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长斥妻受贿登了报
新四军廉政文化采风行之大丰篇
乡长斥妻受贿登了报
乡长斥妻受贿登了报

茅永怀(左二)为本报大学生记者讲解当年的历史。
□记者 问泽祥 实习生 刘钟越 文/图
在大丰市委党史办,经工作人员协助,记者翻阅了保存在那里的《苏中报》、《江淮导报》、《江海导报》、《滨海报》等老报刊,希望从中寻找到当年新四军廉政建设的一些线索。
这些已经有六、七十年历史的老报纸,被保存得很好。大丰市委党史办的工作人员按照报刊名称和年份,将它们整理成合订本。每一本合订本上都注明了报刊名称、涉及年月等信息,这给采风团的工作带来很大便利。
竖排文字、从右往左、繁体字,那个年代的报纸编排与现在的报纸有很大不同,让本报大学生通讯社的记者很不适应。“看一小会,眼睛就感觉有点累了。”来自滁州学院的鈕发洋说。但是,这并没有让大家放弃。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滨海报》头版上,一则题为《董乡长斥妻受贿,将赂款千元交公》的新闻让大家眼前一亮。“就是它!”盐城师范学院历史系的王珉敏和其他几个同伴叫了起来。
这篇新闻讲述了当时南团乡董乡长之妻暗中收取一富户法币一千元的贿赂,帮其免于处罚的事情。董乡长得知后,痛斥其妻一顿,将该笔款项送交区署,并严加法办该富户。同时,农民代表在发现可疑分子时立即予以讯问。该犯自知难逃法网,便以法币六百元贿赂,以求放行。农民代表不图小利,将可疑分子交区游击连处置。文章中称,这两件事情是根据地公务人员与人民廉洁作风之最好表现。
“从这篇报道中可以看出,廉洁自律在当时已经蔚然成风。”大丰党史办副主任茅永怀如是说。
在大中镇南灶村七组62号,记者见到了新四军老战士朱占林老人,从他那里寻找到了当年新四军廉政建设的点点滴滴。
谈到当年新四军的廉政建设,朱占林老人已经很难回忆起具体的规定,但是老人讲述了一个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小故事。
朱占林说,当时团里有个战士随地大小便,被群众发现并报告给营机关。机关领导立即找来这个战士,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告诉他随地小便给群众生活带来的不便,纠正他的错误行为。谁知,没过几天,又有群众反映了同样的问题。机关领导认为,战士虽然只是犯了小错误,但是这给群众留下了很不好的印象,影响到新四军的形象,也不利于群众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于是,团机关决定从重处罚这个战士。
那么怎样的处罚,既能达到惩戒的目的,又能让老百姓信服呢?当时正值夏播时节,田间很缺水。于是有人提议,让受处罚的战士帮助当地群众挑水一百担。
朱占林说,那名战士挑了很多担水后,群众看不下去了,有人主动上前帮忙。一个、两个、三个……不一会儿更多的群众参加到挑水的行列中。实际上,那名战士并没有挨多少罚,但是却与帮忙的群众一起挑了好多担水。到最后,受罚的战士心悦诚服,和群众一起开怀大笑。
在大丰采访途中,万盈镇通讯员孙加永提供了一个关于当年一名普通民兵向粟裕献宝马的故事。他几经寻找,才找到相关史料,将这个故事还原。
故事发生在1943年9月,时任新四军第一师师长的粟裕,率军驻扎在东台三仓镇吴家桥一带。一天,粟裕的战马因长年征战疲劳过度猝死。战场的形势千变万化,没有了代步工具很可能贻误战机。
马夫老刁急于在最短的时间内为师长再寻宝马。当他得知台北县(今大丰市)川港区东灶乡庆生渡的民兵石永高有一匹灰色马很是不错后,多方联系欲求得宝马。石永高早就听说新四军是一支作风正派、纪律严明、心系百姓、英勇善战的军队。粟裕师长的威名,他也早有耳闻。
听说是粟裕师长需要战马,石永高二话不说,骑上宝马直奔新四军驻地吴家桥而去。两个小时后,这匹宝马就出现在粟裕的面前。
石永高受到了粟裕的热情接待,并在新四军一师师部住了6天。在这6天时间里,新四军给石永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打定主意,将这匹宝马赠与粟裕。他认为,为新四军奔波是这匹马最好的去处。
按照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相关规定,新四军不能拿群众一针一线,粟裕派人给石永高送去买马的钱,但是石永高始终不愿接受。石永高说,打鬼子人人有份,这匹马就算自己的一点心意,希望它能够为抗战事业做点贡献,早日将日寇赶出中国。
