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散文

生活的"意思"

    “快尝尝你舅舅做的糖葫芦!”大年初二去舅舅家拜年,刚一进门手里就被舅妈塞进一串糖葫芦。仔细看这糖葫芦,山楂红彤彤圆滚滚,糖衣亮晶晶,“颜值”一流;咬一口酸中带甜,口感也赞。

  “这真是舅舅做的?什么时候还学会了这手艺?”我一脸不可置信。

  “嘿,你舅舅现在不只会做糖葫芦,还拿到附近的村镇去卖。”

  啊,舅舅今年65岁了,还走街串巷去卖糖葫芦?我拉过舅妈,细听端详。

  原来,舅舅家有一颗山楂树,每年能结上百斤的果子,卖给商贩人家嫌少,自己家里又吃不完,一来二去年年都浪费了不少。想起一到冬天,好多人爱吃糖葫芦,舅舅动起了卖糖葫芦的心思,琢磨着把这山楂利用起来。做糖葫芦看着简单,其实是个“技术活儿”,舅舅先是找“师父”学了基本“招数”,又在家里苦练技艺。一开始不是熬糊了糖,就是蘸多了糖衣,一次次的“试验”之后终于找到了“手感”。

  技术虽然学会了,但表哥表姐都反对舅舅的新营生,一是觉得天寒地冻太辛苦,二来也是怕邻居笑话,毕竟舅舅的年岁已经不轻。舅舅自己却不这么看:“我总是闲着有什么意思,找点事做才有劲。”谁也拦不住,舅舅的糖葫芦生涯开启了。

  我暗自体味舅舅的话,“总是闲着没意思”,那什么才是“有意思”的生活?看着舅舅、舅妈忙前忙后的身影,看着他们的家:床单虽然洗到发白,但洁净清新;印着喜字的茶缸子已经掉漆褪色,可挡不住蕴霭的茶香飘满了整间屋子;刚上桌的豆包又小又黄,却是正宗的家常味道。

  舅舅的糖葫芦事业很“袖珍”,每天也就能卖个四、五十串,但就是这几十串糖葫芦,串起了舅舅更有意思的生活。想象着舅舅骑着那辆我小时候就有的自行车、小心翼翼地载着插满红艳艳糖葫芦的稻草桩子驶出家门的情景,我忽然想起一句话:“生活不只眼前,还有诗和远方。”

  初三那天和家人去爬山,下山的途中,迎面走来三四个中年男女,簇拥着一位老人家,老人看上去将近80岁,身材有些胖。“这儿的风景还不错吧,空气也好,老闷在家里不是事儿,就是要多出来走走,等天气暖和了,再带您去爬长城。妈,您慢点儿,别着急,一会儿您觉得累了,咱们就往回走。”山路陡峭,有的地方雪还没化,陪着老人爬山的儿女,一步步搀扶着老人。老人走得很慢,脸上的笑容却盛。

  春节假期已经过去了,如同每一段流走的岁月。无论是质朴的舅舅,还是偶遇的爬山老人一家,都在这缓缓流淌的岁月里,用心发掘生活的“意思”。我仿佛有点明白,这个“意思”,也许就是一手一脚搭建自己生活的那种踏实,也许就是辛劳一生不肯停歇的那股执着,又或者是在平和安乐中体味到的那一丝丝浪漫。(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鲍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