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容忍”廉政文化的内涵、功能与现实困境
“零容忍”廉政文化的内涵、功能与现实困境
“零容忍”廉政文化是“零容忍”原则与廉政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可以界定为人们绝不容忍任何腐败行为的思想观念、心理、行为规范、社会氛围等的总和,其核心是人们形成并落实绝不容忍即使是轻微违规等非廉政行为的观念。“零容忍”廉政文化是有效遏制腐败的“软实力”,然而,在当前塑造“零容忍”廉政文化却仍面对许多现实困境。
“零容忍”及其理论基础
所谓“零容忍”,是容忍度的一种状态,即容忍度为零,是指对不良习惯、不道德行为、轻微违规等行为绝不容忍,其核心是对各种反社会行为和违规违法活动采取严厉打击的态度,哪怕是轻微违法犯罪行为,也要毫不犹豫、决不妥协地进行彻底斗争,惩罚与预防并重,最后形成遵纪守法的秩序。
“零容忍”的理论基础是“破窗理论”。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詹巴杜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小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纽约布朗克斯区,而另一辆停在加州帕洛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他摘掉了停在布朗克斯区的那辆车的车牌,一小会儿后,该车的许多零部件逐渐被偷走,几天后,车子已面目全非。停在帕洛阿尔托的那一辆车,过了一个星期也无人理睬。然而,当他把这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不久后车上所有的窗户都被打破,车牌被摘掉,零部件也都丢失殆尽。根据这个实验结果,美国政治学家威尔森和预防犯罪学家凯林提出了著名的“破窗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破了建筑物的一扇窗户而没有遭受惩罚,这扇“破窗”又未得到及时修复,那么,其他人就可能收到一种暗示性的信号——纵容,他们会误以为整个建筑物可以任意破坏而无关紧要,其结果就会导致第二扇、第三扇窗户甚至整个建筑物被损毁,长此以往,各种违反秩序的行为乃至违法犯罪行为就会在“容忍”与麻木不仁的环境中滋长。
“破窗理论”鲜活地说明了在轻微的违规违纪与严重的违法犯罪之间的重要联系。它给我们以启发:完好的东西一般不会有人去破坏,而一旦这个东西被破坏,如不及时修复,可能会遭受更大的破坏。因此,要对付“破窗”现象,最有效的策略就是实施“零容忍”,并形成社会认可并尊崇的“零容忍”文化。唯有如此,才能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并且在违法违规行为出现苗头的时候,将其扼杀在萌芽状态,真正做到“防微杜渐”。
“零容忍”廉政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在我国的廉政建设实践中,能否有效防止腐败“破窗”的出现,能否及时发现并治理腐败“破窗”,离不开“零容忍”廉政文化的塑造。“零容忍”廉政文化是“零容忍”原则与廉政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可以把它界定为人们绝不容忍任何腐败行为的思想观念、心理、行为规范、社会氛围等的总和,其核心是人们形成并落实绝不容忍即使是轻微违规等非廉政行为的观念。
“零容忍”廉政文化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零容忍”廉政知识,即“零容忍”和廉政方面的概念、理论、精神、认识活动的方法和技巧等。掌握“零容忍”廉政知识,是人们素质修养和廉政能力的体现,是人们提高拒腐防变能力的重要前提。二是“零容忍”廉政心理,主要涉及“零容忍”廉政意识、廉政信仰、廉政信心等方面。增强人们的“零容忍”廉政心理,要求人们时刻保持是非观、警惕性和敏感性,有利于推动人们形成良好的廉政修养和生活方式,随之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帮助人们自觉抵制各种诱惑,避免走向腐败与堕落。三是“零容忍”廉政规范,包括“零容忍”廉政制度规范、“零容忍”职业道德等。“零容忍”廉政规范体现了社会的文明程度,通过“零容忍”的制度和道德等来规范约束人们的行为,真正实现廉洁从政。
“零容忍”廉政文化属于社会“软实力”范畴,具有以下几方面功能:
“零容忍”廉政文化树立了对腐败零度容忍的标杆,能够为廉政建设提供价值支撑。廉政建设中,如果没有文化的介入,不能解决价值支撑问题,腐败问题就不可能彻底解决。一些人认同“腐败就像臭豆腐,闻着臭,吃着香”,这种扭曲的价值观导致了一批批“前腐后继”的贪官。“零容忍”廉政文化正是通过建立对腐败现象零度容忍的标杆和认识,为我国廉政建设提供价值支撑。只要发现一扇“破窗”,就坚决“修复”;对于任何违纪违法或贪腐行为,只要超过“零”,不管是贪污一块钱,还是受贿一百万,无论大小均依法查处,绝不妥协。
