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污1000元就处死刑”
新四军廉政文化采风行之东台篇
“贪污1000元就处死刑”
时刻谨记“廉政”二字

□记者 问泽祥 实习生 陈妍 刘钟越 文/图
在三仓烈士陵园,大学生记者听取烈士事迹介绍。
8月2日上午,新四军廉政文化采风行第三小组来到东台市富腾实业集团厂区内,见到了当年粟裕亲手种下的黄杨树。这棵树也是新四军干部战士践行“破坏东西要赔偿”军规的最好体现。
“移栽了好几次,黄杨树长得不是很好。”这棵树的原主人、东台富腾实业集团原办公室主任崔平显得有些担心。她说,这棵黄杨树是当年新四军一师师长粟裕亲手种下的。崔平的父亲常常讲述这棵黄杨树的故事。1944年春,粟裕在东台三仓南址小街陈昌柏家中召集军事作战会议。警务员将粟裕的白色战马拴在了院子内一棵枇杷树下。等会议结束走出房子时,枇杷树的树皮已经被战马啃食精光,露出树干。
当时,新四军有一条军规:损坏老百姓的东西要赔偿。粟裕一边把警卫员批评了一顿,一边向陈昌柏大爷做检讨,并立即掏钱赔偿。这件事情让粟裕始终不能忘怀,他托人从如皋捎来一棵黄杨树苗。没过多久,粟裕就和警卫员再次来到陈昌柏家,亲手将树苗种下,了却了一桩心事。陈昌柏过世前,将这棵黄杨嘱托给了儿子陈子群。后来,陈子群因为家境困难,无奈之下找到了崔平的父亲陈先才以树换粮。陈先才听说这棵树的来历后,将这棵树移到了自家房子的窗口旁精心照料。
经历了两次搬家,陈先才都没有舍得将这棵黄杨树丢弃。“这个可是铁军铁的纪律的见证!”崔平说,当年他父亲说这句话的时候语重心长。这一点给崔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后来,陈先才年事渐高,没有精力照料黄杨树。2003年,崔平代表父亲,将黄杨树赠送给了自己所在的公司。公司还专门为黄杨树撰文立碑,黄杨树从此有了名字:“将军树”。
“我们那个时候纪律是非常严格的。”说起新四军的纪律,老新四军战士陈文宝至今印象深刻,“尤其是驻扎在老百姓家里”。据他回忆,新四军有规定,部队开拔前,一定要把借来的稻草捆好送还老百姓,帮助他们把水缸里的水挑满,屋内、屋外打扫得干干净净。如果把老百姓的东西弄坏了,必须进行赔偿。每到一地,都会在驻地后面的空地里挖一条20厘米宽、50厘米深、2~3米长的野战粪坑,周围用稻草围起来。部队开拔前,必须用土把坑填好。此外,副班长还有一个任务,每次开拔前,都要认真检查全班遵守群众纪律的情况,到集合地点后向指导员汇报。
新四军老战士祁政,当年是新四军三师8旅22团4营3连机枪排的排长。据他回忆,当时由于历史条件所限,物资十分匮乏。新四军干部战士都严于律己,如果有人出现腐化、开小差的情况,将会受到军法处置。“有人搞腐败,可能被枪毙!”祁政一脸严肃的表情。他说,虽然那个时候没有提“廉政”这个词,“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里面就有防止贪污腐败行为的规定,所以新四军干部战士就用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保持队伍的纯洁性。
人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从许多细微的方面,我们往往能够知道一个人,了解一个人。虽然新四军已不能再回到我们当今的时代,但是他们却留下了许许多多的廉政小故事,使得我们从细微的方面,细细品味到那股廉洁与正义之风。
在新四军苏中廉政馆内,采访团一行深入了解了新四军廉政方面的很多小故事。讲解员说,在新四军这支队伍中,也出现过战士违反纪律的事情。为严肃军纪,新四军在对这样一些事情的处理上还专门颁布了一系列的惩治贪污的政策法规。其中就有条例规定,“盗卖公用财物者或者收受贿赂者将会被判处死刑或有期徒刑,贪污财务在价值抗币1000元以上者处以死刑”。1944年,苏中军区通如纵队3连司务长王新民贪污了公款数十元。根据情况调查,纵队领导干部决定给他改造转变的机会,重新研究处理。经过教育改造,王新民后来进步很快,1945年底打兖州时,十分勇敢,荣立战功。
“不论是坚决杜绝违纪,还是对违纪事件的大力处罚,在这两个方面,新四军都堪称表率,时刻谨记‘廉政’二字而行,实属不易。”采访结束前,新四军老战士储有盛对自己曾经战斗过的这支部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寻访日记:
历史的荣光与沉重同行
