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公家的便宜很丢脸”
新四军廉政文化采风行之市区篇
“占公家的便宜很丢脸”
“占公家的便宜很丢脸”

李铭老人查看自己保存的旧资料。
□记者 姚梦 实习生 黄露 文/图
地方干部待遇不如普遍战士
8月7日上午,采风团一行来到离休干部李铭老先生的家中。李铭1942年1月参加工作,曾长期从事粮食工作,对抗战时期建湖的粮食工作极为熟悉。老人对记者说,他今年87岁了,耳朵不太好,有什么问题最好大点声。
1941年6月,抗日民主政权成立建阳县。由于土地肥沃粮食产量高,建湖地区是新四军三师的主要供粮区之一。同年7月,日伪大举进攻盐阜区。在建阳全县建立了大大小小十多个据点,连番扫荡抢掠。
“当时我们粮食工作就是一切为了战争,保证军粮供应”,李铭告诉记者,由于新四军军纪严明,抗日政权爱民如子,因此农民自动自觉地缴纳新四军公粮,一声令下,很少有拖欠的。敌人来了之后,老百姓白天藏粮“跑反”,夜间按指定地点交粮。全县几千万斤公粮能在十几天时间内缴齐。
战争年代,粮食比钱更重要。有了粮食,仗才好打。李铭说,当时的用粮标准,是全面向部队倾斜。根据地的机关干部比不上部队的普通战士。吃粮标准上,部队每人每天1.5斤大米,地方机关每人每天只有1.2斤大米;部队战士除了吃饭还管穿衣,地方机关脱产干部只解决吃饭,衣服有时候成年不发,有时一年平均两三人发一套。
“那时候不比现在,部队最重要,机关干部也不是‘官老爷’,没人想着争待遇什么的,占公家的便宜很丢脸”,李铭回忆说。
吃请一顿 批斗三天
盐阜地区当时颁布的财粮纪律非常严格,如果有人贪污挪用几百斤粮食就要坐牢,贪污5000斤粮食就要杀头。严格的纪律也让财粮干部养成了自我约束的习惯。
“不是没有人贪污,当时物质那么匮乏,也有人动心思的”,李铭回忆说,1944年春天县里专门搞了一个清仓查粮活动。每个区都有一两个乡财粮员或其他干部受处分。当时永丰区税务所所长凌云吃了商人一顿饭,结果在全县财粮干部集中整风大会上,一连被批斗了三天;有一位叫范小天的区长,因为贪污了一批公粮,经过公审大会直接被枪毙了。
严格的纪律加上强有效的执行力,当时建阳县财粮干部的作风十分清廉。凡是出门开会,所有干部无论大小一律自带背包,到群众家中借宿也是低声细语,严格执行“三不走”的要求。李铭说,当时开会没有补助,出差也没有出差费,夜餐费更是不可能的。会一散,所有与会人等全部连夜返回工作岗位,风雨无阻。
“有一年在高作老舍开会,散会后刚好下大雪。我们几个冈西的同志依然连夜往回赶,结果年龄稍大一点的梁竞人冻伤了,回去后躺了好几天”,李铭说。严格的纪律不仅仅能约束干部,保持廉洁作风,也可以提高大家的精气神,强化整个队伍的精神力量。
这种精神力量在1946年涟水保卫战中得到充分的发挥。当时建湖要调运大批粮食支援前方,县政府秘书长刘捷山等同志亲自押粮前往。不管枪林弹雨,总能及时完成任务。有时候自己饿着肚子,也要把粮食送到部队。
“当时的伙食标准啊,送粮干部吃粗粮,送到部队的是细粮,从来没人叫苦的”,李铭说。
粮食存放群众家中毫厘不差
“李铭说,与今天相比,当年抗日根据地的风气非常好。军政要员很少出现贪污腐败的情况,普通老百姓也不会想着去沾集体的便宜,今日所谓的“腐败文化”在当时是没有土壤的。
“为部队征收的公粮,一般就存放在老百姓家里”,李铭说,公粮一般存放在距离敌人据点较远、可信可靠的群众家中。每次粮食存进后,存户打存条交给干部,取粮时再凭存条收取。1944年夏天,三师财委会在阜宁板湖召开粮食会议,重新修改了制度,确定用三联单的方式管理粮食。三联单中,一联存户保管,一联付粮凭证,一联上交备查。
“基本上,存放在群众家中的粮食是不会少的”,李铭说,其实当时老百姓的日子也不好过。许多人家达不到“两稀一干”的伙食条件。但在对待公粮问题上,老百姓心很实诚,不会打公粮的主意。
“干部作风好了,不贪污不腐败,群众不但会拥护你,还会以你为榜样”,李铭总结说。
寻访日记:
他们的信仰让我热血沸腾
采风活动终于落下了帷幕,在这么多天的采风中,我们从建湖到盐都,再到亭湖以及市区,走访了一位位老战士,查阅了许许多多的资料档案。我们记下来的,不仅仅是他们回忆里的故事,更是我们当今所需要的一种精神和文化。
在与老战士的对话中,我们了解了当时新四军的生活状况:居无定所,睡觉只是在房内铺上一层稻草;“两稀一干”的伙食,只有青菜汤和偶尔的豆腐乳;没有津贴,没有衣服发放……老人们提起这段历史的时候,脸上只是淡然,把自己的奉献看作理所当然。伙食再差,绝对不吃百姓粮食,还会帮百姓挑水扫地插秧。正直如斯,值得我们拥护爱戴。
与蒋云海老人的对话印象尤其深刻。老人参加过多次战争,最后却是打扫战场的老百姓将他从死人堆里拖出来送回家乡,此后就一直种田为生。我本以为老人会有一丝不满,但是他却一直大赞新四军、共产党。“没有新四军没有共产党,哪里来的我们现在的好日子啊!”老人很激动:“现在有人说共产党不好,如果没有共产党,我们国家早就完了!”
