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有底气 创作有激情——《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现形记》写作体会
![]() |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现形记》,中国方正出版社出版。本书通过50多个幽默讽刺故事,把当前各种常见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具体表现晒了出来。这些小故事大多取材或改编于真实案例,贴近实际,描写生动,辛辣明快,具有较强针对性和警示意义。 |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时代和事业,最能赋予文艺创作以内生动力。就像人逢喜事不禁哼起小调、登上高峰总想纵声长呼一样,在时代和事业的引领和感召下,内心表达欲往往会被唤醒,自然而然地想流淌出一些文字。我的切身经历就是这样,由于本职工作自发编写了一些小品文,而在此过程中,自己手中一杆拙笔,竟不知不觉间与“文艺创作”结缘了。
缘起,正是自己所从事的正风肃纪工作。近年来,我有幸参与到破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这项重要工作任务之中,对此作了一些思考、梳理和研究。有种感觉,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用“法言法语”或“纪言纪语”作定性式的归纳概念,恐怕不够直观,而如果用“举例子”“列现象”式的描述,可能效果更好、更易于把握。工作之余,有一次我忽然想到,如果再创新一下话语风格,用“讲故事”的笔法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进行刻画,那么效果如何?
于是,我尝试着实践,针对“责任状满天飞”这一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典型问题,我选用“小小说”这种易读趣读的体裁,构造了相关故事背景,把此问题放在其中展现。这篇故事题为《责任状》,讲的是某上级部门为了推卸自身责任,要求下级签领责任,但工作又浮皮潦草,连责任状都拿去年的模板照搬,年份都忘了改,最终闹了个“责任状过期”的笑话。
令人欣慰的是,作品反响还不错,这篇《责任状》得到不少读者的点赞和表扬,得到领导和同事肯定,他们还鼓励我多写一些。写的过程,其实也是对破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这项工作加深理解的过程。如果能搞出来个“大工程”,对应每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都编上个故事,来一个幽默通俗的“面面观”式总览,当更有价值。
兴之所至散创几篇小小说,更多像是一时心血来潮;分门别类地编写一系列小小说,并试图以此全面生动、见人见事地表达一个大主题,这或真可谓之“文艺创作”了。我在努力学懂吃透中央精神的基础上,对照中央纪委办公厅《关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 集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工作意见》,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典型问题解构为4方面12大类50余种具体表现,针对这些表现,共编写了50余篇小小说,试图系统展现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众生相”。我把这一系列作品命名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现形记》,因为它们大多取材或改编于真实的事例、案例,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活样本”,复运用文学手法进行重构,在揭露、讽刺、警示中把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晒”出来。
在具体的表达上,我始终坚持一个原则——要把故事讲得让人愿听、爱听、听得下去。像这种结合工作的文学创作,往大了说也是宣传工作的一部分,既然是宣传工作,那就绝不能离开群众自说自话,绝不能干干巴巴空洞说教,必须想方设法贴近时代、接上地气,让读者感兴趣、愿意听。我一方面在故事构思上下功夫,尽量把情节设计得更跌宕,把悬念渲染得更吸引人,把包袱抖得更有趣;一方面在“背景设置”上下功夫,通过一些历史掌故、秘闻趣史、奇葩套路,甚至是民间绝活、风水堪舆、鬼怪故事等来起笔入题,给内容多加点“料”;再一方面,在语言锤炼上下功夫,注重活灵活现、生动到位,穿插一些流行语、网络用语、新词热词、俚语俗语等,努力展现一种轻松幽默接地气的新文风。
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之所以力求“引人入胜、妙趣横生”,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抓住”读者,以水到渠成地展示破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文章意旨,而这样的文章意旨,正是我进行文学创作的底气所在。它能够跳出嘲风弄月、寻章摘句,超脱一己悲欢、杯水风波,牢牢立足于生活和工作来反映和观照,特别是结合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这一重要工作来开展文学创作,我由衷感觉心里有底气、创作有激情、落笔有力道,由衷感觉自己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将个人兴趣与事业需要相调谐,是最明智的选择。作为一名从事作风建设工作的纪检监察干部,能够通过文学创作为事业发声,能够以文学作品为破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鼓与呼,这实是自己点灯熬油、绞尽脑汁却乐在其中、倍感充实的动力所在。当自己的文字偶尔能让读者会心一笑、有所启发,乃至对破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有更多的了解和认同时,心中快慰实是难以尽述。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艺术理想融入党和人民事业之中,做到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我虽然不是“文艺工作者”,最多算是个“业余文艺爱好者”,但认真领会总书记语重心长的殷殷嘱托,特别是认真体悟这“四有”的境界格局,同样能感到热血沸腾、心向往之。古人讲“书生报国无长物,惟有手中笔如刀”,如今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纪检监察干部,含毫命笔、操觚染翰更应做到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将创作爱好融入纪检监察事业需要之中,在更高境界追求作品价值的实现,让文学创作在本职工作中得到推动。
(作者常如洗 系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机关工作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