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是我们的父母”
新四军廉政文化采风行之响水篇
“群众是我们的父母”
“群众是我们的父母”

老战士周仁甫在向大学生记者讲述新四军的故事
□记者 陈婷 实习生 刘雯 文/图
“那时候我们都很单纯,仗都打不完,也没那么多胡乱想法。” 8月5日,新四军廉政文化采风团第二小组来到响水,新四军老战士周仁甫如此说起自己的队伍。
周仁甫今年88岁,响水张集人,16岁在私塾念完书,父亲是地下党员。1940年农历9月23日,八路军滨海大队来到张集乡林舍,在地下党的努力下,他和另外5个乡亲投奔了八路军,参加了滨海大队。
“后来,我到阜宁东北行署当文化教员,这里的东北指的是当时阜宁县的东北地区,也就是现在的滨海、响水两县一些地方”,老人向大学生记者们解释道。
周仁甫告诉记者,部队的纪律很严明。他还记得,当时师部和盐阜军分区还特地发了三师公告:凡盐阜区的主力军、地方军,不论何人,如有违反十大公约与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一律交送军队执法机关处罚。
“不过我们都是一门心思想着打鬼子”,周爹爹说部队违犯军纪的现象并不多。“偶尔会有战士闹矛盾,也是批评教育为主,新四军队伍不兴打骂战士。”
“不打仗的时候,会上政治课,把战士集中起来,讲革命人生观,讲军民关系,讲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周仁甫在部队是文化教员,有空就给战士讲课。
“很多战士不识字,但大多是穷苦孩子,思想很纯粹,到部队就是为了打鬼子、干革命,心里没那么多花花肠子。”上完政治课,就是小组讨论,战士表态发言。
“发言的内容都是什么呢?”记者问。“就是内部要团结,打仗要冲在前,群众是我们的父母,不能危害群众利益……”说到这里,周爹爹顿了顿,仿若记忆里一张张稚气而认真的面孔依然在眼前。
保护古树传佳话
“黄师长曾经我们讲过课。”1941年,周仁甫到东北干部学校学习,学校设在滨海东坎。这年冬,新四军3师师长黄克诚来到东北干校,给周仁甫他们讲了一堂“怎样打游击战”的课。
“那是一个晴朗的上午,黄师长中等身材,穿着一身旧灰色的军衣,戴白边眼镜,来到教导队作为讲堂的大草棚。”至今,周仁甫仍记得初见黄师长的心情,“大家看到黄师长,都很激动,听课也格外认真。黄师长他一讲就是半天,中间未休息一次。”
“黄师长在盐阜地区有许多爱民守纪、廉洁自律的事迹,每次听到,都会感到格外自豪:这是我们的首长!”
“对于犯了错的同志,部队既严格处罚,同时首长也很关心,帮助他们改正错误。”周仁甫记得当时就有这样一个故事。
当时,有名战士是经历过长征的老兵,在盐阜区工作时犯了贪污腐败的错误,被党组织处分。黄克诚并没有放弃这名战士,还亲自找他谈话,指出所犯错误的严重性。战士很受教育,便主动在师部帮工,每天挑几十担水。一天,黄克诚问他,这样干累不累?他说,我犯了错误,就得被罚,弄点苦吃吃。黄克诚看他有悔改表现,还让他担任了管理员。战士表现很好,后来还当了军官,最后在解放战争中牺牲了。
对于部队出现侵犯群众利益的事情,黄克诚总是用党的纪律教育战士,进行制止。1943年,3师8旅某部在东沟附近的大王庄时,为了准备反“扫荡”,打算锯些树来构筑工事。树木长了几百年,有的百姓舍不得,就向师部反映。黄克诚知道后,就找干部谈话,取消了这种做法。群众高兴极了,主动出主意出人力帮助部队将工事修好。
“换换口”差点犯军纪
“新四军部队好啊!”77岁的徐锡山老人幼年时家中曾住过新四军。“我记得,当年就因为我外婆帮通讯员做饭,给首长换换口,差点也犯了军纪。”
1945年,农历八月十三,响水口解放了。新四军后方医院休养所也驻到潘庄乡,有位养病的首长和通讯员就住在徐锡山家。
“首长姓傅,是个小个子湖南蛮子,很少讲话,成天关在屋里看文件写材料。通讯员姓包,山东人,二十来岁,但大家都叫他老包。能说会唱,会跳秧歌也会唱歌唱戏。”徐锡山回忆说。
当时大家都吃大锅饭,稖头糁子饭。首长供应小麦面粉。但是通讯员老包不会弄饭,一天三顿都弄面糊吃,首长吃腻了,一顿只吃半小瓷碗,而且起了口火,嘴里生疮。
徐锡山的外婆看不下去了,便让老包把面给她,“我给你掌点饼,给首长换换口。”老包做好端去后,首长以为拿的是房东家的吃食。只听首长发了脾气,训老包:“你怎么能这么做,这是违反军纪的。”
徐锡山的外婆听了,知道发生了误会,急忙去解释,首长才消了火。
后来, 首长还给徐锡山弟弟取了名字“大四子”。弟弟学舌,把“四”说成“柿”。弟弟的这个名字被喊了一辈子,直到60多岁去世前,大家还经常提起这件事,怀念那位好首长和好玩的通讯员老包。
那些天
