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推进公车改革
积极推进公车改革
公务用车当中存在的问题之所以被视为“顽疾”,一方面说明群众反映之强烈,另一方面则看出对公车改革的呼吁与尝试时间之长。治理公务用车问题已成为反腐倡廉的一大热点,加快公车改革成为社会所盼、民心所向。
针对“顽疾”,十七届中央纪委第六次全会将“开展公务用车问题专项治理”,列为今年“认真解决反腐倡廉建设中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要深入推进的四大专项治理工作之一。参加两会的代表委员纷纷表示,要加入这场“大会诊”。
自上而下推进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规范公务用车配备管理并积极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这是相关内容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报告还提出,2011年(公务)车辆购置及运行费等支出原则上“零增长”,切实降低行政成本。
此前,财政部出台《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预算决算管理办法》,首次将公务用车纳入预算决算管理,从预算决算关口加强对公务用车的管理。
据了解,近期有关方面下发了“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管理办法”,分别针对省部级和省部级以下单位作出规定。新办法公布前将停止公车配置审批,公车编制将重新审核。
这一系列积极信号表明,加大公车整治力度已上升到了中央决策层面,显示了党和政府进行公车改革的巨大决心。很多长期以来关注公车改革问题的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感到欣慰,这是对他们提出建议和提案的最好回应。
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监察厅副厅长李利君表示,对公车滥用的整治,过去多是自下而上地探索,现在是自上而下地推进。公车改革今年有望在全国加速推进。
积极探索实践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连续8年就公车改革提交议案,而且身体力行地进行“车改”探索。
叶青代表认为,首先公车制度要有一个构架,什么样的单位,车的数量应该是多少。省政府或市政府成立一个公车服务中心。一般来说一个单位保留三部公车,谁用车谁缴费,剩下的车集中到公车服务中心。要用车可以电话预定,用一个小时扣一个小时的钱。
继去年提出公务用车改革的提案,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监察局副局长杜黎明今年第二次在全国政协会上疾呼:“切勿把公车改革当成福利分配。”他建议,建立刚性财政预算约束的公车管理体系,以预算管理实现总量控制,把公车管理纳入公共财政体制。出台全国统一的公务用车改革指导性文件,明确改革目标、范围、对象等,增强改革的操作性和规范性。同时,做好公务用车改革的综合配套推进工作,加强对保留公车的监管,还要严肃查处超标超量配置专车、擅自配备专车、假公济私等违规行为。
事实上,十多年来,辽宁、广东、南京、杭州、昆明等地陆续探索了不同的公车改革方案,如公车货币化,公车集中管理组建出租车队,给公车安装GPS等,这些措施都为公车改革的全面推行积累了经验。
路上治堵心里疏堵
虽然城市拥堵与公务车数量及使用有多大关系尚无定论,但多年来公车滥用问题是造成群众“心堵”的原因之一。不少代表委员认为,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了治理公务车的具体目标,各级政府要认真落实,为百姓内心疏堵,公车改革也是改善干群关系。
“治理交通拥堵,当务之急是进行公车改革,限定公车的购买和使用。”来自深圳的全国人大代表张育彪说,必须将政府的责任和义务摆在首位,政府应率先引导、率先示范,才能凝聚社会共识,减少或消除社会误解。
“国家应该尽快出台公车使用规定。”张育彪说,现在迫切需要规定的内容是:严格限定什么级别的公务员可以单独配备公车,其他公务员一律实行“车改”;因工作性质确需购买和使用少量公车的情况,建议测算并公布地区和单位公务员人数与公车数量的合理比例,严禁超比例购车;将保留的公车号牌向社会公开,鼓励群众举报公车私用,严惩公车私用行为。
北京市治理交通拥堵综合措施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北京市各级党政机关、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不再增加公务用车指标。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常务副市长吉林日前表示,向社会公开公车数量不是难事。3月底后,北京将摸清全市公务用车数量,并通过“谁申请向谁公开”的方式实现透明化。
温家宝总理在谈到治理“三公”消费时曾说过:“其实,我们能够做到,最根本的是两条,第一条就是公开透明,就要让任何一项行政性支出都进入预算,而且公开让群众知道,接受群众监督;第二条就是民主监督。” 来源:摘自《中国纪检监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