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贪官”们
中国历史上的“贪官”们
“大奸若忠,大贪若廉”,奸臣总装得像忠臣,贪得越多的人越伪装得像清廉的官员。“厚黑”就是真理,“潜规则”则千古不易。要想在官场混,必得攀附于权贵。这就需要行贿纳贡,互相包庇。而正规的收入又那么少,不贪污受贿,哪有银子去四下打点买平安呢?偏偏清官自命清高,喜欢以圣人之心格世人之非。他一人当清官不算,还指望别人跟他一起做清官。这在贪官那里,跟断了他生计其实没差。那还不是找死?所以历史上的清官能善终的其实少之又少。
老舍说过:“钱比人更厉害一些,人是兽,钱是兽的胆子。”我想权在一些为官者身上也是,权所释放的巨大能量足以熔金砺铁。在那些贪官眼里没有办不成的事,没有攻不下的关。他们用权势所撑起的关系网,甚至可使举报也成虚设,使小虫污浊之流也敢为虎作伥。
历史为各色各样的人物提供了表演的场所。人们根据不同的角色,给活动在历史舞台上的人物冠以不同的名称:明君、暴君、昏君、直臣、奸臣、清官、贪官……。正是有了这众多的形象各异的人物活跃在历史舞台上,才演出了一幕幕生动的历史活剧。
清官和贪官是人们议论最多的话题,也是历史上文学作品中表现最频繁的内容。我们从二十五史中选择了一些清官和贪官的传记编成此书。介绍给读者,希望通过反映这样一批有代表性的典型人物,使读者从一个侧面去透视历史。从而得到启迪和借鉴。
清官和贪官是相对而言的。史书中所谓的清官,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指地位显贵、政事不繁的官职;另一种是指那些公正廉洁、克己奉公的官吏。这里讲的则属于后者。贪官则指那些贪得无厌、损公肥私、鱼肉百姓的官吏。 历史上的清官虽然有着各自不同的政绩,但从他们身上却表现出共同特点。这就是:对工作,能够勤于职守。对自已,能够廉洁奉公。同时敢于为民请命,替民伸冤,为民做主。因此,他们当中的很多人被当对的百姓称为“青天”,包拯、海瑞当属其中之佼佼者。清官中的相当一些人是皇帝、百官、百姓皆称赞者。有些则是上官压制,皇帝不信任,甚至遭到革职、下救,然而百姓却极力称颂之。可以说,百姓的认可是历史上鉴别清官的一个重要标志。因为清官的共同之处在于他们能够在某一方面或某地区实实在在地为百姓做几件实事、好事,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因此,人民赞颂清官,推崇清官,爱戴清官,欢迎清官。
贪官则与清官相反,他们贪得无厌,鱼肉百姓,无恶不做。在他们掌权的部门或地区,总是搞得乌烟瘴气、吏治腐败、民不聊生。历代有作为的帝王及有识之士总是要抑制贪官,惩治贪官。而广大人民群众则更是反对贪官,嫉恨贪官,唾弃贪官,多次农民起义都是从杀贪官开始便是最有力的证明。因为贪官的所做所为更集中体现了封建统治阶级对农民的压迫和剥削。贪官和百姓之间的矛盾,是两个对立阶级矛盾激化的表现。贪官大多不得善终,有的被农民所杀,有的被封建政F所惩治。当然,也有个别得意于一时,死后遭到唾弃而留下恶名者。
清官和贪官,并非人们随意加给他们的美名和恶名,而是根据他们的行为给他们做的结论。对绝大多数的清官和贪官来说,结论是公允的。历代史官在修史时对清官的赞颂和对贪官的鞭挞,尽管有各自的观点和衡量标准,划分得不尽一致,但从今天的眼光来看,基本上还是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共同看法。清官和贪官的出现作为一种政治现象是客观存在,修史者不可能完全摆脱社会形成的共识而违背众意。毫无疑问,不管是清官还是贪官,他们都是统治阶级中的一员。但是,由于他们的所作所为给社会带来的直接后果截然不同,对百姓的影响也有着天壤之别,因此,社会对他们的评价也就截然不同。从某种意义上说,清官和贪官的认定,更多地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意见和看法。
