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史海钩沉

融入剪纸里的红色印迹

75双草鞋(剪纸)
一艘渔船(剪纸)
一盏马灯(剪纸)

一把剪刀,一张纸,各色图案纸中来。在剪纸之乡江西瑞昌流传着“无户不剪纸,无女不绣花”的民谚,2008年瑞昌剪纸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瑞昌剪纸作品中,不但有民间传说故事,还有感人的红色故事,75双草鞋、一艘渔船、一盏马灯……让我们通过这些剪纸,重温那段难忘的历史。

75双草鞋

编织75双草鞋的人叫陈发姑。1894年陈发姑出生在江西瑞金乡下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在她半岁时母亲去世,她两岁时,父亲将她送给了老乡一户朱姓人家,而后没多久父亲去世。朱家独子朱吉薰在19岁时,与陈发姑结为了夫妻。虽然日子清贫,但是夫妻恩爱,生活幸福。

1931年9月中共在瑞金建立革命根据地,瑞金很多年轻人踊跃参加红军,而参加红军的念头也在朱吉薰心中萌生。朱吉薰的想法遭到家人的强烈反对,只有陈发姑对丈夫非常支持,她承揽全部家庭重担,并劝慰家人,让丈夫如愿成为了第一批参加红军的战士。有街坊邻居说陈发姑“犯糊涂”,陈发姑却说:“大家都是穷苦人家,参加革命是为了更多人的幸福,我们应该去做。”

1934年,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利,朱吉薰所在的部队在于都集结,准备北上长征。虽然陈发姑满心不舍,但她深知这是革命的需要。在丈夫临行前,陈发姑把自己的长发剪了换成钱,到集市上买了几尺布,亲手为丈夫做了衣服,还编织了一双草鞋,两人含泪约定:“革命胜利之后再相聚!”

自丈夫出征之日起,陈发姑就开始了漫长的等待与守望,为了寄托对丈夫的思念,她每年都坚持给丈夫编织一双草鞋。新中国成立后,很多当年参加长征的瑞金籍红军战士回到了家乡,却没有朱吉薰的任何消息。当地政府进行了相关调查,认定朱吉薰可能在长征途中失踪或牺牲了。但陈发姑始终坚信,丈夫没有死,一定会回来,“革命胜利之后再相聚!”为了曾经的誓言,陈发姑从青丝等到白发。1958年,64岁的陈发姑由于没有子女,她带着24双草鞋住进了叶坪光荣敬老院。尽管丈夫没有回来,她仍然每年坚持为丈夫编织一双草鞋,即便双目失明也不间断。2008年,陈发姑带着和丈夫的约定,离开了人世。后来,人们在她床边发现一个筐,里面有75双草鞋。75双草鞋承载着陈发姑对丈夫75个春秋的守望,也诠释着陈发姑对革命的坚定信仰,这份信仰正是苏区群众对革命成功信念的坚守。

陈发姑是那个时代红军家属的一个缩影,正是有了苏区无数“朱吉薰和陈发姑”,舍小家保大家,用牺牲小我成全大我的精神,为革命胜利输送着源源不断的力量。

一艘渔船

这幅剪纸作品讲述的故事发生在江西省于都县罗坳镇的石尾渡口——“红军长征第一渡口”。

李声仁1916年出生于于都县于都河的一条渔船上,祖祖辈辈都是渔民,他从小便跟着父母以捕鱼为生,常年漂泊在江河上。1934年10月,红军主力8万余人集结于都河南岸,准备渡过于都河,开始长征。10月16日,李声仁和爱人以及父兄等人正在于都河的鲤鱼潭河段撒网捕鱼时,几位红军战士招呼他们把船撑到岸边,说:“老乡,我们有大批队伍要在晚上渡过河去打国民党反动派,想请你们帮我们渡河可以吗?”听说是红军队伍要去打敌人,李声仁心里非常激动,当即就答应了。

