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读史随笔

“三寡”以修身


清代学者颜元先生有一个著名的修身“三寡论”:寡欲以清心、寡染以清身、寡言以清口。强调克制己欲、谨言慎行。先贤至论,历久弥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三寡”对于塑造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人格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党员干部修身律己以“三寡”为圭臬,可保本质不变、初心不忘、底色不褪。

“寡欲以清心”,要锤炼党性克制私欲。“欲是焚身火,不制可燎原。”欲望的开关拧不紧,即使是点滴之漏亦可成穿石之效。相比战争年代,在世情、党情、社情发生深刻变化的当今时代,市场经济与消费主义包装下的“糖衣炮弹”更具隐秘性与腐蚀力。不少干部在各色诱惑面前忘了初心、走了邪路、丢了本色,最终“醉在杯子里、倒在裙子下、人民币面前忘了人民”。党员干部唯有培厚精神土层、夯实精神底座,打好“信念牌”、念好“服务经”,理想大坝才能坚不可摧。坚决用党性克服“物性”,思想上、政治上才能“钢板一块”,才能保持定力抵制住各种腐朽思想的“围猎”。把欲望的“邪火”降下来,共产党人的初心自然能清清爽爽、干干净净。

“寡染以清身”,要自觉构建健康的社交圈。“人以群分,君子当慎所择。”“八小时之外”不仅是党员干部休闲放松之时,也是强化风险意识、提高自身抵抗力的关键之际。党员干部自觉主动构建健康向上的社交圈子,倡导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健康文明的兴趣爱好、正派严谨的生活作风,才能“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反观实际,一些人之所以腐化堕落、最终走上不归路,往往就是从生活中、社交上的一些“小事”开始的。深挖细查不难发现,“落马”官员周边总不乏“各色小人”,怀着种种不良目的对官员“投其所好、见缝插针”。如此环境不改,只能“雪入墨池,虽溶于水,其色污也”。净化社交圈,明确行为边界、守住行为底线、不碰行为红线,坚决远离不良嗜好、坚决清除“损友害友”,党员干部才能“不染色、不变色、无杂色”。

“寡言以清口”,要坚决为党和人民鼓与呼。党员干部以“寡言”为发声标准,不是“不发声”, 而是“严发声、慎发声、绝不乱发声”。尤其是在资讯技术高度发达、价值观念多元化、矛盾利益纵横交错的当前社会,广大党员干部必须要守红线、保底线,主动发出好声音、弘扬主旋律、传导正能量。要甘当“政策宣传员”,自觉主动向中央看齐,深学、细照、践行、宣传中央的大政方针;要勇当“社会调研员”,在涉及群众利益的问题上敢于发声、勇于建言,在调查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争做改革大潮中的“水手”;要善当“矛盾调解员”,敢于直面问题、直面挑战,主动引导社会舆论、疏导社会情绪,善于在错综复杂的利害关系中找准症结点,“画出同心圆、求得公约数”,在调和鼎鼐中推动社会的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