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特别报道

运粮违纪引来粟裕震怒

新四军廉政文化采风行之南京篇
运粮违纪引来粟裕震怒  
 □记者 陈婷/文 顾善济/图

 
 
    束颖向记者展示她15岁参军的照片
 
 
    新四军廉政文化采风活动渐近尾声。采风团辗转找到89岁的新四军女兵束颖,老人曾和丈夫孙克骥将军在东台、阜宁等地战斗过。8月17日下午,在南京家中,束颖坐在沙发上,腰背挺得笔直。回忆起战争岁月的廉政故事,她显现出惊人的记忆力,许多细节,她都能娓娓道来。
    活报剧演出《老油条转变》
    束颖家中卧室的墙上,挂着她年轻时候的照片:容貌俊俏,清丽逼人。1938年,束颖参加革命,当时她是丹阳正则女校初二学生。1941年,束颖来到新四军一师一旅政治部战地服务团。“服务团也就是后来的文工团,有戏剧队、歌咏队、漫画木刻组、文艺通讯组和总务组。”
    服务团的成员大多数来自上海,脱下旗袍,穿上军装,脱下皮鞋,穿上草鞋。“我们平时就从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做起。”刚到苏中根据地,团员们也没有城里大小姐的架子,学着老战士,给老百姓上门板,捆稻草,挑水扫地,帮助割麦、割稻、脱粒,进行宣传,和大爷大娘拉家常,了解民情风俗,尊重民俗习惯。时间长了,群众对服务团也特别欢迎。
    束颖是戏剧队的,根据地军政干部的文化水平不高,她们主要通过活报剧、小戏、歌曲等表现形式,配合战斗需要、政治任务,宣传党的政策、主张,鞭挞骄傲、浮夸、腐朽堕落等不良风气。由于语言鲜活、形式多样,很受军民欢迎。
    束颖告诉记者,戏剧队曾编排了一个活报剧《老油条转变》。当时,部队收编了不少伪军,抗日队伍得到壮大的同时,一些战士也把过去不好的习气带了过来,这些“老油条”颇难教育。此时,戏剧队根据这个现象,编排了《老油条转变》。
    “为了演出这个剧,我们特地下连队,和战士住在一起,了解他们的思想动向,揣摩他们的心理。”束颖说,“后来,我们这部剧编好了,相关的战士也改造好了。”
    戏剧团本身不过20多人,除了几块幕布和几套日本鬼子的军装、钢盔和两盏汽油灯外,其他一无所有。演员化妆的油彩是上海进步人士资助的。
    演出前,束颖和战友们从老百姓家借来桌子、门板,在空地上搭成戏台。大多数战士将背包往地上一放,坐在背包上,看戏格外入神。“这出戏,由于贴近战士生活,很受欢迎,教育效果也很好。”束颖如今怀念地说。
    睡前5分钟“批评会”
    当时条件艰苦,但大家并没有放松思想教育。束颖说,那时候她们晚上也开卧谈会。“睡前5分钟,大家会躺在秸秆或稻草的地铺上,进行表扬和自我批评,或者谈心。”开始还点着灯草芯,后来为了节省灯油,熄灯摸黑开卧谈会。
    “卧谈会也叫睡前5分钟生活会,主要是批评和自我批评,大家都很单纯,说话也不会拐弯抹角,团长、队长有什么错都敢讲,领导也没架子,有不对的地方就自我检讨。”束颖说,第二天还会贴墙报,表扬好人好事,批评不好的现象。
    另外,部队还有健全的政治教育制度。当时,每次学习《新民主主义论》、《论持久战》、《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反对自由主义》等课程,服务团都会组织大家联系自己思想实际谈认识、谈感受。
    “书都是手抄本,大家传阅来看,一本《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传到最后,被翻得破破烂烂的。”束颖说,那时候大家非常认真,看完了就对照自己的行为,有没有一些不良习气,“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大家情绪很高、很乐观。”束颖告诉记者,那时候行军艰苦,吃的是杂粮,有时候断粮,大家就用睡眠来克服肚皮饿。晚上睡的是地铺,盖的是二斤重的棉被,“冻醒了,头一歪又睡着了”。没有牙粉,只能用盐刷牙,洗头只能用皂角,洗衣没有肥皂,就找老乡要点淘米水。 
