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史海钩沉

长征,照亮未来的精神火炬(下)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蔡亮 张自嶷 作

长征的胜利,是团结友爱的胜利

两人同心,其利断金。长征,是一部充溢着团结统一、患难与共的活剧。面对敌人的追杀、斗争的残酷、环境的考验,如果没有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是很难夺取胜利的。

世界上不曾有过像中国工农红军这样的队伍:官兵军装是一样的,头上的红星是一样的,牺牲时的姿态也是一样的。他们每一个人,自加入红军起便情同手足,生死相依。他们没有私人财产的概念,官兵负伤后必须留在当地百姓家,临别前,战友们都把自己积攒的仅有的铜板塞在伤员被子里,他们希望革命胜利后战友不但活着而且还能找到他。

红一方面军在翻越雪山后与红四方面军会合时,长途跋涉的一方面军将士几乎都是衣衫褴褛、骨瘦如柴,四方面军准备了大量的粮食衣物迎接一方面军。在整个长征中,红军上下之间、官兵之间、军民之间,无时不体现着同甘苦、共患难、心连心的同志情、战友爱。正是这种团结,从整体上大大提高了红军的战斗力。

历时两年的长征中,党的领袖和红军各级指挥员始终与普通士兵同甘共苦,真正达到了官兵一致。

毛泽东同志除了几个星期生病以外,绝大部分时间里和普通战士一样在步行;他的夫人贺子珍,为抢救战友一次就负伤17处,去世的时候身上还有未取出的弹片。朱德总司令多次把伤兵扶上自己的战马,自己却徒步前进;红二方面军总指挥贺龙,连续为一位生病的红小鬼陈伢子找来4匹马骑着走,当第4匹马也倒下时,他又找来第5匹马;红6师师长贺炳炎右臂重伤截肢,不但让出坐骑给伤病员骑,还把缰绳套在断臂上为伤病员牵马引路。红军指战员内部之团结、士气之旺盛,为当时国内外任何军队所不及。

那个冻死的军需处长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其实,长征路上,有无数个“军需处长”,为了战友生,宁愿自己死。

红3军团1个连有9名炊事员先后饿死,这个连的其他战士却无一人因饥饿而倒下。

一位女兵,在一次渡河中,为了战友的安全,她松开了马尾巴,被激流卷走。

炸弹袭来,红四方面军31军被服厂8岁的小红军苏力得救了,而趴在她身上、不知名的红军大姐却壮烈牺牲了。

在茫茫草地中担任收容任务的部队,接到一个特殊的命令:遇到倒下的官兵时,一定要掀开盖在他们脸上的草看一看,因为这些负伤、生病或是饿得走不动的红军官兵,往往是为了不拖累队伍,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用草把自己的脸盖上。

一位红军女战士曾回忆她在过草地时见到的感人一幕:有的趴在泥水中,伸开的手掌心里还攥着几十粒青稞,临死都舍不得吃上最后一口;有的赤身裸体像是沉睡在路旁,身边却叠放着脱下的衣物,泥地上歪歪扭扭写着一行字:送给缺衣的战友。

正是这些可爱的红军战士,为革命胜利开出了一朵朵“绚丽的血红的花”。

长征,是一条凝结战友生死深情的道路。今天很多战士讲:“我愿跟着连长上战场,我愿为连长挡子弹。”这种“我愿意”的力量,背后是团结友爱的传承,是红色基因的赓续,包含着中国革命成功的密码。

“不爱征戎儿,岂可执帅印。”这是历史对现实的告诫;“一块过、一块苦、一块干”,这是红军对红军传人的示范。

长征的胜利,是依靠人民的胜利

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长征的历史,书写了军民唇齿相依、生死与共的动人篇章。

儿子牺牲了,老人擦干眼泪,对红军将领说:“牺牲了一个,还有第二个。哥哥牺牲了,弟弟顶上。去,去当红军,消灭反动派!”

