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史海钩沉

隋炀帝:好大喜功的帝王

隋炀帝:好大喜功的帝王


      隋炀帝是一个好大喜功的帝王,从他的年号“大业”就可看出,他崇尚的是建立千秋万代的胜德大业。于是刚一登基,就派出将领韦云击败契丹。两年之后,又开始大规模地开发经营西域。打败了西突厥的处罗可汗,又击败了吐谷浑,将其领地建成四郡,派遣官员治理。
    西域已经平定,隋炀帝就用金钱来引诱西域的商人来朝贸易,命令西域商人所经过的地方郡县要殷勤招待,在他们走的时候,还要给予很多的赏赐。在大业六年(610年)正月十五,他又在洛阳端门盛陈百戏,迎接西域诸胡酋长,前后达一个月之久,音乐声传数十里,通宵达旦,灯火照耀天地,费用无算。正月十五闹元宵的习俗,也始于这一年。
    而且,隋炀帝还特地下令装点市容,要求店铺整齐划一,帷帐盛丽,珍宝充积,人穿华服;卖菜的地方要铺上昂贵的龙须草编的席子,街道两边的树上也要披绸挂缎装扮得五彩缤纷。诸朝商贾经过,酒店老板要邀入进餐,吃饭喝酒不要钱,还要谎称:“我朝富裕,客人吃饭是向来不收钱的。”于是“胡客皆惊叹”。
    但隋炀帝这般苦心造就“面子工程”,终究还是被人看出破绽来。有些胡人看到街上的树木都用高级绸缎包裹,就说:“中原也有好多衣不蔽体的穷人,为什么不把这些布给他们做衣服,却用来缠树?”可见隋炀帝此举,无非是想向四邻夸功显富,炫耀政绩而已。但“虽有荒外之功,无救域内之败”,如此滥赐横赏,最终还是要转嫁到百姓头上。
    不过,这种面子工程比起发动大规模战争讨伐高句丽来,在危害百姓方面还算是要小得多了。而隋朝最后也就栽在这三次对高句丽的征伐上,最终亡国。高句丽是隋朝东边最强盛的邻国,隋文帝的时候曾侵犯过隋朝疆界。隋炀帝即位,命令高句丽王前来朝见,高句丽王没有答应,于是大业八年(612年)隋炀帝便以此为由,出兵高句丽。
    他先命人督工在东莱海口造战舰三百艘,又大肆征发民夫,路上几十万人填溢道路,昼夜运输战具粮食。而那些造船的工匠,昼夜站立于水中,腰以下的身体都生满蛆虫。一时间死者无数,天下骚动。于是邹平王薄、清河窦建德等人起义,号召民众“忽闻官军至,提刀向前荡,譬如辽东死,砍头何所伤”。百姓苦于徭役,纷纷响应,朝廷派人镇压,却“群盗蜂起,不可胜数”,一直没有镇压下去。
    但隋炀帝对于这么几个“盗贼”并不放在心上,他亲自指挥大军,号称二百万,出征高句丽。史称“近古出师之盛,未之有也”。但因为长途征战,士兵士气很低。在作战的路上有的将很重的粮食都扔掉了,等到后来缺少粮食时无法再坚持作战,只好退兵。半路上又遇到了高句丽军队的伏击,结果大败而归,最后仅有二三千人返回。第一次征伐失败。
    一次失败,隋炀帝并不死心,又在大业九年(613年)再次御驾亲征高句丽,这次刚到达前线,后方就出现了杨素儿子杨玄感的反叛,洛阳被重兵围攻。杨广听到消息,赶忙退兵救援洛阳。军资、器械、攻具及营垒都丢弃在了前线上。第二次出征又虎头蛇尾地收场了。
    隋炀帝当然不甘心,于是在平定了杨玄感的叛乱之后,又于大业十年(614年)二月,下诏征发天下兵马百道俱进,第三次伐高句丽。但此时民变不断,人心离散,一路上士卒相继逃亡,军队越走越少。而所调征的军队也有很多失期不至,有些半路逃亡,有些路中为义军所阻,就地和当地人一起造反了。不过这次在平壤附近,隋朝的水军打败了高句丽军队,高丽因几次大战,国内困弊不堪,遣使请降,隋炀帝就趁此台阶罢兵。三征高句丽,最终还是无果而终,而此时隋朝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
 来源: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