在过去一段时间内,由于左的思想的影响,对清官和贪官有着错误的看法,特别是对清官,似乎是越“清”越坏。因此,清官不许提,清官戏不能演。因为按照左的逻辑,清官既然是剥削阶级的代表人物,就应统统列入打倒之列。有这样两种观点:一是认为“清官比贪官更坏”。这是对历史的歪曲,是毫无历史知识的表现。这种观点早已被人们所批驳,这里就不多说了。
另一种观点认为清官完全出自伪装,是以假象欺骗百姓,掩盖其剥削实质,以便更有利于剥削人民,为统治阶级服务。不错,无论是哪个时代的清官,都是统治阶级中的一员,他们都要为巩固自己的统治服务。但是,历史是复杂的,不能简单地用一加一的公式去套用。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具体的历史人物进行客观的、实事求是的具体分析是唯物史观最基本的要求。衡量一个历史人物的功过,主要是看他对社会的进步起了促进作用还是阻碍作用。而衡量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准则是生产力的发展。试问,在人民相对安定的条件下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还是贪官横行、民不聊生的情况下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呢?结论是不言而喻的。作为清官,即使是为统治阶级服务,但他们推行的政策和措施同时也有利于社会的进步、人民的安居、生产力的发展,这个客观作用也是不容否定的。
再者,认为清官的所作所为完全出自伪装,是企图骗取人民的信任,这是缺乏历史根据的,是站不住脚的。从思想意识上去考察,在清官们的治民思想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传统精神心态是一种“为天地立志,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语录》)的入世开拓精神,是“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章句下》)的大丈夫气概。这在众多清官的身上有着不同程度的反映。中国古代出现的“民本”思想是造就清官的思想基础。一些统治者和思想家对“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领会颇深,因此,他们把“为民请命”,向帝王谏净作为“君子”的自觉行为,而与小人佞臣相区别。这就是清官之所以出现的重要原因。此外,中国古代众多的有识之士以及有从政经验的官吏,总结、概括了许多名言、警句,提倡清廉,反对贪婪,其中包含了深刻、丰富的思想内容。诸葛亮论《将弊》一丈,提出了“为将之道有八弊”,而首先提到的一弊就是“贪而无厌”,可以说是对为官者的警告。帧观政要》中记载了唐太宗告诫群臣要俭约,不可贪鄙的许多警句,一直为后世所重视。明朝著名清官于谦的诗句“粉身碎骨全不惜,要留清白在人间”:“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则代表了清官的精神风貌和思想境界。王通所说“ 廉者常乐无忧,贪者常虞不足”(《中说?王道》);包拯所谓“廉者,民之表也演者,民之贼也”(《乞不用赃吏》)等都起到了警世的作用。这些用伪装来解释显然是说不通的。
我们还可以从一种社会现象去观察清官产生的社会条件。这就是不论是统治集团的有识之士,还是黎民百姓都推崇清官,贬斥贪官。作为对立阶级对清官。贪官的褒贬是一致的,这既不是纯粹出自统治者的欺骗性的虚构,也不完全是人民群众的虚幻理想的产物。它反映了一种社会舆论;一种社会公认的道德观念,即做官就要做清官,贪官是社会各阶层所不耻的。这种思想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是根深蒂固的。即使有些官吏明明在暗中巧取豪夺,也要公开标榜为清官、这就是社会舆论的力量。清官之所以受到封建帝王乃到统治阶级中众多成员的赞许,那是因为统治阶级需要这些人来巩固他们的统治。他们提倡“爱民如子”、“勤政爱民”,当然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恩赐”。但对百姓来说,毕竟比巧取豪夺好得多,这是不容否认的历史事实。这里有传统思想的影响,有社会道德的约束,有社会舆论的监督。应该说,清官的出现,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产物,是中国传统精神心态所带来的积极的社会效果。