一首《十送红军》,让人荡气回肠。红军是人民的队伍,“人民是革命的母亲”。党和红军有了人民的拥护、支持、帮助,才得以在艰难中生存,逐步发展壮大起来。

追击路上,蒋介石曾给薛岳写一密信:“自古以来,未有流寇能成事者。”然而,脱离根据地的红军不仅生存下来,还找到一条新生之路,并一路留下未来胜利的红色种子。

战争的伟力在于民众之中。早在创建红色根据地之初,毛泽东就把群众工作当作红军的三大任务。一心为了群众,紧紧依靠群众,也成了这支新型人民军队区别于旧军队的最鲜明标志。

长征路上,中央红军曾先后跨越24条江河。如果没有各地船工的无私支援,红军很难在险滩急流之上从容飞渡。

“哪怕头顶有国民党机枪的密集封锁,脚下有随时可以把小船打翻的巨浪,船工们仍然毫不畏惧地奋勇划船。”曾为大渡河17勇士吹响冲锋号角的老红军张生荣曾满含深情地说,“红军的绝处逢生,离不开船工们的倾力相助”。

川西大凉山,彝人的世界。这里,就是斯诺所说的数十年来没有一支军队经过的地方。然而,人民军队改写了这一历史,并留下了一段足以传唱千秋的佳话。

巧渡金沙江后进入川西大凉山的红军,遇到了不明真相的彝族群众围攻。武器被夺走,士兵被打伤,甚至连身上的军装也被抢走。红军战士打不还手,骂不还口。这是一支什么样的部队?彝胞们困惑了。

后来,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按照彝族风俗,与彝族首领小叶丹歃血为盟、结为兄弟。从此,一面“中国红军彝民沽鸡支队”的旗帜开始在大凉山深处飘动……

长征途中,红军先后经过了瑶、苗、羌、回、藏、东乡、裕固等10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地。人民军队的真情,融化了这些少数民族心灵深处千百年来结下的厚厚坚冰,红色种子从此在这些荒凉之地扎根发芽。

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是无穷的,也只有真正关心群众、依靠群众、武装群众的军队才能够百战百胜。在突破最后天险腊子口时,正是由于一位在长征路上入伍的贵州籍苗族小战士带领突击队员攀上绝壁,成功奇袭,才最终打开了北上的通道。

人民群众的力量,比任何天时、地利都重要。人民,永远是人民军队的根。

淮海战役第三阶段,支前民工与参战兵力比例达9∶1。88万辆独轮车,往前线送去了足够一个城市吃上5年的9.69亿斤粮食。

后来,我军颁布的“柳叶训令”,叫响的“不吃一个苹果”,以及南京路上的和衣而卧、抗洪抢险的激流勇进,皆是鱼儿对水的深情。

粟裕将军有句名言:“依靠人民群众,不是一句美丽动听的政治口号,而是战略思想。” 树高千尺不忘根。为人民服务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得民心者得天下”,这既是红军长征胜利的根本原因,也是夺取政权和执掌政权的千古铁律。

长征的胜利,是党领导下的胜利

1935年12月,毛泽东在陕北瓦窑堡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做出这样的回答:“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设想的。”

长征路上,红军讲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只要跟党走,一定能胜利。”

我军自创建之初,就确立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原则,但在长征出发前,作为党对红军根本领导制度的党委制曾一度被削弱,红军在错误思想指导下,接连失利,被迫开始长征。

随着毛泽东在遵义会议重掌红军指挥权,各部队在团以上各级机构中恢复了党的领导制度,并加强了连队党支部建设。

遵义会议后,很多老红军回忆说:长征中,不管情况多紧急,部队多疲劳,党的组织生活一直没有间断,党员干部始终发挥着先锋模范作用。

那时的党员,平时绝对看得出来。长征过草地时,队伍中有过一个名叫“试吃小组”的特殊党组织。因为一些官兵吃了不知名的野菜中毒死亡,党员们便组成了这样一个临时小组,每当发现一种不认识的野菜后,必须经过党员“试吃小组”试吃,其他官兵才能吃。无法得知那些为了集体的生存而中毒牺牲的党员姓何名谁,他们死的时候无一不是面部乌黑,嘴角流血,只有手里攥着的野菜如警示牌一般显眼。野菜的小小往事似乎无法载入革命史册,但这些普通共产党人的高贵灵魂却顶天立地,亮耀寰宇。

