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制”赢得公众心
新四军廉政文化采风行之大丰篇
“三三制”赢得公众心
“三三制”赢得公众心

南京师范大学学生陈妍认真记录邹韬奋塑像后的碑文
□实习生 刘钟越 记者 问泽祥 文/图
演说旧地缅怀前辈
在大丰党史办副主任茅永怀的带领下,新四军廉政文化采风团小组成员来到了小海中学。校园一角有一座憩园,伟大的爱国民主人士、著名的政治活动家、理论家和出版家邹韬奋先生的塑像被安放在此。“邹韬奋先生亲眼见证了当年台北县(今大丰市)抗日根据地各级党政军人员不贪图享受、廉洁自律的工作生活场景。”对新四军在大丰廉政建设情况进行初步研究后,茅永怀发现了这条线索。
茅永怀说,1942年11月底,抗日战争进入异常艰难的时期。邹韬奋在周恩来的建议下,跋山涉水,突破敌、伪、顽的层层封锁,抱病从广东经武汉、上海来到苏中抗日民主革命根据地,途经台北县苏中二地委、二专署及军分区司令部驻地沈灶区复太港、殷家坎,在专员陈同生的陪同下,向沈灶各界人士发表演说。隔两天,时任县长杨天华就职典礼上,邹韬奋在县政府所在地小海镇镇海禅寺向各界人士发表抗日演说。
在根据地参观时,邹韬奋发现当地居民“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对极好的社会风气大加赞赏。邹韬奋感叹道,根据地各级党政军人员都是拿供给制,为了抗战利益,大家从不贪图享受,政治极为廉洁。而国民党党政军官员以权谋私现象成风,政治极为腐败,为争权夺利而相互倾轧的现象屡见不鲜。
鉴于此种情况,邹韬奋认为,要取得抗战胜利和抗战胜利后建设新中国,希望只能寄托在中国共产党及其所领导的民主政府和八路军、新四军身上。
站在邹韬奋的塑像前,采风团小组成员一边听取茅永怀的介绍,一边认真地记录这些重要的细节。当年的邹韬奋的犀利词锋和慷慨陈词,让大家对这位新闻界的前辈充满敬仰之情。
献金百万支持抗战
大丰市纪委宣教室主任王武驷对大丰革命历史也有所研究。在他记忆中,新四军在大丰的统战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王武驷说,统一战线是党领导革命斗争取得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他在大丰人民革命斗争史中找到了统战工作的相关资料。
1944年4月1日,台北县召开首届参政会,共有119名参政员出席会议,其中工农代表占29%,士绅代表占29%,地方武装、教师、学生、商人占42%。除17名参会人员为政府特邀外,其余全由各群众团体民主选举产生。
台北县参政会的召开,使得“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更加健全,党的抗日主张得到进一步贯彻,获得各阶层人士的广泛支持和拥护。
参政会召开期间,根据地苏中四分区正在开展反“清乡”斗争。为了表达对四分区的支持,与会人士纷纷主动义卖献金。几天时间共计募集现金100万元,有力地支持了当地的抗日斗争。
参政会充分调动了当地各界人士投身抗战的积极性,各参政员深入到反屯垦、动员参军、减租减息、征收公粮、组织盐棉运销合作社工作中去,取得了出色的成绩。
1944年夏粮征收前,县参政员参加到各地查田工作中,丈量了权限田亩,查出了过去短报、瞒报的田近30万亩,解决了长期未能解决的瞒报田亩问题。由于田亩增加,参政会决定每亩少征1斤粮食。即使这样,还超额完成了规定的夏征任务数。这样,既减轻了人民群众的负担,还增加了政府公粮的收入,赢得参政员和人民群众的交口称赞。
大年初一送柴草
“三三制”极大地提升了人民群众投身抗战的积极性,越来越多的老百姓主动为新四军提供帮助。茅永怀记得一本史料中曾经记载了一位老汉大年初一为新四军送柴草的故事。
茅永怀说,1946年2月1日(农历除夕),台北警卫团进驻老包场过年、休整。除夕夜,灶民朱福如听说台北警卫团急需柴草烧饭。朱福如说,战士们为了穷人翻身解放而流血牺牲,现在住在我们这里决不能让他们饿着肚子过新年。他连夜收拾好柴草,准备天一亮就直奔老包场而去。当时,屋外寒风刺骨,还下着细雨。为了能给战士们多送一点干草,朱福如又往担子上多放了捆草。怕干草淋湿,朱福如将家里的蓑衣拿来盖在草上。一下子,担子的分量就有200多斤,朱福如二话不说,挑着担子就往3里外的老包场走去。
邻居高纯珠得知这一情况后,也加入到送干草的行列中来。从天亮到下午两点多,朱福如和高纯珠两人,把朱福如家中的2000多斤干草全部挑送到台北警卫团的驻地,解决了驻地战士的燃眉之急。
寻访日记
“抢救”廉政文化