中国的封建社会绵延两千余年,大大小小的贪官权臣不计其数,其骄奢淫逸,使人咋舌,令人发指。老小儿试图从这发臭的脏水中掬其一瓢,以起管中窥豹之效。
欲豁难填,家产敌国。椐《后汉书.梁冀传》载:汉顺帝时的大将军梁冀,专擅朝政,废立皇帝,权势炙手可热,当时人称跋扈将军。一门出了三位皇后,六位贵人,七位侯爵,两位大将军,三位驸马,其余卿尹将校五十七人,其一门荣耀,古今无比,聚敛财富三十余万万。另据《清朝野史大观》卷六《清人逸事.和珅之家财》载:和珅从乾隆朝到嘉庆朝前后任宰相二十年,聚敛家财价值八亿多两银子。当时清政F一年的收入才七千万两银子,而他一人的财富比全国十几年的收入还要高。甲午战争、庚子赔款两次赔偿金的总额,和珅一人的家产足可以担当。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十分富有,私产也不过二千万两银子,但他私产的四十倍仍然不足以相当一名大清国宰相。
五花八门,贪婪变态。椐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八《权臣籍没怪事》载:唐代宗时官至中书侍郎的元载,被抄家时,家中光胡椒面就存有八百担。北宋的徽宗时代,政治黑暗,贪官辈出,宰相蔡京家中光蜂蜜就存有五、六百斤;御史中丞王黼家中光经过腌制的黄雀干就堆积了三间屋子;宦官童贯家中光调理中气的药丸就有上千斤。南宋宰相贾似道家中库房内,仅白糖就有数百瓮。明世宗嘉靖年间抄没严嵩的家财,那些用碧玉白玉制成的围棋就有几百副,用金银制成的象棋也有几百副。
凶残暴虐,作威作福。大将军梁冀专擅朝政时,在河南城建兔苑,方圆数十里,征发属县的士兵刑徒,建造修缮楼台亭观,几年才得以完成。养活兔子并在兔子身上做记号,如有人冒犯这些兔子,一律处死。有一名西域经商的胡人,误杀了一只兔子,受到牵连处死的有十几人。梁冀的二弟派人到上党地区打猎,梁冀听说后就逮捕他二弟家宾客,一时杀了三十多人,无一生还。权相严嵩更是作孽人,他吐痰时不用痰盂,而要美女用嘴去接,一口咽下去,名为“香痰盂”。
巧立名目,挥霍无度。西晋大将军王恺与老官僚石崇争富,王以丝布作布幛四十里,石以锦缎作布幛五十里;石以香椒泥墙,王以赤石脂泥壁;一个以蜡烛代薪,一个用人乳喂猪。(引自公刘《暴利和畸形消费》)椐后周.王红裕《开元天宝遗事.凤炭》载:玄宗朝丞相杨国忠,把木炭屑用蜂蜜拌合,然后捏塑成双凤的形状,用于冬天烧火取暖。唐.李亢《独异志》载:唐武宗时的宰相李德裕生活奢侈到了极点,每次喝一杯羹汤,大约花费三万钱。近代徐珂《清稗类钞.豪侈类.王亶望骄奢淫逸》载:清乾隆浙江巡抚王亶望喜欢吃驴肉丝,厨房中有专门饲养驴子的人,九头驴子个个肥硕而健壮。他吃饭时,如果传下话要吃炒驴丝,厨师就往驴身上肥美的地方割一块肉,烹好献上。驴子身上鲜血淋漓,就用烧红的烙铁烙之,流血立即而止。忘记在哪本书上看到了,有一个高官爱吃炒鸡舌,炒一盘儿鸡舌需要几百只鸡殉葬,真是可恶至极!
中国历史八大贪官
1、刘瑾,陕西兴平人,明朝宦官,本姓谈。其收受贿赂所得据说合33万公斤黄金、805万公斤白银。另有说法是,死后被抄出黄金3360公斤、白银72亿公斤,还有说是黄金250万两,白银5000万两。即使是最少的说法,折现值也有255亿元。(注:明末国库收入每年只有200万公斤白银。明朝正四品官员俸禄为每年288石米,相当于现在约6万元的购买力。明朝当时金银价比为1:7,一两白银=2石米,1石米=94.4公斤。)
2、和珅,清代乾隆时大贪官,官至文渊阁大学士,与纪晓岚同为乾隆左右手。和坤自打深入官场,格守官场之所谓潜规则,一发贪而不可收拾,贪得无恹,卖官、受贿、结党营私。嘉庆抄家时所获财产相当于乾隆盛世18年的全国赋税收入,另有说法是查处贪污白银2.2亿两。时谚说“和珅跌倒,嘉庆吃饱”。