下午5点,李声仁等人就把十几条渔船撑到鲤鱼潭河段的南岸。6点左右,红军分批依次登上了他们的渔船。大渔船能坐5个人,小渔船能坐3个人,李声仁和爱人同撑一条大渔船,一人在船头,一人在船尾。当时600米宽的于都河水流湍急,渡河之难可想而知,尤其是在夜晚,撑船更要全神贯注,稍不注意就会翻船。当李声仁他们把这支红军队伍全部送过河时,已是第二天凌晨4点。

第三天,又有一批红军队伍要渡河,李声仁等人从晚上7点开始,直到凌晨5点才把红军全部送完,其间他们一直没有休息。

红军渡河不久,国民党反动派就占领了于都,疯狂地搜捕李声仁等一批送红军过河的船工。为了躲避反动派的追捕,李声仁等人只能远走他乡,隐姓埋名,常年漂泊在江西泰和、万安一带。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没有忘记他们。政府费尽周折,终于把他们找到,并成立了渔业合作社,让他们过上幸福的生活。

河水滔滔现真心,渡口悠悠鱼水情。在红军长征抢渡中,有很多感人至深的故事。在长征出发前加固浮桥时,瑞金的乡亲们热情支援红军,踊跃捐献床板、木凳、布包、油桶等物品,准备搭桥帮助红军过河。其中有一户邹姓人家,儿子刚准备娶媳妇,按客家风俗新打好了一张婚床,搬进家里没几天,听说红军急需木板,二话不说就把床捐了出来,还有一位老奶奶将自己百年后用的棺材板也搬了出来……

苏区红军不仅队伍纪律严明,还真心诚意为群众办事,打土豪、分田地,帮助众多穷苦人民翻身解放。“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历史证明谁能走进人民群众的心里,谁就能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戴。

一盏马灯

说起这幅剪纸作品背后的故事,要追溯到85年前。当时正值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为了保卫苏维埃、保卫红色政权,苏维埃中央政府发出了扩大100万红军的命令。家住叶坪洋溪村的赤卫队员刘石生,听到消息立即报名参军,与他同时参军的还有弟弟刘新庆和堂弟刘善沐。

为防止敌人的轰炸和侦察,刘石生兄弟三人准备随部队晚上启程,1934年10月10日,刘石生的妻子黄检娣不顾有孕在身,提着家里唯一一盏马灯,送了丈夫一程又一程。没想到,这次一别竟是永别。

刘石生不识字,参军之后从未给家里写过一封信。在那段动荡的岁月里,黄检娣常会拿出这盏马灯细细擦拭、对着马灯喃喃自语,马灯成了她的精神支柱。15年的漫长等待,终于盼来了新中国成立,每当有邻村的红军归来,黄检娣总是第一时间去打听刘石生的消息。后来从同丈夫当年一起参加红军的刘焕文口里听说,刘石生参加的红九军团到达云南的扎西整编时曾与他相遇,刘石生曾说:“我们离家越来越远了,我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自己。在战场上子弹打完了我就拼刺刀,刺刀断了,我就用枪托,能多消灭一个敌人就是一个……”刘焕文猜测,刘石生可能是在红军过雪山草地时牺牲了。听到这里,黄检娣抑制不住悲痛,放声大哭。

1998年,黄检娣生命走到尽头。弥留之际,她交待子孙把马灯找出,点亮马灯,放在床头,她说当年她用马灯送刘石生出征,今天要照亮刘石生回家的路,她又叮嘱子孙,一定要将这盏马灯当成传家宝,世世代代传下去。

这幅“一盏马灯”剪纸,仿佛让我们看到了85年前,与敌人殊死搏斗、坚贞不屈、不怕牺牲的“刘石生们”,他们为了救国救民,不畏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生命歌谣。

剪纸作者系陈林(中华剪纸艺术专业委员会会员)、朱朴光(瑞昌剪纸代表性传承人)

(尧红蕾 作者单位:江西省瑞昌市纪委监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