“三不走”
今天我们采风小组来到了亭湖区,从与几个老战士的交谈中,我对新四军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也多了几分佩服与敬仰。
李铭老先生给我们描述了当年参加根据地干部培训班的情况。当时生活艰苦居无定所,通常在房内铺上稻草就能够睡上一夜,伙食也十分的简单,每天伙食是“两稀一干”,即两顿稀饭一顿干饭。最好的当然是午饭,因为能吃到一碗干饭,一份青菜汤和不定时供应的腐乳。这就是老人记忆中的“美食”。
然而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们给我们上演了一段军民鱼水情。宋强老爷爷说:“和国民党不一样,新四军特别和善,对老百姓最好了。我们有‘三不走’:东西不还不走;水缸不满不走;地不扫不走。我们走的时候,组织上还会挨家挨户地去询问有没有战士借东西不还的情况。”老人还说:“老百姓都很喜欢新四军,当时很多老百姓都自愿征粮食和生铁,趁夜里偷偷送到根据地。还有很多年轻人报名参军,选不上的时候特别失望。”
听着新四军与百姓相处的点点滴滴,我心中溢满了感动。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战士们不仅不肯占百姓一点点便宜,还尽自己最大努力帮助贫困的百姓,这是多么伟大的情操。也正是因为他们对老百姓的关爱与友善,才能让老百姓对他们的工作全力支持和配合。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应当学习他们这种奉献、自律的精神,热爱祖国,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将红色文化渗入日常生活中,代代相传。(苏州大学 曾铮)
那抹红
从8月1号的新四军廉政文化采风活动启动仪式到今天,无论是今人收集整理的文字资料,还是八九十岁老新四军的口头陈述;无论是战士们战场上的骁勇战绩,还是生活中的严明纪律,都透着那抹红——新四军的铁军精神。
那抹红在当年村民的眼中。在滨海县天场村,87岁的张林章老人回忆说,那年他15岁,在家放鸭子,因为村里驻守着中央军,他不敢把鸭子赶回去,怕被中央军抢了。后来八路军来了,赶走了中央军。那时八路军住在村民家中绝对不拿百姓的一针一线。同村的顾老爷子回忆说,有个军官,在搜地主家的财物时,私吞了一些,没有上报,赃物被搜出后,部队开大会公布其罪行,将其枪毙。让人不禁感叹新四军纪律的严明。
那抹红在新四军的生活中。新四军老战士孟一蒙,原名孟宪祥,在他印象中,新四军是这样的:每天睡觉都是铺着稻草就地而眠;困难时连发霉的山芋干都吃,只有在打了胜仗的时候才能吃到肉;组织规定,不论战士住在哪家,都必须每天帮村民扫地、挑水;收获季节要帮村民干活,重活要抢着干,要艰苦奋斗,热爱人民。孟老爷子也一直将铁军精神延续到了现在,他将做好事变成了自己终身的习惯。
那抹红在现代人的心中。记得在阜宁县单家港瞻仰中共中央华中局第一次扩大会议旧址的时候,当地的一位老大妈很自豪地说,这个事情我们这儿的百姓都知道的。在新四军驻扎过的地方,总有一些动人的事迹在百姓中口口相传,一代又一代。这不仅仅是新四军故事的流传,也是铁军精神的传承。 ( 三江学院 刘雯)
同甘苦
8月4日,采风活动第三天,我们小组赶到此行目的地——射阳,在中共华中工委纪念馆、射阳县委党史办内翻阅了相关史料。
“射阳并没有多少正规军队的驻扎,通常是地方独立团和一些地方自发组织的民兵”,党史办的相关人员如是介绍道。但即使是这些自发组织的队伍里也彰显着新四军的精神。翻阅史料,艾侠烈士传略中写道:艾侠开展民运工作时要求队员做到三条,其中有一条“与最困难的农民同吃”,她对同志们讲“我们的肚子也要革命,群众能吃什么,我们也要能吃什么”。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后来在她的努力之下,农救会、妇救会、民兵等群众组织都相继建立。
下午采访的一位老先生也讲,三师二十二团团长陈发鸿,爱戴自己下属,老乡做了双新鞋,他看到自己手下的一个大个子机枪手的鞋磨破了,便把这双鞋送给了他,自己仍穿着原来的草鞋。将领们与士兵打成一片,不搞等级制,将新四军建设成一支人民的队伍。 (宿迁学院 徐健)
来源:盐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