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官箴”?即劝诫做个好官的警句名言。这样的官箴有很多,有戒贪的、有励志的、有劝学的等等,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自明代流传下来的三十六字官箴了。
三十六字官箴为曹端、年富所作
官箴曰:“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 意思是说,为官之本无外乎公平和廉洁,古人曾说,属下不惧怕你严格,却敬畏你清廉自律;百姓不一定顺服你的能耐,但会佩服你的秉公无私。秉公无私,百姓就不至于心存轻慢;清廉自律,属下就没有胆量欺上。公正产生严明,清廉产生威信。
相传,此官箴前三十字为明代曹端所作,后六字为比曹端晚生19年的明代名臣年富添加。
曹端(1376年1434年)在《明史曹端列传》中的历史定位是:“明初理学之冠”。曹端天资聪颖学富五车,1408年河南省乡试第二名,1409年京城会试副榜第一名。但是这位才子一生没当过大官,其履历就只有山西霍州、蒲州学正(一州教育的主管)两个小官,月俸三石(合每月360斤口粮)。但是他却把小官做到了极至,深受百姓以及学子们的爱戴。
距今600年前的大明王朝永乐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414年,北京还没有成为皇权的中心,著名的紫禁城也还没有落成,但是雄心勃勃的朱棣已经派出郑和的宝船舰队到海外广宣威德,历时6年的《永乐大典》也已经成集。那一年,一个名叫郭晟的年轻人刚刚被擢升为西安府同知,他向老师曹端请教为官之道。曹端答曰:“其公廉乎!古人云: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郭晟听罢老师一席官箴拜服,史书载郭晟“以公廉称”。郭晟后来把老师的话记录下来,刻成碑,遗憾的是没有保留下来。
曹端本人一直从事儒学应试教育,霍州学子师出其门中举入仕者很多,他总结的为官之道亦在官场获得传播,成为正直廉洁的官员座右铭,这则官箴的影响力也波及山东。比曹端晚生19年的明代名臣年富,在山东巡抚任内,便将这段话刻于衙署以儆示各级官员,更在后面加上了“公生明、廉生威”六个字。
明代山东巡抚年富(1395年1464年),字大有,号谦斋,安微怀远人。永乐年间以会试副榜授予山东德平训导,官至山东巡抚、户部尚书。史称年富廉政强直,始终不渝。《明史》中记录,“富遇事,果敢有为,权势莫能挠。”年富在山东巡抚任上,曾到泰安、泰山考察,《岱史》收录了他的《祷雪》诗一首:“名尊五岳镇山东,至圣惟司化玉功。一炷信香期感召,愿垂三白兆年丰。”关心民生溢于言表,而更令人称道的是,他亲自书写并刊刻增加了“公生明、廉生威”这六字官箴。
颜希深用官箴自勉,以此教戒子孙
崇祯末年,福建漳州一支颜氏支系,响应大明末代皇帝开疆拓土号召,到广东连平扎根。随后在大清统治下开枝散叶,到第五代颜希深时,迎来连平颜氏的光辉岁月。而颜希深也被称为官箴的发现者与第一位传承者。
颜希深(1729年1780年),字若愚,号静山,贡生出身。贡生是经县、府、省推选并到国子监深造的学生。他在国子监培训合格,毕业后任太原府同知,在为乾隆皇帝上五台山办理行营事务中露出头角,因不扰民受到赏识。乾隆十八年(1753年),颜希深24岁,出任山东泰安府知府,第二年,他主持创建了泰安试院。试院建成前,泰安府所辖的泰安、新泰、莱芜、肥城、东平、东阿、平阴共七县的士子考试,都要长途跋涉,前往省城济南,省城一下子就云集了全省考生几万人。泰安试院建成后,七县士子可在泰安府考试。这是颜希深为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做的一件大好事。在泰安期间,他还积极创办书院,让更多的泰安子弟能够读书。
在泰安时,颜希深偶然在府衙的墙壁上,看到前泰安知州顾景祥于明孝宗弘治十四年(1501年)刻下的一块官箴碑,碑上刻着:“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读罢碑文,颜希深觉得感受良多,实为居官之要领与道德准则。他依照原碑文重新勒石镌刻并题跋,立碑于署内西厢房,当作为官的座右铭,时时对照,天天自勉,希望自己真正做到表里如一、言行一致。
颜希深发现官箴碑并在其后题上自己名字的这一年,他的儿子颜检刚刚两岁。随后,颜希深被不断调职,他担任过山东督粮道、江西按察史、福建布政史、湖南巡抚、兵部侍郎、贵州巡抚,在儿子颜检23岁时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云南巡抚任上,时年51岁。
颜希深这一生的官德就是“三十六字官箴”,无论调到何处为官,他总把官箴拓片带在身边,以官箴鞭策自己和教戒属僚及子孙后代。
颜氏后辈传承官箴,造福百姓