那时的党员,关键时候绝对豁得出去。每当挑选尖刀班或突击勇士,共产党员总是率先站出来。每到生死关头,吃苦在前、冲锋在前的都是共产党员和各级领导干部。很多红军战士回忆,他们“都是跟着营团首长的背影冲锋的”。就连红军总司令朱德也经常在前线指挥作战,甚至纵马持枪,冲杀疆场。

长征中,无论是强渡大渡河的勇士,还是飞夺泸定桥的英雄,都是由共产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组成的。聂荣臻元帅生前回忆,每打一仗下来,党团员负伤人数,常常占到伤亡数的25%,甚至50%。而当时红军官兵中的党团员要远远低于这个比例。红3军团参谋长邓萍、红25军军长吴焕先、红五军副军长罗南辉,都牺牲在战斗第一线。

红军打仗,拼的是干部,拼的是党员团员。这一点很早就被一位外国人所注意。长征结束后不久,到陕北采访的美国记者斯诺便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发现了红军同强敌作战取胜的原因。这就是红军军官习惯说:“跟我上”,而不是说“给我上”。

“跟我上”与“给我上”,这是两支不同性质的军队发出的不同声音,也预示着成功和失败两种不同的结果。红军中党员干部的表率行为,也是红军能在任何不利条件下勇往直前、直至赢得胜利的重要精神支柱。

的确,无论是与日本侵略军浴血奋战在敌后战场,还是后来与国民党军队进行殊死较量,抑或是再后来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厮杀在抗美援朝战场,党的领导,始终是这支军队越打越强、越战越勇的主要原因。

军魂融入灵魂里,军旗跟着党旗飘。“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今天正在军营传唱的《听党指挥歌》,道出了红军传人的心声。当年,党的领导使红军创造了长征这一史无前例的壮举;今天,在党的领导下,红军传人一定能够创造无愧于先辈的光辉业绩!(桑林峰)

结语

一个细节: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时,有三个分不清,即男人女人分不清,拐杖和枪分不清,衣服颜色分不清。

但正是这一艰苦的行军,使红军主力转移到民族解放的最前沿,转移到抗日战争的最前沿,转移到主宰中国命运的最前沿。

又过了一年。1936年10月,当三支九死一生的红军最终在宁夏一个叫同心的地方紧紧相拥时,在他们面前,再也没有克服不了的艰难险阻!

“同心”,多么好听的名字,她见证胜利,也聚合力量。

毛泽东说,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了。

“我们红军像经过一场暴风雨的大树一样,虽然失去了一些枝叶,但保留下树身和树根。”

长征出英雄,也出战将。

1955年授衔的十大元帅、十位大将和1300多位上将、中将和少将中,90%以上参加过长征。

长征保留下来的星星火种,很快形成燎原之势。

我们带着长征精神一路远行、一路铿锵。

指挥强渡大渡河战斗的战将聂荣臻,建国后成了国防科技事业的奠基人。他把中国运载火箭定名为:长征。

以长征精神为种子,我们党和军队的精神谱系上,先后生长出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抢险精神、载人航天精神……

以长征胜利为起点,我们党和军队先后取得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历次自卫反击作战的胜利,并将不断取得新的胜利。

传承红军的红色基因,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我们的军队不断从弱小走向强大,从苦难走向辉煌。

面对流淌红军血脉的人民军队,中国元帅彭德怀宣告:“西方殖民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线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以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英国元帅蒙哥马利感叹:“战争的禁律之一是不能在地面上与中国军队作战。”

面对中国梦强军梦,我们可以自豪地说:中国的长征从来没有结束,红军的长征仅仅是长征的序幕。

真正属于历史的同样属于未来。踏上新长征,我们将“沿着无人能够臆测的命运一路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