3、苏逢吉,陕西长安人,后汉宰相。他索贿的方法也很多,索贿的对象甚至包括一些地位很高的人。他毫无顾忌卖官得钱,随意升降他人官职,文盲花钱也能当官。为了钱财,还诬陷加害大臣,然后独吞其财产。原来的后晋宰相李菘被契丹俘虏,苏逢吉狠毒地将李菘许多亲属也杀掉了,将其所有属地和其他产业霸占己有。他的妻子武氏因病死后,便让人传话给文武大臣和各地的大小官员们,让他们贡献绫罗绸缎,说是做丧服用,真是一点廉耻心都没有。
4、萧宏,南朝梁武帝的弟弟。依仗自己是皇帝的弟弟,虽然没什么才干,却喜欢敛财,对他的行贿,他都慨然而收。为了敛财,还进行抵押贷款,放高利贷,让借主立下文书。等期限一到,不还钱,就立即去侵占借主的房产,弄得百姓无家可归。武帝曾怀疑弟弟装东西的几十间房子里藏有兵器,是想谋反夺他的帝位,于是派人前去搜查,结果却看到满屋子都是钱,粗算一下也有三亿多万钱。武帝见没有武器,非常高兴,直夸赞弟弟善于生财,生活幸福,嘿嘿。
5、鱼弘,南朝时梁国人,曾经历任南谯、盱眙、竟陵太守。崇尚及时行乐,讲求活一天就玩乐一天,有上百名的侍妾相陪,金玉翡翠和华服宝马应有尽有。但他的享乐却是建立在搜刮民财基础上的,还恬不知耻地炫耀自己作恶的经验:刮民力求四尽(将水里的鱼鳖吃尽,将山里的獐鹿等野味猎光吃尽,将地里的米谷勒索尽,将村里的百姓敲诈得死尽逃光)。就是这样一个大贪官不仅没有被法办,还能连连升官,到处四尽,安安稳稳地在任期上享乐至死。
6、邓通,蜀郡南安人,原是未央宫旁游乐船上一名船工,后成西汉文帝宠臣,官至上大夫。凭借与汉文帝的特殊关系,垄断当时铸钱业,广开铜矿,富甲天下。景帝即位后,旋失宠,被没收全部家产,寄食他家而死。
7、梁冀,今甘肃平凉人,他的两个妹妹先后为东汉顺帝、桓帝的皇后,以外戚身分出任大将军,广敛财富,鸩杀皇帝,时称“跋扈将军”。延熹二年(159年),汉桓帝与宦官单超等合谋迫梁冀自殺。朝廷将梁冀家财没收,共得钱30亿,可见其聚敛搜刮钱财之巨。
8 、石崇,今河北人,官至西晋卫尉卿。其财富来源系任荆州刺史时拦劫沿途客商而得。最经典的故事是与晋武帝的舅舅王恺斗富大获全胜,可谓是“富可敌国”。终为一“美而艳、善吹笛”的歌妓破财,最后连命也搭上。今河南洛阳八大景之一的“金谷春睛”就是当年石崇的别墅,大家有空去看看哦。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贪官喜欢贪什么
很难理解,那些存一屋子有价值吗?从古至今,这些人都喜欢些什么
很难理解,那些存一屋子有价值吗?从古至今,这些人都喜欢些什么
有人问我,你最想生活在那个朝代?我总会犹豫一下,想生活的时候多啦,其中包括唐朝。
中国的唐朝是个非常了不起的时代,世称盛唐。那时代,是在唐朝的天空下,张开臂膀,拥抱整个世界的盛世朝代。
中国的唐朝是个非常了不起的时代,世称盛唐。那时代,是在唐朝的天空下,张开臂膀,拥抱整个世界的盛世朝代。
于是唐朝的最有名的贪污家也贪的轰轰烈烈,与众不同,这个说的就是有名的唐名宰相元载。
元载,出身贫寒,作到中国盛世时的宰相时,权力已是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但他的欲望无休无止。直到他被绞杀灭门之后,从他家中抄的有金银珠宝,钻石玛瑙,古董玩意,还有长安城内广建的住宅。可是最让人叹为奇观的,最难以置信的就是,抄家的物品中居然有八百石胡椒。
元载,出身贫寒,作到中国盛世时的宰相时,权力已是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但他的欲望无休无止。直到他被绞杀灭门之后,从他家中抄的有金银珠宝,钻石玛瑙,古董玩意,还有长安城内广建的住宅。可是最让人叹为奇观的,最难以置信的就是,抄家的物品中居然有八百石胡椒。
据有人计算过,唐时一石重为现在的79320克,那么八百石就是现在64吨。
胡椒是唐朝人喜爱的调味品,只有国外天竺有产,也就是现在俗称的泊来品,属于高级消费品。既是如此,大家吃时也不过一克半克的,这个能装满二卡车的胡椒不知道够现在的北京市消费多少时间?
这个,让史上的许多学者大为不惑。有许多人研究元载存这么多胡椒作什么?
