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特别的纪念碑
一座特别的纪念碑
——写在新四军华中军区特务团阜宁阻击战纪念碑落成之际
——写在新四军华中军区特务团阜宁阻击战纪念碑落成之际
今年8月1日,建军85周年纪念日。晨时的阜宁烈士陵园庄严而肃穆,上百名县党政领导、驻阜官兵和民政干部静立林中,共同见证新四军华中军区特务团阜宁阻击战纪念碑正式落成揭碑,并向魂归此处的英烈们敬献花篮,鞠躬致哀,表达心中无比崇敬之情。
至此,时隔66年,一段发生在阜宁城下鲜为人知的战斗终于载入史册,170余名先烈终于魂归陵园安息了。


□培高 为龙 万才 兆星 文/摄
阜宁城下:
一场牺牲惨烈的战斗
1946年11月,蒋介石集团仗着优势兵力,制定了所谓结束苏北战争的作战计划,从宿迁等地分四路向苏皖解放区纵深同时进攻。为阻止国民党部队由南向北继续进犯,我山东、华中野战军主力继续向鲁南集中,寻求新的战机。为此,新四军华中军区特务团于同年12月28日,奉命从合德地区(现射阳县城)紧急开赴阜宁城,配合兄弟单位担任阻敌任务。根据任务部署,特务团在阜宁城西门外指定地域展开布防。
29日晚,守卫阜宁城南门的兄弟部队撤离后,敌人趁机潜入了阜宁城内。由于事先未得到敌情通报,致使特务团陷入敌重兵包围之中,30日凌晨遭敌突然袭击。在突发情况下,一营首先打响战斗。敌人利用西门外大道居高临下的有利地形,以轻重机枪浓密的火力网,压制一连火力,其余敌军部队即通过西门外木桥迅速切入,将在最前沿的一连和二、三连(机炮连)分割开来,又从侧背将在最前沿低洼地里的一连两个排与在后面高地上的一个排中间阻断。
一连是个政治素质高,有战斗力的连队,所以才放在前面担任正面防御。此时敌人突然从后面包围上来,以优势兵力占据了高处有利地形,用火力把两个排封锁在狭小的洼地里。一连指战员在比敌人占据的高地要低三米多的洼地里,手中的武器已不能发挥威力,冲不出去,如猛虎掉入陷阱,只能顶着敌人的弹雨前赴后继地一次次冲向敌人,又一个个倒在血泊中。
据守在西门外大道上的一个排,由于地形较高,凭着手中武器,人自为战,以手榴弹、刺刀与冲过来的敌人硬拼肉博,但终寡不敌众,只有个别人冲出重围,绝大多数同志都倒下了。这样,一连120余人几乎全部牺牲或负重伤。
第二、三连(机炮连)在教导员指挥下,边打边退,撤出阵地过程中伤亡也很大,二连连长、机炮连副连长都牺牲了。一连指导员杨春,刚从后方医院养伤回来,身体还很虚弱,上级要他到卫生队继续休息,但他还是坚决赶回连队参加战斗。杨春平时爱兵如兄弟,战时冲锋在前,退却在后,在连里威信很高。一连的同志们在这次失利的战斗中,从战场到刑场,个个英勇顽强,没有一个屈膝投降,与他的领导分不开。
当营长接到团部撤退命令,带着通信班突围时,情况已危急万分,敌机在空中盘旋,来回扫射,敌兵在后面疯狂追击,叫喊着要抓活的。这样追击了一里多路,直到二营冲过来以火力阻击,挡住了追兵,部队才脱离危险。
一营第二连第三连在撤退过程中也有几十名同志牺牲,全营伤亡共170余人,19名身负重伤的同志,落入敌军之手。面对严刑拷打,他们个个英勇不屈,誓死不降,最后被穷凶极恶的敌人割下头颅挂在阜宁城南门示众,只到敌人退走后,才由当地慈善人士集中掩埋在西门外射阳河边的乱坟堆里。
8月1日上午,纪念碑落成。
多方查访:
还原战史 树碑传扬
今年6月4日,盐城军分区政治部、盐城市国防教育委员会办公室联合向阜宁县人武部、阜宁县国教办发出通知,高度评价特务团的英勇壮举。为正视历史,缅怀先烈,教育后人,《通知》要求组织相关部门认真研究,查访历史见证,核准和查实真相;在铁军广场纪念馆和阜宁县史志中增补有关这段战斗史实的相关内容;在县烈士陵园为此次战斗增设纪念性设施。
2012年6月15日,县人民武装部向县委、县政府提出关于增补解放初期华中野战军特务团在苏北阜宁城战斗史实和纪念性设施的建议,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非常重视,专门签发意见,要求由县民政局牵头、党史办配合抓紧落实。
县民政局、党史办主要负责同志第一时间作出部署,成立由县民政局副局长嵇道德、县党史办副主作钱斌、县烈士陵园管理所长杨广华组成的联合工作组,先后多次赴北京、南京等地,寻找当年参加战斗的健在老同志,根据回忆讲述战斗情形。
