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河窝
冬天,芦花漫天飞舞,像雪花,那是大人们在割茅草和芦苇。刷刷刷,他们把黄灿灿的茅草和顶着毛绒绒芦花的芦苇割倒,捆成一捆捆扛回家。这些茅草和芦苇被堆在草房西北的山墙边,透着风的草房子就不冷了。小猫小狗很快在茅草堆里安了家,整天撒欢打滚,互相追逐。母鸡把最靠里的角落里做了产房,把一堆红艳艳白生生的鸡蛋生在温暖的茅草窝里,然后涨红着脸蛋“高声宣布”:“咯咯哒,咯咯哒,你们找不到啊!”
男人们在屋里用苇秆编着柴帘,女人们用芦花编着毛窝。编好的柴帘挂在猪圈或羊圈门口,小猪哼哼,小羊咩咩表示感谢。孩子们穿着毛窝去上学,像踩着两只小船。冬天的原野上没有其他活物,只有狗和孩子们。狗在麦地里奔跑追逐,孩子们顶着风走路,像一群群小熊。
这时,最好玩的是走河窝。小河里芦苇和茅草刚被收拾掉,只有芦苇和茅草的根盘根错节地裸露着。踩在柔软的茅草根上像踩在地毯上一样舒服。河水落下去,变得很浅,就像欧阳修老爷爷说的“水落石出”。只是这里水落下去了,却没有石头露出来。特别冷的时候,水结成厚厚的冰。男孩子们用在冰面上比赛甩冰溜子或者抽陀螺。冰溜子哗啦啦滑出老远,而那陀螺在冰上转得不知疲倦。女孩子们一群走过去,再一群走过来。河对面是一直想去看看,而没去过的地方,所以都很新奇,很兴奋。也有的几个一起坐在向阳的河坡上看连环画。阳光暖暖地照着,几个小小的脑袋挤在一起。看着看着争执起来,当即在草坡上抱着搂着打一架。架打好了,帮对方扫掉头上衣服上的草屑,继续嘻嘻哈哈走路。
这样,一个冬天,孩子们上学放学都是走河窝。不忙着上课的时候还可以躺在朝阳的河滩上小眯一觉。日子就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地过着。直到有一天,冰层下忽然出现许多又圆又大的气泡,听见噗噗的冰层碎裂的声音。脚底下的茅草根忽然绿了,冒出嫩绿的芽,从中可以拔到鼓着肚子的茅针,剥开茅针的外衣,能吃到里面白白的,嫩滑的肉肉。
走出河窝。哦!桃红柳绿!春天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