“零容忍”廉政文化营造了预防腐败的社会氛围,能够为廉政建设提供社会导向。“零容忍”廉政文化对社会具有较强的辐射功能和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它注重对腐败行为的预防,主要体现在认真对待那些苗头性的“小问题”,并通过行动铲除腐败滋生的环境与动机,防止任何一扇“窗户”被打破,从而营造预防腐败的“以贪为耻”的社会氛围,起到弘扬主旋律、鼓舞和凝聚人心的社会导向作用,对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零容忍”廉政文化形成了对腐败的心理警示,能够培养人们廉洁从政的责任和习惯。根据“破窗理论”,如果第一扇窗户被打破后不及时修复,就会给人一种心理暗示,“打破窗户无需承担责任”或“我们可以任意打破窗户”。 人们受这种心理影响进而做出自己的行为选择,其结果往往就会产生超乎预想的非常糟糕的破坏力。在当今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时代,官员面临的利益诱惑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要多,其行为选择也更容易游离于道德与腐败之间。就廉政建设而言,一些官员贪污腐败的行为没有被发现或者被依法严办,就会形成“可以腐败”或“腐败不会被惩处”的心理暗示,其结果必然是更多官员的学习和效仿,导致腐败现象层出不穷。“零容忍”廉政文化通过给公职人员传达“违规无小事”、“凡腐必究”的理念,以警示应对暗示的方式为官员树立行为导向,通过这种心理警示,使官员不敢当“破窗”者,养成“护窗”的自觉性,从而培养廉洁从政的责任心和好习惯。
塑造“零容忍”廉政文化的现实困境
“零容忍”廉政文化建设是遏制腐败的有效措施,然而,在当前塑造“零容忍”廉政文化却仍要面对许多现实困境。
首先要面对的就是中国传统行政文化的挑战。这主要来自四个方面,即崇拜权力、重中庸、“潜规则”、重人治。崇拜权力的文化即“官本位”文化。两千多年的经验和传统将崇拜权力的意识和“官本位”的价值标准深深烙印在许多国人心底,支配着人们的行为选择。这种文化导致许多行政官员缺少“服务精神”,许多读书人“学而优则仕”。重中庸的文化表现为“和为贵”,“自己人,好说话”,重在维护社会稳定,这也造就了社会、“官场”中一大批唯唯诺诺之辈。“潜规则”的文化存在于中国社会,以“情理、情感”作为支撑,在各种规章与制度之外,往往是一些不成文却能得到广泛认可与遵循的规矩。重人治的传统文化可能会使一些人通过贿赂等途径从上级获取最佳的利益分配,导致获利渠道的扭曲、恶性竞争的产生、长官意志蔓延。这些传统文化跟腐败有什么关系?清华大学任建民教授道出了其中奥秘:“在我国社会,腐败就常常披着传统文化、风俗习惯、面子、情感、礼尚往来、哥们儿义气等种种外衣”。因此,如何改变传统文化中的价值标准,避免传统文化的侵蚀,是我们塑造“零容忍”廉政文化的现实课题之一。
“零容忍”廉政制度的缺乏。塑造“零容忍”廉政文化需要有刚性制度的支持。文化靠的是思想观念、心理、行为规范、社会氛围等,是软件,而制度靠的是明文规定,更多的是强调外在的监督与控制,是硬件。虽然“零容忍”廉政制度不能替代“零容忍”廉政文化的作用,但如果只有文化而无制度作为支撑,“零容忍”廉政文化建设将会成为空中楼阁。“零容忍”廉政制度的缺乏,会直接导致廉政文化建设的方向不明。
公民意识薄弱。塑造“零容忍”廉政文化,离不开公民社会的建设和公民意识的培育。现代公民意识是指“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地位的自我认识,是把国家主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权利义务观融为一体的自我认识,主要体现为公民的参与意识、监督意识、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就当前我国现实而言,广大公民由于文化水平等参差不齐,对腐败的敏感度相对较弱,公民意识难以在短期内得到提升。薄弱的公民意识又会带来两大弊端,一是廉政信心不足,主要表现为腐败案件层出不穷和对腐败一定程度“容忍”造成的公民对反腐败的信心不足;二是廉政观念淡化,主要表现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等忽视廉政的状态。这种情况下,薄弱的公民意识只会愈加摇摆不定,甚至进入恶性循环。
廉政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零容忍”廉政文化的塑造同样需要我们克服其现实障碍,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渗透,才能逐渐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行为准则和共同意志。塑造“零容忍”廉政文化是我们要不懈努力的方向,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把廉政建设的重心全部放在“零容忍”廉政文化上,“零容忍”廉政制度在一定意义上,甚至有着比前者更重要的价值和更深远的意义。(作者廖晓明、罗文剑系南昌大学廉政研究中心)(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