8月4日,顶着烈日,我们采风小组来到了滨海县天场镇和东坎镇。虽然天气炎热,但丝毫没有打消我们寻访新四军廉政足迹的热情。我们先后参观了天沟村无名烈士纪念碑和新四军三师八旅新24团团部旧址,并走访了顾宝才、潘开田等新四军老战士。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顾宝才老人,新四军刚到天赐场时,24团团长谢振华就住在顾老家旁边,顾老和谢团长结下了深厚的情谊。顾老接受我们采访时说,当时新四军的纪律很严明,有一个连长私吞收缴地主家的金银首饰,被发现后,执行了枪毙的严刑,新四军的纪律可见一斑。
已近耄耋之年的顾老,依然感念谢团长的救命之恩。在参加淮海战役时,他头上曾被3个炮弹皮击中。同村战友路过,将他背到十二纵队司令部,谢振华司令立即派人把他送往战地医院,当天下午就进行了手术,取出两处炮弹皮。还有一处,因为较小,没有被发现,一直留到现在。顾老摸着头皮处的伤痕,说:“要不是谢司令,我的性命难保。”
在这里,历史的荣光与沉重同行,对敌斗争可歌可泣,新四军自律自警更给我们留下诸多思考。如今,故战场已是一片安详宁静,枪炮声早以不再,然而,历史铭记那些曾经为这片土地抛洒热血的人们。老战士们的慷慨叙述中,大家又一次接受了革命的洗礼和心灵的震撼,人生观、价值观得到了新的提炼。 江苏科技大学 孙鸿儒
一直在路上
第三站——射阳,我们继续行进在寻访的路上。首先,我们来到了于1947年11月10日在射阳成立的华中工委纪念馆。跟随着讲解员的脚步,顺着她的思路,我们努力将“廉政”二字与她所讲的内容关联,但更多的是从中了解到解放战争时期的一系列作战情况。纪念馆的四个展厅,一幅幅图片,一个个情景的模拟,无不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那个战争年代的紧张氛围。
紧接着,我们找到了原合德镇副镇长许尚深,希望能够通过跟他的交谈,进一步了解新四军的廉政文化。老人一脸笑意,很是和蔼,我注意到他穿了一件绿色的裤子,上衣口袋里还别着一支钢笔,很是精神。或许绿色在他们老一辈的心中早就被赋予了不一般的含义吧,绿,象征着长青,也象征着革命精神、廉洁之气的传承。老人在讲述中特意强调了在射阳地区作战中有过杰出奉献的陈发鸿烈士,讲述了一系列和他有关的作战事迹。在讲述的过程中,他激动地用手比划,眼睛时而直视前方,时而面带紧张,时而面带微笑。从他真诚的眼神中,我感受到他已完全沉浸在了那一个个硝烟之战的回忆中。
最后,我们辗转找到了现年已87岁的老红军谢长高,当被问起新四军当年是否为严肃军纪而颁布过明确的法令时,他脱口而出的仍是“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他解释道,新四军是不得拿群众家一件东西的,为了强调纪律,每晚他们都要开会学习。一旦犯了错误,违反了军纪,就要受到挑水的处罚。或许挑水这个处罚的力度还不是很大,但是我们可以知道,严明的纪律已经深入到了每一个战士的心中。他反复强调着挑水受罚这件事,相信其他战士也和他一样,把对一切纪律的遵守,落实到行动中去。
到这里为止,我们的走访活动已暂告一段落,收获颇多。但在对廉政文化的探访上,我们一直在路上。 南京艺术学院 陈妍
老战士,可歌亦可泣
8月3日,我们新四军廉政文化采风团到达盐都,相关的党史资料整整齐齐地摆放在材料室里,无声地述说着一段历史。当天下午,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我们有幸见到了几位新四军老战士。
当一段历史以这种方式如此鲜明地呈现在面前时,我最直接的感觉是惊讶。历史课上老师也曾讲过艰苦卓绝的战争岁月中那些令人难忘的故事,但当一名老战士真正坐在我们面前,向我们讲述他们的经历时,我收获的并非是书本上那种豪言壮志的感情,而仅仅是作为一个小人物的真实,可歌亦可泣。
今年91高龄的王厚康是盐都区郭猛镇人,老人于1940年10月参军。身为新四军主力部队的一员,部队里的纪律很严格。老人至今能清晰记得的是常挂在嘴边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关于当时生活的点滴,老人已记不清,他只是重复地说:“不准白吃老百姓的东西,不准拿老百姓东西。”老人说部队的纪律严明,他参军的几年里没有见过一个战士违反规定,大家都对老百姓好,老百姓自然也会对他们好。
和老人一起来的还有陈志友,陈志友今年85岁,1945年参军时只有18岁,参军之前他就是郭猛镇的民兵。陈志友说,当年和他一起参军的还有同乡的另外2人,战死一位,前年的时候另一个也走了。在记忆里,陈志友一直跟着部队不停地转移,他说每到一个地方,都会帮老百姓把院子扫干净,帮他们挑满水缸,还有其他一些杂活。他还说:“要是老百姓请你到他家吃饭,是一定要去的,走的时候再留下些钱。” 三江学院 崔宁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