卖?怕是不缺这些钱;囤,又占地方,还得操心不要性发霉变质,这些胡椒怕也不是一日之功能积蓄起来的。
奇异的贪污嗜好。
宋朝时的贪官蔡京,是个断送了北宋江山的权相。他喜欢吃一种腌的食品,于是抄家后发现他家中有三间房子里放的满满的都是此物。
这个,让史上的许多学者大为不惑。有许多人研究元载存这么多胡椒作什么?
卖?怕是不缺这些钱;囤,又占地方,还得操心不要性发霉变质,这些胡椒怕也不是一日之功能积蓄起来的。
奇异的贪污嗜好。
宋朝时的贪官蔡京,是个断送了北宋江山的权相。他喜欢吃一种腌的食品,于是抄家后发现他家中有三间房子里放的满满的都是此物。
这个,怕是比胡椒更难存放,但是依然有满满的三大间房子里放满了这种食品。难道蔡京都不知道分给下人们或者送出去?吃不了不都坏了?
这个与元载一样的行为让史学家们也不解。
也是一种奇怪的贪污嗜好,让他自己掏钱买,他可能不会买这么多守着。
明朝的大贪官严蒿,其子严世蕃,父子同类,狼狈为奸。他们喜欢的是女色与金银。家中所用的器物,可以用金银铸造均不用其它材料。最变态的就是用黄金浇注裸女,用白银浇灌女性的生殖器状的恭桶。
这父子俩有些变态,虽然有着世人对黄金白银的热爱,但说狂热一点不为过。比上面二位贪污者来说各具特色。
想想也是一种更奇特的嗜好。
这个与元载一样的行为让史学家们也不解。
也是一种奇怪的贪污嗜好,让他自己掏钱买,他可能不会买这么多守着。
明朝的大贪官严蒿,其子严世蕃,父子同类,狼狈为奸。他们喜欢的是女色与金银。家中所用的器物,可以用金银铸造均不用其它材料。最变态的就是用黄金浇注裸女,用白银浇灌女性的生殖器状的恭桶。
这父子俩有些变态,虽然有着世人对黄金白银的热爱,但说狂热一点不为过。比上面二位贪污者来说各具特色。
想想也是一种更奇特的嗜好。
大家最熟悉的贪官莫过于清朝时的和坤,苦人家出生,最后位居人极。在乾隆这个号称是最圣明的十全老人的庇护下,家中豪富天下。有句话记载此事:"和坤跌倒,熹庆吃饱"。
嘉庆抄出他家中的财产折合白银约八亿两,相当于是当时朝廷十一年财政收入。
他也有个不为人知的癖好,就是特别爱收藏帝王的冠冕顶戴,袍笏鞋琏,帝王家的金黄色的衣物对他来说胜过其它。但是终不敢明目张胆的穿,只好在深夜的密室里,穿戴整齐,自赏自怜。
其实在乾隆时,和坤并无造反的意思,这个么~~~,只能说钱多的什么都不缺了,只缺那没有到手的。
世上已无他没有的东西了,那么帝王梦就成了唯一的追求。
中国最大的贪官中的贪官贪婪至此。
他也有个不为人知的癖好,就是特别爱收藏帝王的冠冕顶戴,袍笏鞋琏,帝王家的金黄色的衣物对他来说胜过其它。但是终不敢明目张胆的穿,只好在深夜的密室里,穿戴整齐,自赏自怜。
其实在乾隆时,和坤并无造反的意思,这个么~~~,只能说钱多的什么都不缺了,只缺那没有到手的。
世上已无他没有的东西了,那么帝王梦就成了唯一的追求。
中国最大的贪官中的贪官贪婪至此。
所以看来,无论现在的贪官,还是过去的贪官,出身如何,本性如何,他们的胃口之贪婪,手段之无耻,行为之下流,道德之沦丧。他们的精神世界都是一样的,贪污虽然有着程度的不同,却有本质的相同。
记得有人评论过现在抄过家的犯罪分子们,说他们家中的烟,酒总是多的数不清,不仅有国产的,还有泊来的,不是一箱,二箱,而是让人想不到的多。
于是说到:有人不舍得消费,有人不懂得消费,有人没机会消费。
当然主要是职权在位,没机会消费。谁都知道好烟好酒好。
奇怪的为什么总是在家存着数不清的烟酒,难道黄金白银古董宝石不好么?更容易收藏。
当然,也许他们并不知道那位唐朝时的元载,说起贪官来,就将他从胡椒瓶中拎出来嘲弄一番,也许元载在世,他真觉得自己应当存的就只应当是银行卡。
理解的中国官古代的场潜规则
