制怒”匾额,悬挂在厅堂之上以自警。电影《林则徐》中有这样一个经典情节,当他得知广东海关监督豫坤勾结洋人、破坏禁烟大计时,愤怒地将桌上的茶碗摔碎了。当猛然看见墙上的“制怒”匾时,他从激怒中冷静下来,想到了对付豫坤的办法。

鲁迅曾请人书写《离骚》中“望崦嵫而勿迫”“恐鹈鴂之先鸣”两句悬于书屋,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崦嵫”是一座山,是传说中日落的地方。“鹈鴂”就是杜鹃鸟,常在莫春时节啼叫。这两句的意思是,希望时光慢些走,这样就能多做些工作了,担心岁月不等人,留下未竟的事业。

我们读过前人深有启迪、蕴含丰富的座右铭,是否也该思考自己的座右铭是什么呢?(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