为期四天的廉政文化采风活动落下了帷幕,我的心被深深触动,老人们口述的一幕幕会不时地浮现在眼前,仿佛我就身在那峥嵘岁月里。
四天里,我们先后参观了芦蒲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阜宁铁军纪念馆等革命纪念地。在纪念馆,展厅内陈列着新四军坚持华中敌后抗战的史料和文物,真实地再现了当年新四军在盐阜区的英雄故事和战斗豪情;在烈士纪念碑(塔),我们阅读了那些苍劲有力的碑文,读出了当年新四军豪情万丈、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以及对死者的缅怀;在新四军军部(会议)旧址,我们领会到了当年新四军在艰苦的条件下作战到底的精神。还有那罪证碑,记录了当年日军在我们国土上犯下的滔天罪行,警醒我们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如今,当年的枪炮声早已不在,革命先烈的业绩已化为我们心中永久的丰碑,新四军高昂的战歌将永远感召和激励着我们不断向前。
此外,我们还采访了徐永昌、顾宝才等新四军老战士,听他们讲当年传奇的故事,从中获得了当年新四军在制度、文化等方面廉政治军,自律自警的史实。
我们在阜宁县一乡镇走访时,当地的老者告诉我们,去年还有十几个老战士,现在只能找到一两个了。这些历史的见证人、知情者渐渐离去,让我很难过,这不仅仅是对革命老人逝去的哀思,更重要的是我们对失去和正在失去教育资源和文化资源的惋惜。所以我们这次活动的意义也在于此,即抢救廉政文化,填补历史空白。( 江苏科技大学 孙鸿儒)
触摸烽火岁月
在阜宁县陈集镇停翅港村新四军军部旧址的屋后,有一面碧波粼粼的湖。烈日炎炎的七月天,也许是台风天的影响,从湖面吹来的风也带着芦苇气息。听当地党史工作者咸国庆老人说,当年新四军选在这里建师部,也正是因为这里独特的地理环境:有防备严实的四合院、宽阔的湖面、浓密的芦苇荡等。虽然如今湖中央只剩一小丛芦苇,但在那稀疏的青色中依然可以想象往昔艰苦的烽火岁月。
在阜宁采访,我们参观了华中局第一次扩大会议旧址、盐阜区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和新四军军部旧址停翅港,拜访了94岁的徐永昌、75岁的周福仁、87岁的朱阳开。徐老虽然年纪比较大,但身体依旧硬朗。老人的耳朵有些背,需要大声地说话与他交流。从1940年参军,打了好多年的仗,因曾被炮弹伤过,再加上时隔几十年,老人对当年的事有些模糊。但他还记得“群众有困难就找共产党”、“我们都很高兴跟党走”。
其实,我们都知道,很多事情只有亲身经历过才会记得更深刻。这其中的艰苦、其中的辛酸只有自己知道。老人们对我们的到来十分高兴,一个劲地对我们说“谢谢”。从老人的话语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曾经的光辉历史还历历在目。那段曾经的峥嵘岁月已经深深烙在了老人的心中,只一个眼神就可以回到过去,那个身在幸福时代的我们所触摸不到的年代。 (中国矿业大学 李小同)
“其身正,不令而行”
每一个常胜军队都有着铁的纪律,而在士兵们遵守纪律的背后都有一位优秀的领导者起着示范作用。新四军来到盐城,一路上受到百姓热切的拥护,这也和新四军的各级领导以身作则、爱护百姓是分不开的。
董希白是东台县第一任民主政府县长,他洁身自好、廉洁奉公,在群众中有着很高的声望。对于地主、乡绅的宴请他总是谨慎对待,并且一切以进行统战工作为主要目标,以避免在百姓中造成恶劣影响。董希白在参加革命前,生活较优越,但自从他到根据地工作后,总能很快地适应农村艰苦的生活环境。他和普通士兵们一样,用门板打铺睡在百姓房外、吃大锅饭、生活节俭,为了进行统战工作而多一件长袍和一顶礼帽,已是极为特殊的待遇。
《东台县革命斗争史料》中《深刻的教诲》一文提到,1943年春,粟裕将军在东台三仓做过一次报告,明确提出要厉行节俭、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他说:“我们要坚持原地斗争,做到兵强马壮,没有一定的财粮基础可不行。所以,我们千万不能浪费,必须厉行节俭,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
就这样,新四军在那些和董希白县长、粟裕将军等一样的各个领导的带领下,爱民护民,最终赢得了百姓的大力支持,从而在抗日战争中愈战愈勇、屡战屡胜,为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盐城师范学院 王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