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特别报道

“要记住闯王的教训”

新四军廉政文化采风行之阜宁篇(2)
“要记住闯王的教训” 

 
党史工作者咸国庆讲述新四军在阜宁的战斗历史
  
    □记者 陈婷/文 实习生 刘煜/图
 
    阿英阜宁创作《李闯王》
    “活跃、形式多样,如对子、顺口溜、标语中都有很多廉政文化元素。”8月3日,阜宁党史专家咸国庆说,当年新四军廉政文化极为鲜活。“当时影响力最大的,还是话剧,阿英在阜宁创作的《李闯王》,其宗旨就是告诫新四军本色不能变。”
    1944年,抗日胜利在望,郭沫若鉴古观今,发表了《甲申三百年祭》,分析了李自成起义失败的原因。毛泽东将其列为“整风运动”的学习材料,提醒大家“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同时要求解放区文艺工作者,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来编演,以使这个历史教训深入人心。
    在此背景下,涌现出了夏征农《甲申记》、李一氓《九宫山》、马少波《闯王进京》等优秀作品。而阿英创作的话剧《李闯王》,是其中的代表之一。与其他几部相比,《李闯王》内容更丰富,主题更鲜明,艺术成就更高,演出地域更广,演出时间更长,影响更大。
    1944年11月,3师副师长兼8旅旅长张爱萍找到阿英,希望他编一部关于李自成的剧。阿英作为一名革命文艺工作者,对此事的重要意义有深刻的理解,他在后来写的《〈李闯王〉编演纪事》中说,自己“当时很兴奋地接受了这个任务”。
    1945年1月下旬,阿英开始剧本创作。“阿英的创作条件非常艰苦。”73岁的张乃和曾于1988年创作电视剧本《陈毅和阿英》,为此多次深入阿英生活创作的地方走访调查。
    张乃和告诉记者,据益林的老人说,当时阿英就住在益林世兴油坊。三九寒冬,阿英坐矮凳、伏小桌,在如豆的煤油灯下辛勤笔耕。夜里很晚,当地老百姓还能看到油坊微弱的灯光。一个多月后,5幕历史话剧《李闯王》剧本问世。
    益林首演引起轰动
    1945年5月6日,一条消息在益林镇传开:大型古装历史话剧《李闯王》今晚将在益林首次公演。当晚,黄克诚等3师指战员、附近的机关干群,纷纷云集郊区的广场上,将临时堆筑的大土台围得水泄不通。
    在阜宁铁军纪念馆里,记者看到了翻拍的当时的话剧宣传单。两折页的宣传单上,用油墨印刷着剧名、主演、演出单位和剧情内容等。因时间久远,除了剧名,只能依稀辨认出张惠春、洪桐江、孔方、樊效先、田川、袁士达等6位主演的名字和“新四军第三师八旅文工团演出”等字样,大段剧情内容都成了一团团墨迹。
    然而,我们仍可从阿英之女钱璎的回忆文字中,遥想当年演出的盛况:“这天来看戏的……约两千余人,其中不少人是从几十里外赶来看戏的。……在最后面的观众,只能站在长板凳上或者爬到房顶上看,甚至坐在树上观看演出。”
    晚上九点开始演出,一直演到深夜两点才结束。很多观众是第一次看到这样大型的古装历史剧,演员的精湛表演,逼真的背景音响,都使观众为之倾倒。
    在演出过程中,阿英拿了个小板凳,始终坐在观众中间,边看演出,边听群众反应。散戏以后,他顾不得休息,连夜修改剧本,以便第二天交给剧团,重新排练,继续演出。
    “进京赶考”,莫做李自成
    公演第二天,黄克诚亲笔写信给阿英表示祝贺,信中写道:“该剧的演出,给正在整风的干部有很好的影响。”《李闯王》的演出轰动了苏北大地,之后,该剧在盐阜地区以及苏中的东台等地的一师部队驻地,巡回演出了30多场。
    剧作借李岩之口,道出李自成失败原因:“进入北京之后,大家就像疯狂了一样,你以‘元勋’自居,他以‘功臣’自豪,走起路来高上几尺,贪污腐化,奸欺勒索,无所不为……不到一个月的日子,弄得怨声载道, 民心尽失……”
    《李闯王》一剧不仅当时如暮鼓晨钟,敲响耳际,现在听来也振聋发聩:莫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应当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警惕脱离人民群众的倾向。咸国庆认为,认识和表现李自成的失败,能成为当时文宣的重点之一,也说明了当年共产党已深刻认识到廉洁自律的重要性。
    《李闯王》产生了强烈的震动效应,有力地配合了当时正在开展的整风学习活动。在当时的苏北,谁要是有骄傲自满情绪,就会被告诫:“要记住闯王的教训!”或被提醒:“你有点像刘宗敏了!”不少党政军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在整风中,自觉以《李闯王》为镜,对照清理骄傲自满思想,以达防微杜渐的目的。
    1949年春季的西柏坡,站在村口的毛泽东说了这样一句风趣的话:“我们上京赶考去,要考好,不要做李自成。”周恩来说:“要及格,不要被退回来。”
 
