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菜粥折射军风军纪
|
||||
|
||||
□记者 陈婷/文 实习生 刘煜/图 “铁的信念/铁的纪律/铁的团结/铁的意志/铁的作风/铁的精神……”8月2日,“新四军廉政文化采风团”来到阜宁,走访了多处新四军革命生活遗迹,所到之处,深深感受了 “铁军”的纪律严明,“师行所至,鸡犬不惊,军民雨水,情深意笃”。 “陈集的停翅港,陈毅代军长曾经在那里住了一年多,当地有不少老同志都见过陈代军长。”阜宁县党史专家咸国庆提供线索说。 “停翅港,雾茫茫,黑夜沉沉盼天亮……大江南飞来金凤凰,党中央派来了陈军长……”1941年夏为避敌锋芒,中共中央华中局与新四军军部撤离盐城,转移到阜宁;1941年11月10日从板湖周庄,移驻到陈集停翅港。 “当年啊,陈军长就住在我家隔壁。”87岁的朱阳开如今依然记得陈毅军长的音容笑貌,“大高个,高额头,特别精神,他曾和副军长张云逸在我家门前下过棋。” 朱阳开的家就在新四军军部旧址不足百米处。如今的纪念馆,是2009年下半年,陈集镇筹措100多万元,在新四军军部旧址建设的,占地8300多平方米的纪念馆,按照旧址四合院原貌重建,2010年元月9日开馆。 土墙、草盖,走进新四军军部旧址陈毅当年居住的卧室,一张床,一张桌子,简陋异常。“军长那时候的墙壁上围着一些白布,挂着作战地图。”那年,初见陈毅,朱阳开还是拎着篮子到处卖花生的16岁少年。如今他依然记得,军长亲昵地叫他“小鬼”的模样。 春种秋收,乡村里的人事代谢,让人感叹。铁军军部旧址纪念馆负责人朱浩开告诉记者,现在健在、见过当年陈军长的老人很少了。“去年村里座谈,还有不少老同志在啊?”咸国庆问道。“这一年,走了好几位老人。”朱浩开的话让人感慨不已。 违反纪律的“枣红马” 虽然新四军军部离开陈集停翅港近70年,但当地的居民一提起当年新四军的严明纪律,无不跷起大拇指夸赞一番。在当地,就流传着关于陈毅代军长“枣红马的风波”的故事。“有人说是大白马,听父亲说,那会儿陈军长骑的是大白马。”朱浩开在一旁“纠正”说。这时候,朱阳开一脸不容置疑,“是枣红马,陈军长有两匹马。” 1942年秋的一天夜里,值班的哨兵张虎突然听到远处玉米田里传来一阵“喳喳”的响声,好像有人向这边摸过来。张虎立即喝问:“谁?——口令!”张虎连续大声喝问了几次,依然无人回答,而响声却越来越近。张虎十分紧张,朝着声响处开了两枪。 带班的邱副连长听到枪声,立即带着战士冲过去,包围了玉米田。等到天亮,田地进行搜索,才发现陈毅军长的马倒在血泊里,肚子上两个枪眼,地上一片模糊的淤血。 天一亮,饲养班的老班长就吵嚷着像押犯人一样把小战士扭送到陈毅的门前。看到军长,张虎是泣不成声,“军长,我打死了你的战马,你处罚我吧! 那匹马跟了陈毅军长多年,颇通人性,枪林弹雨中,多次助陈毅脱险,一人一马感情很是深厚。陈毅听说事情原委,难过之余,并没有责怪张虎,反而安慰地拍拍他的肩膀,笑着说,“小鬼的枪法好,敌情观念很强,要号召大家向你学习。” 陈毅对老班长说,“战马深夜挣断缰绳乱跑,踏坏老乡的庄稼,违反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打死它也算惩罚吧。老班长,您去把它宰了,马肉大部分送去赔偿老乡的损失,留一部分改善你们今天伙食。你再把所有的马缰绳检查一下,不能再有马跑了。” 一碗菜粥引起“整风会” 当时,军部的干部战士分住在附近的百姓家里。陈军长就住在老乡朱太俊家里,爱人张茜就住在相距不远的朱太书家。陈毅和张茜是一对令人羡慕的革命伴侣。然而,陈毅代军长对张茜的严格要求,却更让当地人传为美谈。 张茜为人热忱勤快,一有时间,就帮助房东家操持家务,推磨、扫地、洗刷,带孩子样样都做,和朱太书的妻子亲如姐妹。有一次,小厨房给张茜送来饭菜,她却都给朱家的孩子吃了。朱太书的妻子以为她病了,十分着急,一再追问才得知怀孕了,她问张茜想吃什么,张茜被问得急了,说自己想吃菜粥。朱太书的妻子连忙给她煮了菜粥。 陈毅刚好赶来,看到张茜正端着菜粥,马上皱起眉头。陈毅问了妻子的身体后,看着桌上的菜粥,忍不住批评说:“张茜同志,你也是老战士了,怎么能随便吃老百姓的东西呢?”张茜一时不知说什么好。 “这是违反军纪了。”陈毅说,“我们正是靠严明的军纪赢得了广大群众,任何人都不允许违纪,今天的违纪行为一定要严肃处理!”说罢,气冲冲地走了,张茜看着他的背影,委屈地抽泣起来。 朱太书的妻子听说此事后,连忙去找陈毅解释。“你们男人粗心啊,张茜同志有喜了!”陈毅高兴之余,仍说张茜今天不对。这时,几个聚在门口看热闹的群众也七嘴八舌地为张茜“求情”:“陈军长,你不能处分张茜,她平时可是守纪律的模范啊,您处分了她,我们心里难过啊……” 陈毅被大家说得哈哈大笑,说:“好好好,张茜的事情以后再说,谢谢大家对我们的支持。”随后,陈毅找来地方农会主任和群众,详细了解群众对部队遵守纪律的反映,并结合搜集的情况,召开了“整顿军风军纪大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