    “生活再苦,也不能拿群众一针一线。”那时候,老百姓看到服务团吃饭没菜,就送来一碟豆饼酱,大家推却不过,就付了钱才肯吃,“杂粮饼子蘸豆饼酱,我们吃得格外香”。
    “那次粟裕司令很震怒”
    在老人卧室的墙上,挂着已故丈夫孙克骥将军的戎装照片。孙克骥的文章“颇有鲁迅之风”。1945年粟裕曾为“运粮违纪”发怒,并让孙克骥针对部队某些不良作风,写一篇警醒文章,作为苏浙军区整风学习材料。
    1944年秋,一师师长粟裕率一师3个主力团首批南下,会同江南十六旅执行南进任务。束颖和时任第四纵队十支队政治委员的丈夫孙克骥也随之南下。
    1945年,苏浙军区第三次反顽战役打响,战斗条件非常艰苦,粮食要从江苏一带运过去,战士很多吃不上米饭,只能吃野菜、草根。
    当时,有一个运粮食的小队,路上多吃掉50斤粮食。为了补上亏空,他们就想出一个“绝妙”的主意:看到百姓的运粮队,就打上两枪,然后高喊“鬼子来了”,老百姓一吓扔下米袋就跑了,他们捡起米袋,放到军粮里,企图蒙混过关。
    没多久,此事被反映到粟裕那里,粟裕极为震怒,当即召开整风大会,孙克骥也参加了。“他一回来,就说从来没见粟裕司令员发过那么大的火。”虽然时隔60多年,束颖依然记得丈夫回来后的脸色很严峻。以往,开完大会,粟裕都会留同志下来吃个便饭,那次会议一结束,粟裕就说,“没有粮食了,你们都回去吧。”事后,对此事进行严肃处理。
    不久,第三次反顽战役取得胜利,孙克骥调任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粟裕将他找去,让他针对部队某些不良作风,写一篇警醒文章。孙克骥领命后,写成《略论盲目性的山头主义》,用“易謇”的笔名,刊载在苏浙军区政治部《前线》杂志上。
    这篇文章用尖锐的笔触,直指当时部队出现的一些错误的思想苗头,如“以英雄自居,脱离群众,将战争的胜利与工作成绩居为一己之功……”,“在这次战役前后,某些部队强拉民夫,擅自没收群众粮食,割禾喂马……所有一切在革命军队中前所未有的罪恶行为,都在某些部队中分别发现了。”
    孙克骥在文章中提出,应该着重改造干部思想,加强干部的思想教育,以整风的精神来彻底检查,克服个人英雄主义和不正确的思想办法。领导者要“眼睛向下”,倾听群众意见;下级干部、群众,纠正自由主义、唯唯诺诺和庸俗的逢迎拍马习气,掌握原则,对事不对人,大胆地正派地向领导者指出他的缺点。
 
    书房墙上仍挂着孙克骥将军的戎装照片
    资料链接
    孙克骥(1917-2005年):出生于福建崇安县(今武夷山市)。1937年入党,任中共闽浙赣特委委员兼统战部部长。历任新四军第三支队、挺进纵队政治部宣教科科长,苏浙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等职。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华中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华东军区海军政治办公厅主任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南京市公安局局长、公安部办公厅副主任、广州军区公安军政治委员、总参警备部副部长、军事科学院政治部主任、南京军区政治部主任、副政委等职。曾获一级解放勋章、二级自由独立勋章、一级功勋荣誉章,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束颖(1923-),江苏丹阳人。1938年参加新四军,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新四军第一旅政治部文工团大队长,纵队教导员。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南京市公安局人事科科长,国家燃料部电业总局干部科科长,广东省监察厅党组成员、人事处处长,北京市文化局党组成员,机关党委第一副书记,厅局级,行政12级,1982年离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