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特别报道

感受铁军精神 重温廉政文化

感受铁军精神 重温廉政文化 

 
    编者按:8月1日起,市纪委、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新四军纪念馆等三家单位,共同举行大学生暑期新四军廉政文化采风活动。采风活动分为三个小组,第一组走访建湖、亭湖、盐都和市区,第二组前往射阳、大丰、东台等地,第三组赶赴阜宁、滨海、响水三个县。每个组的成员包括市纪委工作人员、本报记者和本报大学生通讯社的6名大学生。四天左右的采风活动不仅仅是廉政史料的采集,也是一次温故知新的教育与学习。对于每位参与者而言,都有不同的理解与感受,市纪委参加采风的几位同志以他们的视角,诠释了这一特色活动博大而深远的意义。
 
    唱响铁军廉政文化
 
采风团一组成员 市纪委  沈海城
 
    8月1日,建军节,在这一个特别有纪念意义的日子,盐城市纪委、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和新四军纪念馆组织以青年大学生为主体的采风团,举着旗帜,背着行囊,分赴全市各地,就新四军廉政文化进行采风。24名成员,分成三个采风组,从城市到农村,从街区到河荡,从档案馆到纪念地,从居住屋到老干病房,走访党史研究工作者、新四军老战士老干部,寻足迹、查资料、翻档案、听讲解、搞座谈,几乎踏遍新四军当年走过的所有足迹。
    四天左右的采访,时间虽短,却令人难忘。这次采访对于大学生来说是一次生动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不仅是一个搜集史实、挖掘史料的过程,更是一个收获精神食粮的教育活动。参加的大学生个个深有感触,收获颇丰。许多大学生之前对“新四军”、对“廉政”、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些概念,理解得简单而空泛,浮于浅表。没想到,经过几天的采访,才发现里面有着非常丰富和感人的内涵。
    采访活动,似乎经过了一次从现实到历史的穿越,对我的灵魂也是一次洗礼。新四军老同志对共产主义信仰的高度执着,对国家民族兴亡的高度责任,对人民群众的无限深情,以及严格自律、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等,都深深地感染着我、启迪着我、催促着我……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严明的纪律是胜利的保证,得民心者得天下,当下的社会更需要我们这些共产党人继承先辈们的优良传统,一代代地传承并发扬光大下去,只有这样,我们的红色江山才不会改变颜色,只有这样,我党的执政地位才不会动摇,只有这样,我们的先辈的血才不会白流,只有这样,我们的人民才能过上真正幸福的生活。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应该牢记党的宗旨,继承先辈们的遗愿,立足岗位,为中华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奉献自己的毕生精力!
    采访也带给我很多的思考。虽说新四军有许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的作风,但历史与现实相差甚远,当下的许多青年人对过去的历史并不十分了解,对铁军精神理解并不深刻,对传承和弘扬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和鲜血凝成的宝贵经验的需求并不迫切。许多人甚至是一些党政干部对新形势下传承新四军廉政思想和廉政建设经验的认识并不充分,对挖掘新四军红色廉政资源的重视程度不够。目前,关于新四军的廉政史料有不少还沉睡在档案之中,而更多的却储存在新四军老同志的记忆里。随着时间的推移,健在的新四军老同志越来越少,而且均已年过古稀,听力、记忆力、表达力都大大下降,身体状况越来越不好,这种客观现实决定了往后进行新四军廉政文化发掘的难度越来越大。就目前的情况看,如何挖掘新四军廉政文化,如何继承铁军精神和铁军传统,如何打响盐城新四军红色名片,已成了一个非常迫切、非常现实、非常艰难的课题。
    发掘并唱响新四军廉政文化,需要我们提高思想认识,重视和支持发掘工作;加强组织推进力度,提高发掘的速度和深度;重视人才培养,确保新四军研究工作后继有人;加大资金投入,为发掘工作提供必要条件;利用发掘资源,开展廉政教育;重视遗迹遗址保护利用,发展红色旅游;加强新四军廉政文艺创作,打响铁军廉政文化品牌。
    衷心地希望,新四军铁的军规在今天能够得到崭新的体现,抗日根据地的强有力的廉政监督在今天能够得到较好的仿效,新四军执纪必严的态度在今天能够得到充分的传承。衷心地希望,我们盐城党员干部的廉洁形象能够像铁军一样在老百姓心中树起不朽的丰碑!
 