不仅仅是蒋云海老人,我们采访过的老战士对于共产党强烈的信仰与热爱都让我热血沸腾。的确,当今我们需要的就是这种信仰,只有信任共产党,信任我们的国家,才能齐心协力把中国建设的更加强大。
我相信,这次采风活动一定会成为我生命中最为难忘的记忆之一。作为盐阜公民,我会继续探寻这段历史,让新四军的精神代代相传,永垂不朽。 苏州大学 曾铮
走进红色“活图书馆”
采风活动虽然不长,但盐城给我的感觉就是被历史尘封的红色宝藏。而那些经历过战争洗礼的老人,便是这座宝藏中最可宝贵的“活图书馆”,那里陈列着曾经腥风血雨的峥嵘岁月,比书本上的故事更具体,比荧屏上的电影更真实。
86岁的梅鹤云老人说:“八路军的纪律特别严,绝不拿老百姓一针一线。”梅老还举了一个例子。当时八路军中有个叫解三侉子的外地人,被八路军24团(当时叫阜宁大队)收下,首长看他比较小就让他留在身边做警卫员。他后来偷走了全团唯一一只20响的盒子枪,逃跑后躲在阜宁县三灶镇嵇刘村养病,被找到后,在天赐场村被正法。老人还告诉我们,因为当时条件艰苦,各项资源紧缺,八路军为了省子弹用来打鬼子,都是用刀砍处决罪犯。
93岁的潘开田老人是1941年参的军,当时是阜东总队的侦察员,是阜宁县第一个会骑自行车的人。他所骑的自行车还是从日本人那里缴获来的,老人当年负责送信工作。“那时候条件很辛苦,没有路,什么都没有,我们就要依靠群众。要是没有老百姓的帮助,我们连路都不通!”老人说当时军民关系搞得非常好,另一方面,新四军的三大纪律也十分严,“天天打仗,如果没有纪律,部队早就散了”,老人唏嘘新四军纪律严明的同时,也深深地感慨:“要不是共产党,我们受的罪还不得了呢!”
聆听老战士们讲述过往,仿佛步入了一座座红色的“活图书馆”,翻阅着看似遥远、沧桑却又崭新、动人的故事,唤醒那段被历史尘封、被时间掩埋的记忆。 中国矿业大学 李小同
信念的坚守
短短几天,几经辗转,新四军廉政文化采风活动圆满落幕。采风时间虽短,但是面对面地接触抗战历史的震撼,足以震撼我的一生。印象最深的还是在盐都大冈镇,我第一个接触到的新四军老战士蒋云海爷爷。
8月3日下午,我们采风团第一组到大冈镇,相比之前在党史办、档案局等相关部门查找史实资料,这天可是请来了四位当年亲身经历抗战的新四军老战士,我单独近距离接触的就是87岁的蒋云海爷爷。第一眼见到他,视线就再也没有离开过他混沌的眼睛,那是看过战争硝烟的眼睛,那是见过日军肆虐的眼睛,那是目睹历史艰辛的眼睛。蒋爷爷说“铁军”的军纪是他一辈子都不会忘掉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不拿群众一针一线、钱掉在地上也不能捡、帮助老百姓干脏活,挑水堆草垛······陈毅也为他们做过演讲,强调军纪教育,要拥军爱民。当时的条件特别艰苦,一年只发两双鞋,三颗子弹。但就算是这样拮据的条件下,新四军老战士们也是严格遵守着新四军的铁纪,蒋爷爷到现在也一直坚持着那个信念:“共产党处处为人民”。
我很庆幸这次采风活动为我们提供一个近距离接触历史的机会,心灵上的震撼是十几年的学习永远不能相比的。蒋爷爷身上那种对共产党、对新四军最单纯简单的信仰,对铁军廉政爱民纪律的坚持,让我感受到最真诚的真性情。我们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可以拓展生命的宽度,少一些杂念,多一点璞真。也许,最简单的笔画才能书写最丰富的人生! 三江学院 陈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