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特别报道

【我为“清风盐城”建设添风采】清风徐来 朗月盐城

   “清风盐城”建设开展以来,激发起全社会多少的热点关注,全市上下反响热烈,各届人士积极参与,党风社风持续向上向善,为我大盐城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也特别喜欢“清风”二字,所以会格外注意到这二字的渊源和典故。翻开史书诗篇,豁然发现,古人尤其垂青“清风”二字,他们不吝用“清风高节”形容人的优秀品质;用“清风朗日”或“清风明月”形容天气晴好;用“清风徐来”形容宜人夏夜凉风习习;进而引申用“两袖清风”形容官员的清正廉洁。
  溯及清风渊源,散见于浩瀚书海:“ 吉甫作诵,穆如清风” 《诗 大雅 烝民》,“清风为我起,洒面若微霜”唐杜甫 《四松》 ,“清风协於玄德,淳化通於自然” 《文选 张衡<东京赋>》,“标序盛德,必见清风之华”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 诔碑》,“夫陶公清风千古,余又何人,敢称庶几”明 李贽 《豫约 感慨平生》。而“两袖清风” 最早叫“两腋清风”,常见于宋代诗词,形容的是人的清爽舒畅和潇洒飘逸的样子。大体到元代才转用为形容为官清廉。看过戏曲的人都知道,古今服装不同,古人存放钱物的口袋常内置在肥大的衣袖里,所以如果连袖内都只有清风了,那么身上再没其他什么东西。意思就是,官员除了俸禄以外再不收取其他任何财物。
  明代况钟曾是苏州知府,当他10年任满,离任赴京时,苏州七县大批民众依依不舍,“七邑耆民饯送数百里弗绝”。况钟十分感动,吟了四首饯别诗。其中第二首是,“清风两袖朝天去(见皇帝),不带江南一寸绵(不拿一针一线)。惭愧士民相饯送,马前洒酒注如泉”。
  流传最广的清风诗可能还数明代于谦,有些成语典故书中多把于谦的故事作为成语“两袖清风”的出处。曾以《石灰吟》咏物言志的于谦在任兵部侍郎巡抚河南回京时,有人劝他趁机弄批贡品礼物送给皇帝和朝中权贵,于谦却不带一物,他认为:民用有限,官吏不予体恤,随意征调搜刮,只会殃及百姓生计。于谦进京清风两袖,只留清白在人间。
  自此以后,人们普遍用“两袖清风”形容清廉官员。清代阮元曾赠扬州知府魏成宪联曰,“两袖清风廉太守,二分明月古扬州”。后面一句源于唐代徐凝的“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个人理解是,诗人既有用“二分明月古扬州”比照“两袖清风廉太守”;也有因为扬州是唐代最为繁华富庶之地,因此在这种地方当官而两袖清风,自更为不易的意思。
  清代诸锦《清风行》中“使君袖里只清风,承家节操制府公”,及明代薛瑄的《题四知台》中的“千载四知台下路,至今犹自起清风”,则都是分别赞扬知府郭廷翥和太守杨震为官清廉,拒贿的故事。其中“四知台”出处是,时任荆州刺史杨震举荐了王密当官。一次杨震东莱任中途经昌邑,王密深夜求见杨震,送十金“报恩”。杨震拒之,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说,“暮夜无知者”。杨震严肃地说,“天知,神知,吾知,子知, 何谓无知!”后人为纪念杨震高风亮节,在当地建起“四知台”,上述诗即为薛瑄路过四知台时题写的。这“四知”对后世影响很大,古诗文中多次出现。不过“四知”后世口头中多传为“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综上看来,“清风”二字穿插于华夏文明,而自元代以来,清风几乎成为人们孜孜以求的廉政理想,今天“清风盐城”建设,正是这种理想的延续!古代廉政经验是先人智慧和实践的结晶,是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古人清正廉洁的典范事迹,完全可以昭示后人。以古鉴今,剔除封建因素,历代廉吏为民兴利、严于律已的行为,仍然值得当今各级干部效法。
   新时代的纪检人站在崭新的历史高度,当传承中华文明、汲取精神养料,继往开来,坚决落实中央、地方党委全面从严治党各项决策部署,坚定不移惩治腐败,持之以恒改进作风,坚定理想信念,将廉政意识植根于内心,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守住纪律规矩的廉洁底线,以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全面投身“清风盐城”建设大潮,为建设一个“清风徐来,朗月盐城”而奋斗!(建湖县庆丰镇纪委  周夕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