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特别报道

【大走访手记】张炜东:感受美好生活 倾听群众心声


    盛夏三伏,红日初升。公路在绿油油的农田里连绵延伸,汽车飞速奔驰,远方一侧突兀而起孤独建筑群,渐行渐近而越加清晰。日用超市、农资、粮油加工、收购批发、汽车维修……各种门市连成一线,汽车、摩托车、电瓶车停成一片,热闹繁华的景象一下子冲进了视线。前面的空地上还搭着一个敞篷,一群穿着皮叉的男子汉在里面忙碌,发运水产品,整理龙虾。匆匆忙忙来买东西的村民络绎不绝,有本村的也有邻村邻镇的。
    走访村民时,大家很好奇这种方式,直率地告诉我们,现在村书记、会计都是外地来的,原来有问题的村干部,查处的查处、撤职的撤职。“正风肃纪镇村行”专项行动开展以来,村民对镇村干部作风还比较满意。
    日上三竿,看到一位六七十岁的老奶奶,头戴草帽、坐着小凳在田里忙着戳大蒜头。我们好奇地问老人家大热天为什么不找地方休息会儿,老人家告诉我们说自己身体有点小毛病,所谓“冬病夏治”,需要边忙边晒太阳去去寒。听老人介绍,老人的丈夫身体不好在家休息,儿子媳妇孙子都在城里上班上学,有空才回来看看,老两口去城里生活不习惯,还是家里忙忙舒坦,而且孩子们过年过节都回来,他们想孩子了就会去看看。老人脸上始终洋溢着满足的幸福。
    我们婉拒了老人午饭的热情邀请,顺着浓浓的鱼肉香味来到东边的一户人家。屋前一辆崭新的小轿车,厨房里女主人正在烧菜做饭。一聊才知道,原来儿子厂休从外地回来了,特意准备了几个好菜。知道我们来意后,说目前村里干部的作风比以前有了很大好转,以前有个别不符合条件的低保户也都被取消了资格,对现任的村干部是比较满意的。聊着聊着,眼看人家准备开饭了,我们赶紧一谢再谢告辞了。
    日头过晌,我们在村头看到一个五十多岁的瘸腿男子,把电动三轮车停在了家门口。我们走进家里,发现家里有一套裁剪裁缝设备,看起来好像很长时间没有用了。听这男子介绍,淘宝购物风早已刮到了农村,网购的衣服物美价廉,导致他的裁缝生意做不下去了,为了谋生只好买辆电动三轮车在镇村带客拉货。男子还说,他一直单身,和弟弟住在一幢房子里,尽管腿上有残疾,但定级二级以上才能领取补助,自己是三级不符合条件。我们鼓励他,顺应社会发展潮流,有时间利用淘宝平台和自己的三轮车试着做做农产品网销。
    顺着村子寻访,看到一名妇女正准备开门回家。我们迎了上去,家长里短地问村里的事。她指着路对面的一个破旧小厢房,说是五保户的,屋顶已有近四分之一塌陷。这时,邻家过来一名中年妇女,指着介绍情况的妇女说,这小厢房是她小叔子的,四十多岁还打着光棍,房子是比较危险,屋墩子上全长的黄豆,但他既没能力盖房子,又不符合五保户条件,只好就这么住着,好在刮风下雨的时候村里都会来看看。我们赶紧找到新任的村书记,提醒他一定要重视村民生命安全,尽管危房改造政策规定户主必须出一定比例改造开支,但村里也要想方设法向上反映争取政策支持,最起码也要帮助修缮危房,消除隐患。路上,我们还和一位骑车带孩子回家的青年妇女攀谈。她诉苦说,公公生病卧床,丈夫在外打工,没有什么大问题要反映,就是前几年村里征地补偿的几万块钱,被动员存到了村书记开的担保公司,现在公司亏了他们钱也没了。
    日落西山,来到邻村,看到一排盖得比较漂亮的房子,院内都有养蚕的架子。养桑蚕,人要勤快,环境要好,虽是累活但收入有保证。看到一幢六上六下二层小洋楼的客厅亮着灯,我们便敲门而入。屋内两名妇女正忙着针线活,听我们说明来意后,热情地请我吃西瓜解解暑。她们俩人同在服装厂上班,晚上请工友帮忙整理成衣。女主人的丈夫在外地打工,儿子在武汉工作,工友的丈夫在镇里工作。她们对镇村干部都没有大意见,就是村里派杂工时有优亲厚友的现象。家里尽管有村民联系卡,却没有和镇联系的干部谋过面。
    天色越来越暗,一路上有人家已经吃过晚饭在门口冲澡,有人家拿着蒲扇在门口乘凉。在一个岔路口,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奶奶和我们闲谈起来,儿子姑娘都很孝顺,自己一人在乡下生活很惬意。对于我们访谈的问题,老奶奶一笑而过,连说不是事不是事。临走前,老人还告诉我们,村里有棵大树特别的灵验,经常有人敬香许愿。
    夜幕里,热闹的蛙声在田野此起彼伏,呱噪的蝉鸣渐渐稀疏了。回头眸望着渐行渐远的村子,心头感受着勤劳朴实的村民。在他们用汗水浇灌美好生活的日子里,我们会坚持倾听他们的诉说,用心解决他们遇到的难题,始终和他们在一起……
    (市纪委常委、市监委委员 张炜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