中国古代高官的仪仗和身边人的毕恭毕敬,除了为了表现等级以外,更重要的是为了显示权威。如果身边人和你没大没小,你就会因此失去下属的尊重。威威皇权,由近及远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在中国古代的官场,看看“清宫戏”就明白了,哈哈;上级对下级是臣属关系,上级整治下级是天经地义,以下犯上十有八九没有好果子吃。即便是上级有错误被你掀翻,你今后也必被新上司视为不忠不孝,终身得不到重用。同级之间是兄弟关系,即便有矛盾,一般也不伤害根本,若你真的把同僚掀翻在地,必被视为不仁不义,而遭人防备。
你依附的官员总有调动、退休、倒台、下台的时候,即使他上升了,换了另外一个人,他对这个人的话语权能否继续保持?恐怕逐步消失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因为这个新上来的人,也象一个新的树枝,有他自身成长起来的树干和发展出来的枝桠。更何况,你靠什么建立和维持与某一个权贵者的密切关系?这种密切关系究竟是单方面的依赖,还是双方相辅相成的?如果是前者,你在心理上就永远处于一种对人摇尾乞怜的状态;如果是后者,情况反而更糟糕,因为你们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可是你又无法全方位地介入他的行政生涯,你只是他的一个侧面、一个层面、一个点,是他错综复杂的关系网中的一个小小的结,而一旦他那一方在别的侧面,别的层面、别的网结上出了问题,你就不能不受到牵扯,你的事业就完全有可能跟着玩儿完了。
官场上的事情就是弄不明白,关系到老百姓的事情,该快的快不了;涉及到官与官的利益的事情,不该快的又快得不得了。如今社会上的任何事情都是两面的,公开的是一面,暗地里又是一面,而往往起作用的是后者,前者只是做给老百姓看的。
为官的原则就是首先学会保护自己。学会保护自己,说白了就是拿原则做交易。官场上混的人,不滑头就难以保护自己。 官场就象个魔方,天天都在转,天天都在变。当官最怕就是在官场上停滞不前。当官要有不择手段的策略和不要脸的精神。要脸就没得官做,要做官就得不要脸。
官场上除了熟人和金钱之外,美女也是一条捷径。在官场上混不能付出真情。这是一条真理,道出了官场真谛。现在这种社会做人不能太认真,不论是官场还是商场,真情的付出是没有几个能得到好的回报的。有些话只能点到为止,不能说得太明,这是官场上一条不成文的经验。 导往往最愿意用三种人:一是特别能干的;二是既能干又忠于自己的;三是没什么本事,但肯为自己卖命的。只用第三种人,自己出不了政绩;只用第一种人,又不能保证自己权力基座固若金汤;但第二种人却又特别少。让主子喜欢的方法很多,一种是拍马屁,专门捡好听话说,专门给主子办私事。这样的人主子喜欢,但是分量轻,关键时刻拎不起来。没本事的人才去拍马屁。主子需要自己的人,可靠的人,会办事的人,能够提供发泄渠道的人。一个人有没有本事,要让主子去说。因为,说到底本事是主子给的,主子让你有你才能有,主子不让你有,你本事越大越倒霉。在官场上,小本领可以拿到主子面前去炫耀,大本领则应该藏起来,而且是藏得越深越好。
奴才对主子要做到“三从四得”:主子出门要跟从,主子进屋要随从,主子指挥要服从;主子的酒要喝得,主子的气要受得,主子的话要记得,主子的秘密要守得。 古时候皇帝为什么重用太监?因为太监就象现在的秘书和司机。主子的秘书就是主子的形象。秘书的基本功是善于察言观色,把握准主子的所思所虑,任何意见的提出,要与主子的想法八九不离十,这样才能让主子满意。做主子的秘书,有时候就象嫁人,嫁对人嫁错人,这一对一错,进出可就大了。但秘书的决定,常常身不由己。虽然同样是办公室秘书,但给谁做秘书,这可不是相差一点点,给一把手做秘书,或者做一个普通的秘书,有时候可真是有天壤之别。无论是政治斗争还是经济竞争,最忌讳的事情便是“授人以柄”,最后导致“受制于人”。不少素质和前程都相当看好的人,最后“不慎”都倒在了这一点上。如果连私秘的个人生活都由秘书来安排,由秘书来控制,将来就很容易出事,甚至可以说一定要出事。