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派驻监督

咬“耳朵”扯“袖子” 防“小错”酿“大祸”

——市纪委监委第九派驻纪检监察组践行监督执纪“第一种形态”工作纪实 

   5月29日,在盐城市纪委监委第九派驻纪检监察组的办公室里,先后来了10名特殊的“访客”,他们是一驻在部门的在职人员,均在机关处室或直属单位“关键岗位”上担任中层以上职务;但此次不是来汇报工作,也不是来反映他人问题,而是接受咬“耳朵”扯“袖子”的“约谈提醒”。

    第九派驻纪检监察组组长许学荣与他们进行了“一对一”的交谈,从上午9点一直到中午12点,不少人从进去前的忐忑不安,到谈过后的如释负重,思想上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洗礼。“这次约谈提醒很及时、对我触动很大,派驻纪检监察组领导的‘咬耳扯袖’给了我纠正错误的机会。今后我一定汲取教训,严格要求自己。同时,我会尽快向组织提交相关说明材料……”,一名参加“约谈提醒”的同志说。

   “约谈提醒”是落实“嵌入式”监督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加强廉政教育、强化日常监督的重要途径;通过以心交心、善意提醒的方式,大家原来不敢说、不想说的一些问题,都能够愿意敞开心扉,自觉剖析自身的问题。正是由于这次“约谈提醒”,10名同志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坦白”了各自违规出租出借资格证书的问题,并全部注销了挂靠行为,收回了相关资格证书,主动将违规取得的101.99万元收入上交到廉政账户;对自己的违规违纪行为作了深刻的书面检查,表示诚恳接受组织的处理。

    “约谈提醒”让大家既感到了监督的力量,又感受到了组织的关爱。“经过约谈提醒,大家认识比较到位,态度也很诚恳,能感受到他们是真心悔过……”。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许学荣组长记忆犹新,表示这是派驻纪检监察组在对驻在部门日常监督工作中,运用“第一种形态”开展好“约谈提醒”的一个典型例证。

    派驻机构成立后,如何将“四种形态”运用到监督执纪工作中,尤其是提高“第一种形态”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做细做实“约谈提醒”,抓牢抓实监督工作,防止众多监督、监察对象从好党员、好干部直接变成“阶下囚”,成为第九派驻纪检监察组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该组始终把握“树木”与“森林”的关系,将监督寓于日常工作中,坚守职责定位,当战士不当绅士,敢于唱黑脸、当包公,揭短亮丑,从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抓起,见人见事见细节;充分发挥“探头”、“哨兵”的作用,经常“竖起耳朵”听民声,“瞪大眼睛”查问题,在“治未病”上积极作为;坚持思想教育、政策感化、纪法威慑相结合,抓早抓小,防微杜渐,督促驻在部门党员干部习惯在受监督和约束的环境中工作生活,最大限度防止党员干部出问题;对触碰纪律红线的党员干部,及时“咬耳扯袖”、预警纠偏,督促其拧紧“总开关”、守住“关键点”,增强纪律自觉和行为养成。

    在实际工作中,把严格约谈标准、规范约谈程序摆在突出位置来抓,确保谈有依据、做有遵循。在对象选择上,建立健全问题线索集体研究审核机制,定期召开廉情分析对接会,集中研判问题线索,确定对象和方案,做到该谈必谈、该询必询。在方式方法上,既用尺子衡量、又用高标准引领;既讲问题、又提希望;既谈清谈透问题,又鼓励放下思想包袱;真正触及思想和灵魂,以达到“口服、心服、信服”的效果。在结果运用上,注重防止一谈了之、谈而不核、以谈代查。约谈均形成书面材料,并视情开展谈后核实,使党员干部感受到监督无处不在、无时不在,驻在部门领导干部“心有所畏、行有所止”的氛围更加强化,从而有力推动了“第一种形态”的落实。

    综合派驻以来,第九派驻纪检监察组约谈驻在部门班子成员22人次,突出主体责任和“一岗双责”的落实,有效传导执纪压力;对“关键少数”、重要岗位人员、新任用科级干部48人次进行了约谈提醒,督促其以更高的标准从严要求自己,做遵规守纪的表率。据统计,该组已下发《监督意见书》5份,线索处置29人次,谈话函询4人次,开展提醒谈话9人次、诫勉谈话19人次;党纪立案9人次,党纪、政务处分12人次,警示教育效果比较明显。  (周友祥 王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