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欧国家反腐|信任感:廉洁的重要构成
据“透明国际”发布的“2016年全球清廉指数报告”,北欧国家廉洁程度均名列前茅。其中,丹麦以90分位居第一,瑞典、芬兰、挪威等其他北欧国家也位列前6名。笔者研究发现,高度的社会信任感是构成廉洁国度的重要元素之一。
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网络(SDSN)2017年发布的报告中,挪威取代丹麦成为了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家,丹麦、冰岛、芬兰、瑞典等紧随其后。这项报告的评判标准是基于社会和个人两大板块共六项主要指标:GDP、预期健康寿命期望、社会支持、慷慨、自由和信任。
2005年启动的研究项目SoCap对全球86个国家进行社会信任水平评估后得出数据:丹麦人是全世界最肯相信人的(78%倾向于相信社会上绝大部分人,84%倾向于相信社会中最重要的四类正式机构,即政府、司法系统、警务系统和行政机构),另外三个北欧国家(挪威、瑞典和芬兰)也占据前列。难怪丹麦学者和居民多次发声:丹麦人的幸福感的基石不是物质感,而是信任感。
北欧国家的社会信任感在很大程度上与其发达的社会诚信体系有关。在丹麦等北欧国家,个人信息成系统体系,诚信记录则是人们立足社会的重要指标。一个人在任何时期、任何领域的违法犯罪等不良行为,均被记录在案,可随时查阅,对上学、就业、经商等均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人们十分看重自己的信用记录和诚信反馈,以免因诚信出问题而付出代价。
北欧国家的社会信任感还来自于深厚的廉洁文化。人们普遍认为腐败是可耻的,诚实守信才是必须遵守的社会准则和个人操守。因此,对于腐败行为,会自发地予以抵制;遇到问题,首先想到的不是托人、求情、钻空子,而是遵循制度、照章办事。如此一来,社会越廉洁,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就越高,廉洁和信任之间形成了极佳的良性循环。
信任感和政府清廉高效、社会经济稳定、投资环境良好、应对经济危机和提升民众幸福感等之间的互惠作用是明确的。但是,每一个国家的社会和制度都承载着其各自的历史源流和文化特征,北欧国家的高度社会信任感在其他国家的历史、社会、制度条件下,并不能简单地“复制粘贴”。1997年,来自哥本哈根的一位年轻母亲在纽约的一家咖啡馆内吃午饭时,将十四个月大的女儿放在童车内睡觉,并习惯性地将童车放在了咖啡馆外视线所及的地方。随后立刻有人报警,警察迅速带走了孩子,逮捕了这位母亲。在法庭上,这位母亲辩解道,让孩子睡在咖啡馆外是丹麦的习惯,因为在丹麦,人们从不担心会发生盗窃和绑架,因为目前所知的发生在丹麦将童车和孩子一起盗走的案件还是发生在1978年——一名精神失常的妇女将童车推过了几个路口,车里的儿童未受伤害。最后,这位母亲在受到警告后获释。
如果想维持或提高一个国家的社会信任储备,最重要的就是有效打击腐败、建立良好的廉洁文化、构建完善的信用体系,从而改善和提高各项制度的质量和执行力,提升社会民众之间的互信和对执政党与政府的信任感。
其实,培养和提升社会信任是可行的,且是一个长期并需要个人、家庭、社会、执政党和政府一起努力的过程。有研究表明,儿童可以通过父母和学校在人生早期习得社会信任,而其信任水平直到成年后仍可保持稳定。另一些研究发现,人们从信任感较低的国家移民到信任感较高的国家后,会逐渐提升其信任水平。这些研究说明,信任感不仅可以在人生早期习得,也可以在成年后提升,需要的是各方面进行长期的、共同的努力。
与此同时,须知信任感的建立需要几代人的长久努力,而破坏则很轻易。今年8月22日的英国《每日邮报》报道了英国埃塞克斯郡Prittlewell Priory博物馆的一个有800年历史的石棺被游客人为破坏的事件,报道的最后一部分发人深省:负责修复的工作人员表示,这个石棺可以被修复好,但将来他们不得不放弃以往的开放式展览,改为完全封闭展示,以免它被再次破坏。
如此看来,信任感的重要性和可塑性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环境和风气、学校和家庭教育等各方面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虽任重道远,但若不积跬步,何来千里?
(作者系重庆廉政研究中心研究员、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共党史专业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