即使不出事,这样的把柄让人掌握了,自己这一辈子肯定也过不塌实。新上任的主子找下级谈话就意味着权力的调整和分配,也决定着主子对下级的看法的好坏,说直了也是个利益的平衡与否。要懂得维护主子尊严。维护主子尊严最直接最见效的办法就是装聋卖傻,以自己的弱智显示主子的高明。聪明的主子就喜欢用那种有毛病的干部,他屁股不干净,小辫子捉在你手上,什么时候不听话都能提留他。谁喜欢干干净净的人,又不是找女人。何况他有毛病你还用他,他又何不感恩戴德,感激涕零,更加卖命呢?主子是权威,主子的话不是普通意义上的话,是金科玉律,是指示,是真理。现在我们国家已经进入法制社会,提倡依法治国,依什么法?当然是依主子的说法。主子的事情就是下属的事情。这是司空见惯的事情。跟主子搞不好关系的人当不了主子;跟群众搞不好关系的人当不了好主子。
官场现状和官场规则就是上面说了算,灵活、多变、因人而异。奴才供养主子,主子给你权力或者保你平安;如果哪天把主子伺候得不舒服了,你的小权力就会被主子一句话给弄丢了。任何一个朝代,都是没有是非而只有利益。任何一个主子都是人,是人就有人的想法。学问越大想法越多,想法越多你越要去琢磨。琢磨透了也不一定要说,去做就是了。
古代贪官的八大特点
1、是善于包装。包装法主要有四种:“自我标榜”法,“沽名钓誉”法,“韬光养晦”法,“红帽”遮掩法。
2、贪官都好色:在古代的时候,凡是贪官大都是贪财贪色的。虽然他们有的也知道“利剑不可近,美人不可亲;利剑近伤手,美人近伤身”的道理,但是色的诱惑有时比钱的诱惑更大,意志本就薄弱的贪官们在美色面前明知是陷阱也甘愿闭著眼睛往里跳了。
3、贪官有“两怕”:怕老婆,怕“时迁”类英雄人物,怕情人。
4、贪官大多短命:怕石头或者是被皇帝陵迟处死;二是罪行暴露后由于受不了从官大人到阶下囚的巨大刺激,忧郁成疾,一命呜呼。
5、贪官大多迷信:一边大量收取他人孝敬的银两,一边乞求神灵保佑,达到了逢庙必烧95,见佛必磕头的程度。
6、贪官大多出身苦:“十年寒窗,金榜提名”。官之初,性本廉。审视贪官们成长的历程,不难发现一条共同的轨迹:大多数贪官出身贫苦家庭,放牛、砍柴、挑粪这类苦活都干过;红薯、窝窝头、菜叶子都吃过;当官之初体察民情、感受民苦,不求享受但求工作这类先进事迹都表现过。然而“时位之移人”,官当久了,穿了见识广了,诱惑多了,慢慢就发现自己原来太傻了,于是便乱拿、乱收、乱玩,直至最后乱来。
7、贪官大多小气,有的简直一毛不拨:经常说:“我是爷,是朝廷的人,吃的用的应该就是朝廷的。皇上赏赐的,皇恩浩荡,吾皇圣明。”
8、八是贪官大都有嗜好:贪官们也如此,只不过贪官们的嗜好能为他们带来好处,是摇钱树。
记得有人评论过现在抄过家的犯罪分子们,说他们家中的烟,酒总是多的数不清,不仅有国产的,还有泊来的,不是一箱,二箱,而是让人想不到的多。
于是说到:有人不舍得消费,有人不懂得消费,有人没机会消费。
当然主要是职权在位,没机会消费。谁都知道好烟好酒好。
奇怪的为什么总是在家存着数不清的烟酒,难道黄金白银古董宝石不好么?更容易收藏。
当然,也许他们并不知道那位唐朝时的元载,说起贪官来,就将他从胡椒瓶中拎出来嘲弄一番,也许元载在世,他真觉得自己应当存的就只应当是银行卡。
理解的中国官古代的场潜规则
中国古代高官的仪仗和身边人的毕恭毕敬,除了为了表现等级以外,更重要的是为了显示权威。如果身边人和你没大没小,你就会因此失去下属的尊重。威威皇权,由近及远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在中国古代的官场,看看“清宫戏”就明白了,哈哈;上级对下级是臣属关系,上级整治下级是天经地义,以下犯上十有八九没有好果子吃。即便是上级有错误被你掀翻,你今后也必被新上司视为不忠不孝,终身得不到重用。同级之间是兄弟关系,即便有矛盾,一般也不伤害根本,若你真的把同僚掀翻在地,必被视为不仁不义,而遭人防备。