采风活动结束了,没有了那些天顶着烈日采访的炎热,没有了寻访老战士的路途奔波,但活动中奔走忙碌的充实、同伴间的嬉笑打闹的开怀却让我怀念。
记得第一天在阜宁,70多岁的咸国庆老人是我们小组的向导,听着老人家对新四军当年在阜宁的情况介绍,精确的时间、地点、人物,让我不禁钦佩老人的记忆力和四处搜集、整理资料的毅力。
在阜宁寻访的94岁的徐永昌老人、75岁的周福仁老人、87岁的朱开阳老人······他们对新四军在阜宁的事迹如数家珍,虽然他们中有些人已经耳不聪、目不明,甚至思维也没有那么清晰,但是他们谈及新四军时浑浊的眼睛闪现着光亮。他们描述的新四军是纪律严明的、是平易近人的。新四军的种种就像是刻在他们心上,不管他们在何种年岁,那段记忆永不泯灭。
第三天在滨海,我知道了新四军为了省一颗子弹来对付日本人,在处决死刑犯是大多用刀砍杀的;知道了新四军对寻常百姓的嘘寒问暖,主动帮忙;知道了一个叫孟一蒙的新四军老人,一直把助人为乐的精神发扬至今……不用太多的描述,只从老人们深刻的记忆便能了解当年那支“铁军”的魅力。
最后那天我们在响水,健谈的徐锡山老人精神矍铄,温和的周仁甫老人安静祥和,一点一滴地诉说他们记忆中新四军的人、新四军的事。没有华丽的词,没有绚烂的句子,只那平和的言语,讲述当年看似普通的故事。我们,拿着笔、本子,记录着他们的话、新四军的事。
很感谢这次活动的主办方,让我在烈日下、在路途中,知道看似平常实则幸福的生活是多么不易,让我在活动中结识了一些可爱的朋友,同时也给了我一次不一样的旅程。 三江学院 刘雯
不一样的暑假
这一次的新四军廉政文化采风活动,使我原本平淡的暑假有了一次和以往不一样的经历,蓦地多出了一份不一样的色彩。3天的采访,让我提前体验到了多彩的社会生活,学到了老师永远不会在课堂上讲到的东西,了解到了更加鲜活的历史。从东台到大丰再到射阳,哪里走过新四军,哪里就有我们不断寻觅的身影。
在采访中,我们向老战士们提及廉政一词时,他们做得最多的就是摇头说不知道,一些党史研究专家跟我们解释,在那个年代那些人也许就没有廉政这个概念,因为那时的条件艰苦,腐败贪污的情况是很少的。我想,虽然那时没有明确地提出廉政,但是廉政已经以拥政爱民、自觉自律的形式融入了新四军的军魂之中。新四军从将领到士兵,始终践行着三项纪律八大注意这最简单最朴素的纪律,他们用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不损害庄家、损坏东西要赔偿等一些质朴的举动,证明了他们的爱民之心,赢得了百姓们的拥护和支持。可以说,新四军的将士是廉政建设的楷模。
在那种物质条件极度匮乏的条件下,新四军仍能保持着高尚的品格,那么在当前物质文化发达的环境下,我们更应当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快廉政的步伐,传承新四军崇高的廉政精神。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我们将肩负这样的使命,让更多的人知道并学习这种难能可贵的品质。 盐城师范学院 王珉敏
军民情谊鱼水深
当你来到建湖县恒济镇建河村谢家庄时,看到苏中二分区《人民报》及印刷厂旧址的时候,当你听到60年前发生新四军和当地群众之间的感人肺腑的故事时,一定会久久停留,不愿离去。
当时《人民报》的所有工作人员都习惯穿着新四军的蓝灰色军装,他们原本隶属于新四军一师政治部。在当地老百姓的眼里,穿着蓝灰色军装的就是新四军,他们早就听闻新四军“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好名声,而报社的同志也热心得很,农忙帮助困难户劳动生产,春节期间还排演节目和村里群众同台演出,深受当地百姓的欢迎。因而当地老百姓打心眼里拥护这些文化人,为了保卫报社的安全,他们积极主动地要求与厂里纠察队员一道站岗放哨;儿童团的孩子们则轮流爬到村口的大树上瞭望,一旦发现情况异常,就立刻通知报社转移。形势危急时,当地群众就帮助报社一起把机器搬到船上,开到荡心去印报。
在当时的盐阜大地上,兵匪横行,有和平军、日本鬼子这些无论武器还是人数都远远超过了新四军的队伍。新四军能在这样艰苦年代能够逐渐发展壮大,最终打败敌人,赢得民心与它的廉政文化建设是密不可分的。
当时也许并没有廉政这个概念,但是新四军的扎扎实实践行了廉政思想。我们这次采风团梳理和展示新四军廉政文化建设的内容,最终目的其实还是为了服务现实,教育我们的党员干部在新形势下,密切联系群众,永远保持共产党人的本色,继承新四军廉政的优良传统。 南京大学 朱昱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