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史海钩沉

李达:不许搞迎来送往


  共和国历史上,有两位叫“李达”的名人,一位是参加过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建国后担任武汉大学校长的哲学家李达;另一位为参加过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的共和国上将李达。李达将军足智多谋,战功显赫,有着超强的军事指挥才能和领导才能,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屡建功勋。新中国成立后,李达将军历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副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等职务。他为人正直,廉洁奉公,淡泊名利,成为后人学习的光辉典范。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实行军衔制。评定军衔时,李达的夫人张乃一问李达:“你能评个啥衔?”李达回答说:“我为党为人民作的贡献太少了,也可能中将,也可能少将。”不久,担任国防部副部长、训练总监部副部长的李达被授予上将军衔。可他却不把这个“上将”当回事,从未向家人提起自己的军衔。当时,在女儿所在学校里,军队干部子弟不少,经常听到同学们谈论谁的父亲是中将,谁的父亲是少将。一天,女儿好奇地问李达:“爸爸,你是什么将?”李达怔了一下,随即笑着回答说:“要问我是什么将呀?我是芝麻酱!”许久以后,女儿才从报纸上知道,父亲的军衔是上将。
  1961年7月,李达率中国人民国防体育协会代表团赴苏联访问,考察苏联国防体育的开展情况。代表团抵达莫斯科后,中国驻苏联大使馆按规定发给李达150卢布,作为零用钱。时值“三年困难”的最后一年,国内的日用品和食品都严重匮乏,李达本可以用150卢布给家里买些东西带回去。但谁也没想到,他只花40卢布买了两罐辣椒酱,余下的卢布在临回国前交还给了大使馆。李达是陕西人,陕西人的一大特点就是“有辣子不吃菜”。于是又有人猜想,这两罐辣椒酱大概是李达为自己买的。出乎意料的是,李达回到北京以后,将两罐辣椒酱送给了国家排球队。就这样,李达的150卢布零用钱,没有为自己和家人花1分。
  李达虽然身居高位,但生活俭朴,对子女要求十分严格,从不搞特殊化。李达平常吃的是玉米糁子、小米稀饭、馒头、萝卜等家常便饭。1976年,李达一家住的普通平房因地震漏水,组织决定让他搬住到条件好的房子,他坚决不同意。他在边防部队视察时要求轻车简从,不许搞迎来送往。1987年,他回到阔别55年的家乡,事先没给当地政府打招呼,与大家一起在县委食堂吃便饭。临走时写下了“公明廉威”,希望县领导能以古为鉴,公正廉洁,杜绝腐败现象滋生。
  李如龙是李达的长子,因父亲早年投身革命,从小就在老家务农。一直到1949年7月,他才知道自己的父亲不仅还活着,而且还做了共产党部队的高官。李如龙想让当了“大官”的父亲给自己找一份工作。李达严肃地对儿子说:“我是农民的儿子,也该有个儿子当农民。不要因为我做了官,儿子就不能当农民了。”于是,大儿子又回到农村。
  三年困难时期,人们都靠吃树皮野菜过日子,李如龙一家也不例外。实在饿得不行了,他去北京找父亲,希望能找一个养家糊口的工作干干,李达劝其回家安心种地。见工作无望,他又委婉地提出眉县政府领导希望父亲能关照一下眉县时,李达生气地说:“我这将军是全中国的,不是为眉县当的,以后不要再提这事了!”万般无奈,李如龙决定回家。临走时,李达派人到京郊买了一辆加重架子车脚子让他带上。父亲叮嘱儿子:“家乡劳动工具紧缺,把这个东西带上,回家好好务农,在田里劳动就是你的工作。”当李如龙从绛帐火车站下车,一路扛着30多公斤重的加重架子车脚子,挽着裤子趟过渭河回到家里时,引得村人围观称奇。有人说,父亲那么大的官,却为儿子办了这么一件小事。
  李达的大女儿李晖在新疆军区边防部队工作多年,虽然军区领导同志中有好几位都是李达在战争年代的老战友或老部下,但直到李达到新疆军区检查工作时,军区领导同志才知道此事。后来,女儿和女婿调到了乌鲁木齐的军区总医院工作,李达询问他们:“你们不是在边防工作吗?怎么调到乌鲁木齐了?”得知女儿女婿确实是组织上因为工作需要调来的,没有找任何关系,李达才放了心。
  对儿女如此,对孙子也一样。孙子李未平在新疆服役表现突出而提干,组织决定准备再提升一级,表都填了,李达却表示不同意。他告诉部队领导对李未平要严格要求,再多多考验一下。李未平转业后要求回陕西,也被李达拒绝了,最后还是留在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