颜检(1757年1832年),字惺甫,号岱云,别号槎客,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生于泰安府署。颜希深倡导的“三十六字官箴”作为家训传给了儿子颜检,颜检对这道官箴甚为敬畏,像父亲一样,调任一地,就将官箴拓片带在身边,作为座右铭鞭策自己。颜检的官阶比他父亲更高,官至直隶总督,当时直隶总督是清代正一品的九个总督之一,居九大总督之首。而且,颜检任职的时间更长,前后达48年,年近70岁时还任漕运总督。
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颜检从京师调任山东盐运使,这时的泰安知府是汪汝弼,寄给颜检数十本府内“三十六字官箴”石刻拓本。颜检收到后再三拜读,认识到父亲为官三十年,忠诚体国,造福于民,至今还受到百姓的怀念与敬佩,靠的就是“三十六字官箴”。他立志继承先父的家训,令人重新将它刻在署内办公的厅堂,奉为座右铭,小心谨慎地工作,以公正与廉洁要求自己,一心一意做个清廉之官。
颜检为官48年,《清史稿》说其“居官公慎,清洁立身”。总体说来,他是一个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廉洁自律、办了不少实事的官员。
颜检之子颜伯焘(1788年1853年)也是一位高官,字鲁舆,号载枫,别号小岱,最高官阶是云贵总督与闽浙总督。他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中了二甲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当时他父亲颜检任浙江巡抚。颜检拿出颜希深任泰安知府时所刻官箴拓本,说:“你现在已进入前程无法预料的官场,应该研究做人做事的原则,这是先前正派官员留下来的格言,实际上也可以说是我们家祖上传下来的教诲。你如今去做地方官了,管理部下、调解民事全都是你的责任,要时常以这段箴词勉励自己,不可松懈。”颜伯焘郑重接过官箴拓本,细读后将拓本珍藏并带到任上。颜伯焘不辱父望,携箴词上任后即示戒同僚,并准备刊刻,但由于当地没有好的刻工,便将拓片寄给长安县令张聪贤,委托其代为刻石立碑,道光四年(1824年)碑成,并附有颜伯焘和张聪贤跋语,这便是至今完好保存于西安碑林博物馆内的官箴碑。
几年百过去了,泰安等处的官箴刻石多已亡佚,今惟有刻于碑林者岿然独存。如今,在全国共有5处官箴碑,其中3处已失传,现仅存2处,一处保存在西安碑林博物馆,另一处存于河北省无极县委大院内。遗憾的是,无极县官箴将“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两句误刊为“廉则吏不敢慢,公则民不敢欺”了。岁月沧桑,有些官箴碑虽已失传,但官箴精神犹存。
链接:
所谓“碑”,在古时是宫、庙门见识日影及拴牲口的长方形石头,秦代在石头上镌刻文字,作为纪念物或标记,或刻文告等,秦代称为“刻石”,汉代以后即称“碑”。自东汉以来,各种碑的形式也多起来,有碑颂、碑记、墓碑等等,用以纪事、颂德,这些碑刻给书法留下了极丰富的珍品。
《石台孝经碑》:
此碑刻于唐天宝四年,也就是公元745年,立于西安碑林整个建筑的中心,是最早进入碑林的石碑之一,同时也是碑林中设计最考究、体积最大的石碑,享有“西安碑林第一碑”的美誉。
碑文主体内容为唐玄宗李隆基亲笔所书的《孝经》,字体为隶书,用笔丰腴华丽、大气磅礴,结构庄严恢弘,充分显现了开元盛世的堂皇和大唐基业的雄风。它的造型相当精美,碑头上雕刻着灵芝云纹簇拥的双层花冠,高贵典雅;碑身由四块青石相合而成,华丽大方;碑座底下有三层石台,所以被称为《石台孝经》。
《多宝塔碑》:
此碑全称《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佛塔感应碑》,是唐天宝十一年(752年)由当时的文人岑勋撰文、书法家徐浩题额、书法家颜真卿书丹、碑刻家史华刻石而成,字体为楷书,现今保存于西安碑林第二室。
此碑共三十四行,满行六十六字,内容主要记载了西京龙兴寺禅师楚金创建多宝塔之原委及修建经过。碑上文字用笔丰厚遒美,腴润沉稳;横细竖粗,对比强烈;起笔多露锋,收笔多锋,转折多顿笔。更为重要的是,此碑碑版精良,存字较多,学颜体者多从此碑下手,入其堂奥。
《虫二石碑》:
泰山上面最让人着迷的就是泰山石刻,碑刻题名之多冠中国名山之首。在这些石刻中,有一个却让人不解。因为这个石碑上面刻了“虫二”两个字。在这两个大字旁边,还写下了两行落款,一边是时间:己亥年夏6月,另一边是落款:历下刘廷桂立。这个刘桂立为什么要写下“虫二”两个字呢?
很多人都觉得这“虫二”与这泰山的景色不搭配,直到郭沫若说出真相。郭沫若说这两个字的意思是“风月无边”,这是怎么解释呢?古代的“风月”应该写成“風月”,而“风月无边”去掉边框就变成了“虫二”。所以说这是刘廷桂玩的一个文字游戏,像这种提“虫二”的在我国还有一处,这一处便是杭州西湖湖心亭乾隆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