    青春与历史的交汇
 
采风团三组成员 市纪委  陆 伟
 
    洒在射阳河上的阳光依然灿烂,吹过停翅港的清风一如既往,与一群年轻的大学生共同走进70多年前的峥嵘岁月,追古思今,感触最深的是那墓碑上的姓名,定格在同样的青春年华。新四军三师参谋长彭雄、三师8旅旅长田守尧牺牲时都年仅28岁,还有那些长眠在红色土地上年轻的烈士们,有的甚至连姓名都没有留下……
    一段青春永远成为了历史,但这历史上的青春却是永恒的。正如阜宁铁军纪念馆展览里所写的:“有一种‘逝去’叫做‘永生’”。我想,定格在那一刻的青春是美丽的,虽然已经成为历史,但这一历史穿越了时空,不断地给一代又一代同样青春的人们,带来精神的震撼与人生的启迪,从这一意义上来说,这样的历史是充满了青春的历史,青春与历史已在时空中交汇、交融。
    采访中,这些90后的大学生们屏气凝神,那一双双明亮的眼睛,闪烁着青春的光芒,充满了对真理的向往。而这青春的目光,同样闪耀在那些受访老人的眼中。他们也许年事已高,但谈起当年新四军浴血奋战的场景、亲民爱民的故事,依然目光如炬、炯炯有神,仿佛他们依然年轻。
    “光荣北伐武昌城下,血染着我们的姓名;孤军奋斗罗霄山上,继承了先烈的殊勋……”在响水县采访时,徐锡山老人唱起了新四军军歌,声音洪亮,表情肃穆,令人动容。他说,学唱这首军歌时他才8岁,当年新四军曾住在他家,秋毫无犯,纪律严明,与老百姓就像一家人,现在唱起这首军歌仍让他激情澎湃。上世纪50年代,老人参加了解放军,为国效力。
    “当时就理解了革命不仅是在嘴上,更体现在行动上。”滨海的新四军老战士孟一蒙起初是抗日儿童团团长,从小看到新四军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而且经常帮助群众干农活。而后,他参加了新四军,投身革命的热潮。离休后,他热心社会事业,尽自己的所能支农扶贫,帮助弱势群体,受到了各级组织的表彰。他说,他这些行动的根源就在于小时候受新四军的优良作风、优秀品质的影响。
    薪火相传,青春永驻。每一个新四军战士就是一面旗帜,反抗侵略,保家卫国,立下了丰功伟业,更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凝聚在民族的血液之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也让参加采风的大学生深受教育:
    “我无意于立下任何豪言壮语,只愿让历史照亮未来,让薪火代代相传,让新四军培育的优良品质尤其是廉洁品质在我们这代人身上发扬光大吧。”
    ——南京大学朱昱熹
    “我们更加认识到我们应该肩负的使命,那就是与时代共患难,与祖国共命运,将我们的青春贡献给这一方哺育我的红色的土地。”
    ——南京师范大学吴晓莉
    “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接过老一辈的接力棒,奋力奔跑在当下!”
    ——中国矿业大学李小同
    ……
    我相信历史的青春是永恒的,青春的历史是灿烂的。继承先烈的殊勋,感受伟大的时代,希望每一段历史都永恒,每一个青春都灿烂。   
 
    敬仰守纪如铁的作风
 
采风团二组成员 市纪委  徐玮
 
    聆听着当年浴血疆场的新四军老战士对过去的追忆和党史工作者及新四军研究爱好者们对新四军的探究,我们感触最深的是新四军严明的纪律。一点一滴小事在群众心中树立了廉政爱民的形象,得到老百姓的深深爱戴。从另一方面来讲,正是因为铁的纪律,新四军才能不断发展、不断壮大。
    新四军在严肃军纪的过程中十分注重制度建设和纪律规定。《新四军政治部关于拥政爱民运动的指示》中规定:爱护根据地,不浪费一粒公粮,一根公草;借物送还,失物赔偿,态度要和蔼;宣传调查,倾听民众意见。并且重申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等。正是在今天看来朴素到不能再朴素的措辞,让新四军减少了贪污腐败现象,保持了廉洁亲民的良好作风。新四军也出现过战士违反纪律的事情。为严肃军纪,新四军在对这样一些事情的处理上还专门颁布了一系列的惩治贪污的政策法规。其中 “盗卖公用财物者或者收受贿赂者将会被判处死刑或有期徒刑,贪污财务在价值抗币1000元以上者处以死刑”。正如新四军老战士储有盛说:“不论是坚决杜绝违纪,还是对违纪事件的大力处罚,在这两个方面,新四军都堪称表率,时刻谨记‘廉政’二字而行,实属不易。”
    新四军成立后,因斗争形势险恶,战斗频繁,常常是饥寒交迫,人困马乏,但凭着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精神,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新四军在当年那样艰苦的环境下,依然能做到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心一意只想着为人民谋利益,这是值得敬仰的境界!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境界,才得到了人民的拥护。“日寇 ‘扫荡’时,部队以排或班为单位分散开来活动。每到一个地方,新四军都住在百姓家里,老百姓主动把家里的粮食拿给部队,这家拿几块红薯,那家拿点小米。很多人甚至自己不吃,也要先让战士吃。就连吃饭用的碗筷、开会用的凳子,也都是从百姓家里借来的,如果没有他们的支持,部队一天也生存不下去。”
    为何新四军能守纪如铁?优良的作风是保证。新四军从组建之日起,就把作风建设作为部队灵魂。优良的作风保证了部队执行正确路线的自觉性;从思想上增强了免疫力,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优良的作风树立了亲民爱民的情怀、从而为新四军屡克强敌、赢得胜利提供了坚强的保证和力量源泉。当前,我们如何学习新四军铁的纪律,用实际行动取信于民,继续从新四军廉政文化中汲取丰富、宝贵的营养,加强自身修养,不忘他们光辉历史,不忘革命前辈们的英雄事迹,提高政治觉悟和思想素质,真正从思想上和行为上摆正自己与人民的位置,正确看待和行使权力,如何把对一切纪律的遵守落实到行动中去,这次活动应该仅仅是开始。(本版图片由记者顾善济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