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思践悟在清华】天是冷的,心是暖的
天是冷的,心是暖的
市纪委宣传部 戚友祥
11月18日至24日,在委领导的关心下,我有幸参加了市纪委和清华大学联合举办的全市纪检监察系统领导干部创新管理与领导力提升第七期高级研修班。11月底的北京,天是冷的,第二天就迎来了北京今年冬季第一场雪;但心是暖的,在清华大学这所顶尖学府里,满满的课程让心灵和思想如沐春风、如浴阳光。经过一周的学习生活,真正实现了“思想认识得到提高、理论武装得到升华、工作方法得到改进、素质能力得到增强”的目标。
一、
住进校舍,徜徉百年清华学堂
到北京,今年已不是第一次。夏天,曾带着8岁的姑娘来到北京,去了她心驰神往的天安门、长城和故宫,去看了敬爱的毛主席,她得到了极大的满足。而我此次,在清华大学能住进校舍,出入食堂,走进教室,受益匪浅,也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大学毕业十多年有余,偶尔重返校园,感受点滴的求学生活。但像此次长达一周的校园生活,却从未曾有过。能走进大学校园,再去明理明智,从不敢奢想,走进清华大学则更为梦寐以求。此次,来到百年清华大学堂,去感受历史的沧桑,品位文化的气息,接受思想的洗礼,圆了多年梦想。
通过几天的学习,初步领略了清华的风采,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近百年悠久的历史,孕育着丰富的清华精神,散发着独特的学术魅力,积淀着优秀的创新传统。“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和“行胜于言”的校风,早已成为清华师生为人与治学的不懈追求,一代代传承,一代代发展。从这里走出的10多万学子,很多人已成为学术大师、治国栋梁、兴业之士,为科技进步、文化繁荣、经济振新、社会进步作出了特殊的贡献。近万名教职员工组成了一个庞大而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引领着国内乃至国际的高端学术方向。教授们深厚的人文底蕴,严谨的治学精神,渊博的专业知识,成为清华永久而无形的品牌。
二、
背起书包,接受名师醍醐灌顶
作为一名年轻的纪检监察干部,参加这次高级研修班学习,本来更多是出于对这所名校的仰慕和对北方生活的体验,一开始并没有指望通过这次学习能在学识方面有太大的长进和飞跃。可是经过七天的学习,完全扭转了我错误的思想。每一名老师,都是各自专业方面在全国首屈一指;每一堂课,都如同一场精彩的演讲,精彩绝伦。他们博大精深的理念,高屋建瓴的评论,切中要害的分析,详实精彩的案例,让我们或心灵为之一振,或耳目为之一新,或茅塞顿开,如拨云见日。许多观点洞察通透,启迪之大,终生难忘。几天来,我舍不得拉下一节课,甚至舍不得少听一分钟,再次深刻体会学习是一种快乐和享受。徐林旗研究员用国学智慧对“抗战”分析,李思源主任对“分享经济”的概括提炼,周世俭老师对美国大选、“一带一路”外交大战略的独到见解,李本刚对五部条例准则的全面分析,荀焱老师传授的以一点温暖的力量来管理压力和调适心理,王道勇教授从中共党史角度对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进行解读等等,使我接受了一系列符合时代精神的新理念,适应工作需求的新知识,推进改革发展的新方法。他们或科学严谨、求真求善,或幽默风趣、特立独行,都教给给我做人做事很多的启迪,也树立了生动的榜样。
在清华期间,学员之间的交流坦诚而深入,大家探讨学习的心得,分享成功的喜悦,在认知和能力水平上相互弥补,在情感和相互友谊上不断升华。
三、
回到岗位,践行校训行胜于言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思是说,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们弃旧图新,在于使人们达到最完善的境界。学习不是目的,回到实践才是我们的初衷。学习培训的时间虽然短暂,老师也只能给我们以开启智慧的钥匙,如何把所学理论成功地指导自己的实践,这应成为我们每个学员深思的问题。一是要立足本职有所作为。通过学习,我充分感受到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对我们每一名纪检监察干部在能力水平上的新要求,看到了自己工作中的差距和不足,进一步增强做好本职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坚定了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做好今后工作的信心和决心。二是要加强学习不断完善。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定要进一步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始终磨快自己思维的斧头,以科学的理念为指导,以科学的方法为抓手,以科学的机制为保证,不断思考,不断总结,不断提高。三是要积极实践主动创新。切实贯彻“行胜于言”的校风,坚持多做少说,做了再说,只干不说,在实践中摸索,在实践中提炼,在实践中创新。着力塑造一名勇于实践、不断创新的纪检监察干部,努力增强为社会、为基层、为群众服务的本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强富美高”新盐城的全新实践和全市纪检监察系统“争做求真务实表率、争创一流工作业绩”主题教育活动中,创造一流的工作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