7月初,工作组根据省市转发下来的1995年原特务团老同志联名回忆录材料中提供的联系人地址,来到南京市孝陵卫双拜巷某部队干休所,寻找原特务团政治处主任余景行。未曾想时间过去十多年了,余老已去世了,干休所负责人慨叹,余老在世时经常谈到这段历史,包括仍然幸存的部分战友。他提供了原特务团二营五连通讯员华腊夫现在南京理工大学人武部长离休的信息。
经多方询问,工作组一行在南理工6号楼宿舍区找到华老。他今年85岁,身体尚可,在他小儿子的陪护下,听说阜宁县工作组专门了解特务团的历史,非常激动,眼中充满了泪花,回想起六十六年前那场惨烈的战斗,华老记忆犹新,历历在目,足足讲了一个小时,对战友的英勇表现感到无上自豪。华老说,1995年参与编写回忆录的29个人,现在活着的已不足10人,基本都是90岁以上的高龄,他是最年轻的,并说今年八一建军节能亲自到阜宁参加揭碑仪式。
华老建议工作组找他们当年的老首长、原特务团政委陈茂辉。在南京军区医院干部住院处,工作组见到了满头白发、躺在病床上休息的陈老,鼻子里插着氧气。陪护人员介绍陈老今年已102岁,身体状况不好,不适宜多说话,并为他们拨通了陈老儿子的电话。电话中,陈老之子说确实经常听父亲多次提到这段战史,并心存愧疚,过去十多年,他们一直在整理史料,以告慰死难战友。
看着躺在床上的期颐老人,工作组人员深感做好这次查访历史见证活动的重要意义和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他们还想方设法到北京找到原特务团一营书记员、原空军司令部师职参谋夏云。夏老已90高龄,不能说话,女儿夏青说父亲确实在2011年5月写了一份回忆录“沉痛回忆我一营在阜宁战斗英勇牺牲的烈士们”,该文发表在《军旅雄风壮中华》一书中。
阜宁县民政局长陈建华为建纪念碑先后十多次参与研究会办。他说,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在阜宁境内先后发生了大小战斗千余次,这次阜宁城保卫战是苏北解放战争中一次重要而惨烈的战斗,充分体现了华中军区特务团指战员不畏强敌的英勇气概、为革命胜利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牺牲精神。虽然战争的烽烟已离我们远去,但先烈们用血肉之躯浇铸的一座座丰碑,蕴含着无穷的精神源泉,永远在这座红色的城市里传承。
幸存战友:
“跪泣拜望”勿忘烈士
1995年4月,原新四军华中军区特务团的几位老同志,为了追念阜宁战斗中牺牲和死难的战友,专程前去凭吊。去阜宁烈士陵园和烈士纪念馆凭吊时,未曾找到任何痕迹,地方史志亦无任何记载。
“我们幸存者有义务对历史负责并作出交代,思之再三,决心邀请部分当年参战同志凭记忆所及,诚挚地向党和政府机关提供这次战斗的史料。”原新四军华中军区特务团政委陈茂辉作为团领导,深感责任重大。
“时至今日,在这场战斗中牺牲的烈士离我们有66年了,当年参战的老首长、老战友绝大多数也都不在人间了,我作为该营部成员之一,感到有责任,把烈士们的英勇业绩告诉后人,让大家知道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烈士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原新四军华中军区特务团一营书记员、原空军司令部师职参谋夏云去年在回忆录中深情地说,“我们不能忘记他们。现在我已是年近九十高龄的多病老人,不能到战地凭吊英灵,在此跪泣拜望阜宁地区的广大干部和群众能在每年十二月三十日或者清明时分在烈士们埋骨之地献上一束鲜花,以慰忠魂吧!”
原新四军华中军区特务团副团长兼参谋长周蔚昌,生前沉痛解释这段战史遗忘的原因:“这次战斗是特务团极为沉痛的损失。战后特务团即奉命向山东集结,以后编入华东野战军第四纵队的序列,转战鲁豫皖,当时没有机会再到阜宁料理战后事宜,使我们这些幸存者长时间负疚在怀。”
据查,保卫阜宁城战斗使华中军区特务团损失惨重,但因当时战事紧张,部队向山东转移集结,没有时间到阜宁料理战后事宜,使这段战斗史实鲜为人知。1995年以来,当年参加战斗的幸存老同志和兄弟部队的老首长、老同志陆续向省、市及部队等相关部门反映了这次阻击战斗情况。
纪念碑落成,老战友的夙愿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