寻访日记
 
“新四军”就代表了廉政  
 
    我自小是个特立独行的孩子,任性,觉得自己做什么都行,也注定了我会重重地摔倒,但当我爬起来的那一瞬间,我就长大了。带着忐忑的心情,我加入了新四军廉政文化采风团。
    当我发现是真的有人住在用泥土堆积起来的房子,有人在没有空调的老办公室里办公,那些旧家具的年代感是那么真实地呈现在我眼前,我的心是沉甸甸的。这些人是为中国的成长立下汗马功劳的战士,“跟党走”这三个字已成为他们的信仰,融入他们的血液里。他们是最应该过上衣食无忧的日子的人,现如今却生活在社会的底层,这是我一个旁观者的微不足道的心疼,老战士们的脸上依然是闪耀着光辉,显然他们的幸福无关物质。
    老战士们讲起当年的故事,面容总是有些微微的颤抖,让我想起那些浴血奋战的历史,硝烟弥漫的战争片。我一直坚定地认为,人的生命是最为宝贵的,因为只有活着才会有人生的各种可能。可是在战争岁月,每个军人最看轻的恰恰是自己的生命,前人用自己的生命给了我们选择无限生命的可能,若再不为自己的人生努力,又该如何?
    硝烟弥漫的战争片在脑海中回放,但是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所以廉政文化已经是深入新四军战士骨髓里的东西,没有人刻意去做一些什么,“新四军”这三个字本身,就代表了廉政,一无所有就是那个时代的印记,而反观我们现在的人生,其实是没有硝烟的战场,可是我们应该问问自己,还有单纯的勇气吗?单纯的生命才能带领我们不卑不亢地向前走……
(南京师范大学 刘钟越) 
 
    整风学习,胜利的保证  
 
    放纵、毁坏都很容易,而纪律通常需要强大的内力。一念之间,就会是天壤之别。所以加强和教育廉政的学习显得至关重要了。
    1945年1月到5月,新四军三师师部开办的整风队第二期的学习,整风队住在师部附近——益林南面的小兴庄。用芦苇盖起的大棚,既是会场又是课堂,还当食堂用。天气好,一般都在外面吃饭,一个分队围着一个菜盆蹲成一个圈圈。
    整风分两个阶段:首先进行整风学习,然后对照检查,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学习的方式基本上三种:一是个人学习文件。主要文件有毛泽东的《改造我们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等;二是集体上大课、听报告。既是教员对学习文件的辅导课,也有师首长的党史、时事、政策等报告;三是小组讨论。学员都来自基层单位,文化、政治理论水平参差不齐,小组讨论实际上是学习互助的一种形式,用以加深对文件或报告的理解。
    当时参加学习的学员,都是来自基层的青年干部,政治上、思想上比较单纯,可以上纲上线检查的东西不多,主要是革命意志、个人主义方面的问题。例如,地位观念,怕苦怕累,贪图享乐,违反纪律等等。对于这些,通过学习文件,首长动员,提倡主动交代,自我反省;然后同志们帮助分析,提高认识,一般都能“与人为善”,不搞无限上纲。
    新四军的整风运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和新中国的建立。(滁州学院 钮发洋)
 
     在历史中思考 
 
    1941年8月,新四军最高首脑机关进驻阜宁县停翅港。71年后的今天,我们有幸参观了陈集停翅港新四军军部旧址。
    车子在乡间小道上缓缓地行进,窗外忽然出现了一间半新的屋舍,屋顶是用茅草盖的,建筑整体却有翻新过的痕迹。午后三点半的阳光照在屋舍墙上“新四军军部旧址”的牌匾上,格外耀眼。推开门,可以看见这间小小的屋舍后藏着的方方正正的院落,每个房间里都陈列展示着文物与图像资料。
    当年,陈毅、刘少奇曾在这里住过。迈进门,可以看见当年陈毅以及刘少奇使用过的桌椅和床。我们参观完,又去拜访了当年住在军部旧址旁的一位百姓。老人家已经87岁了,却还能清晰地记得当时的一些事情,他向我们讲述了很多陈毅代军长在这里生活的情况,使我们受益匪浅。
    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可以说几乎不了解这一段历史,或许我们已经懂得珍惜他们浴血奋战换来的幸福生活,但是我们也不能一点也不去了解当年他们受过的苦,以及那种为了百姓过上幸福生活的决心,抛头颅、洒热血并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行动。向历史致敬,为了社会幸福,为了民族生存,向前冲! (徐州师范大学 刘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