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腐目标应为建设廉洁政府揭“盖子”“晒”太阳
反腐目标应为建设廉洁政府揭“盖子”“晒”太阳
与往年相比,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在反腐方面,编织了以信息公开推动群众监督,将反腐工作形成合力进行到底
信息公开
“建设廉洁的政府是一项持久而又紧迫的任务,是人民的殷切期望。”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温家宝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句话可谓掷地有声。
报告中短短不到300字的“加强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部分,得到了代表们两次热烈的掌声,这也是在整个报告过程中,除了温家宝总理感谢国内外各界人士之外,获得代表最密集掌声的部分。
业内专家认为,此次政府工作报告的反腐部分之所以引人关注,源自当前腐败问题的受关注程度。
“腐败是个历史性、世界性的难题,我们还没有看到任何一个国家在任何一个时期完全杜绝腐败,也就是说,腐败行为在历史上、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普遍性。”中国政法大学法治政府研究院教授王敬波向《法制日报》记者分析说。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反腐倡廉首次单独成篇列入其中。
此外,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专门提出了“治理渎职侵权”。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廉政与治理研究中心主任任建明则告诉《法制日报》记者,未来的反腐败工作,就是在深层次改革方面要表现出决心。政府部门能否把一些设想通过积极的试点尽快地变成现实,这是决定将来反腐倡廉能不能有根本改变的非常重要的方面。“我个人认为,反腐败的目标不是查了多少案件,而应当是建设廉洁政府”。
而打造廉洁政府的关键,就是在于“让阳光照进来”。
“如果我们要想反腐败,政府部门就要把‘盖子’打开。那么,来自外部的监督力量将会是非常强大的。”王敬波说。
第一个“晒”太阳的地方政府
第一个“晒”太阳的地方政府
中国政法大学法治政府研究院在今年颁发了首届“中国法治政府奖”。据了解,这是首次民间颁发的“民评官”奖项,但其评委会成员却都是权威人士。
在这次评选中,广东省广州市在政府信息公开上的举措获得评委会一致认可,捧得了首届法治政府奖。
2009年10月,广州市政府干了一件“吃螃蟹”的事:公布了全市114个政府部门的预算。这是中国内地城市第一次在网络上将政府部门“账本”完全“晒”在阳光下。
在这些“账本”上,人们可以查阅到广州市所有政府部门的预算项目和收支情况,包括部门基本情况、预算收支基本情况、收支预算总表和更加详尽的收入预算总表和支出预算总表。
而事实上,广州市揭“盖子”之路走得远比人们想象的还要早还要远。
“我们从2002年开始就酝酿实施政府信息公开,打造‘阳光政府’。”广州市政府法制研究中心有关负责人对《法制日报》记者说。
据这名负责人介绍,2003年1月1日,《广州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开始施行。这一规定是我国目前为止由地方政府制定的第一部全面、系统规范政府信息公开行为的政府规章,比全国性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早了5年多。
多年来,广州市一直在摸索和推行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对于信息公开的效果,广州市政府法制研究中心的有关负责人认为,相当明显。“现在,我们每天都要收到大量的群众要求公开的信息事项,所有的政府部门都感受到了来自外部、来自群众的强大的监督力量,这实际上也是一个群众参政议政的互动过程,对于政府部门来讲,就会自觉规范行为,严格按照规章办事”。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只有公开才能有公正,只有公开才能有效建立起预防腐败的制度和机制。”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国家法室主任许安标对广州市的信息公开工作如此评价。
“从广州市的实例再结合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来看,正应验了一句话,因为开放而进步。反腐也是这样的,越开放,反腐的效果越好;越封闭,腐败会滋生蔓延得非常厉害。举个例子,我们买了一篮子水果,如果一直把水果封闭起来,其中一个烂了,很容易出现细菌感染,其他的水果也会腐败掉。但如果我们打开盖子,在最早的时间发现腐败的水果,把它拣出来,将水果暴露于空气之中,也许就能很好地预防腐败。”王敬波说。
压缩权力空间需设广泛监督
此次政府工作报告将信息公开提升到战略高度,暗示着反腐思路的某种转型。
“政府工作报告在反腐方面的亮点在于领导干部定期报告制度和财政预算公开改革。过去,我们习惯用高压来打压腐败现象和腐败行为,但此次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反腐体系建设,说明决策层已经深刻意识到反腐具有艰巨性、阶段性的特点,同时充分认识到了其顽固性,应该从政治的改革、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管理方面共同入手,而这一切真正的体系化有赖于信息公开所带来的社会各阶层广泛地参与和监督,共同编织一个反腐的密网,这样才能压缩权力泛滥的空间。”王敬波说。
“政府工作报告在反腐方面的亮点在于领导干部定期报告制度和财政预算公开改革。过去,我们习惯用高压来打压腐败现象和腐败行为,但此次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反腐体系建设,说明决策层已经深刻意识到反腐具有艰巨性、阶段性的特点,同时充分认识到了其顽固性,应该从政治的改革、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管理方面共同入手,而这一切真正的体系化有赖于信息公开所带来的社会各阶层广泛地参与和监督,共同编织一个反腐的密网,这样才能压缩权力泛滥的空间。”王敬波说。
《法制日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就领导干部定期报告制度和财政预算公开改革这两个亮点来讲,具体实施起来面临诸多困难。
中央党校教授林喆认为,目前已经有了领导干部重大事项定期报告制度,但是因为没有公示环节,缺少真正的威慑力。
“在过渡阶段如何继续推进和完善领导干部的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仍是今年中纪委的工作重点之一。”林喆说。
据了解,对预算公开来讲,则更是困难重重。行政成本在很多地方成为“死角”和“雷区”。即便在政府信息公开的先行者——广州市,在2010年也出现了异常情况。
在2009年申请广州市公开政府预算的“公共预算观察志愿者”主要成员告诉《法制日报》记者,不知为何,广州市的预算公开工作在2010年比2009年有所退步,公开预算的部门没有2009年多。
尽管公开的困难不小,但王敬波仍对此次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相关规定寄予厚望,她认为,“针对性很强,在精简会议、经费控制特别是公车改革、财务信息公开等方面,都是将反腐工作向微观化角度去发展。如果反腐工作都能按既定的、精细的、准确的目标行进,无疑能够起到良好的反腐效果”。
“与往年相比,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在反腐方面,首先是编织了一个全社会反腐的密网,以信息公开推动群众监督,将反腐工作形成合力进行到底。此外,在微观层面上,提出了比较实在的制度。总体而言,政府部门需要社会的监督,如果政府部门能够更加开放,群众的监督能够更加有针对性,更加能够落到实处的话,那么反腐工作将会取得突破性的进展。”王敬波说。(记者杜晓 实习生谷艳东)
来源: 法制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