你依附的官员总有调动、退休、倒台、下台的时候,即使他上升了,换了另外一个人,他对这个人的话语权能否继续保持?恐怕逐步消失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因为这个新上来的人,也象一个新的树枝,有他自身成长起来的树干和发展出来的枝桠。更何况,你靠什么建立和维持与某一个权贵者的密切关系?这种密切关系究竟是单方面的依赖,还是双方相辅相成的?如果是前者,你在心理上就永远处于一种对人摇尾乞怜的状态;如果是后者,情况反而更糟糕,因为你们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可是你又无法全方位地介入他的行政生涯,你只是他的一个侧面、一个层面、一个点,是他错综复杂的关系网中的一个小小的结,而一旦他那一方在别的侧面,别的层面、别的网结上出了问题,你就不能不受到牵扯,你的事业就完全有可能跟着玩儿完了。
官场上的事情就是弄不明白,关系到老百姓的事情,该快的快不了;涉及到官与官的利益的事情,不该快的又快得不得了。如今社会上的任何事情都是两面的,公开的是一面,暗地里又是一面,而往往起作用的是后者,前者只是做给老百姓看的。
为官的原则就是首先学会保护自己。学会保护自己,说白了就是拿原则做交易。官场上混的人,不滑头就难以保护自己。 官场就象个魔方,天天都在转,天天都在变。当官最怕就是在官场上停滞不前。当官要有不择手段的策略和不要脸的精神。要脸就没得官做,要做官就得不要脸。
官场上除了熟人和金钱之外,美女也是一条捷径。在官场上混不能付出真情。这是一条真理,道出了官场真谛。现在这种社会做人不能太认真,不论是官场还是商场,真情的付出是没有几个能得到好的回报的。有些话只能点到为止,不能说得太明,这是官场上一条不成文的经验。 导往往最愿意用三种人:一是特别能干的;二是既能干又忠于自己的;三是没什么本事,但肯为自己卖命的。只用第三种人,自己出不了政绩;只用第一种人,又不能保证自己权力基座固若金汤;但第二种人却又特别少。让主子喜欢的方法很多,一种是拍马屁,专门捡好听话说,专门给主子办私事。这样的人主子喜欢,但是分量轻,关键时刻拎不起来。没本事的人才去拍马屁。主子需要自己的人,可靠的人,会办事的人,能够提供发泄渠道的人。一个人有没有本事,要让主子去说。因为,说到底本事是主子给的,主子让你有你才能有,主子不让你有,你本事越大越倒霉。在官场上,小本领可以拿到主子面前去炫耀,大本领则应该藏起来,而且是藏得越深越好。
奴才对主子要做到“三从四得”:主子出门要跟从,主子进屋要随从,主子指挥要服从;主子的酒要喝得,主子的气要受得,主子的话要记得,主子的秘密要守得。 古时候皇帝为什么重用太监?因为太监就象现在的秘书和司机。主子的秘书就是主子的形象。秘书的基本功是善于察言观色,把握准主子的所思所虑,任何意见的提出,要与主子的想法八九不离十,这样才能让主子满意。做主子的秘书,有时候就象嫁人,嫁对人嫁错人,这一对一错,进出可就大了。但秘书的决定,常常身不由己。虽然同样是办公室秘书,但给谁做秘书,这可不是相差一点点,给一把手做秘书,或者做一个普通的秘书,有时候可真是有天壤之别。无论是政治斗争还是经济竞争,最忌讳的事情便是“授人以柄”,最后导致“受制于人”。不少素质和前程都相当看好的人,最后“不慎”都倒在了这一点上。如果连私秘的个人生活都由秘书来安排,由秘书来控制,将来就很容易出事,甚至可以说一定要出事。即使不出事,这样的把柄让人掌握了,自己这一辈子肯定也过不塌实。新上任的主子找下级谈话就意味着权力的调整和分配,也决定着主子对下级的看法的好坏,说直了也是个利益的平衡与否。要懂得维护主子尊严。维护主子尊严最直接最见效的办法就是装聋卖傻,以自己的弱智显示主子的高明。聪明的主子就喜欢用那种有毛病的干部,他屁股不干净,小辫子捉在你手上,什么时候不听话都能提留他。谁喜欢干干净净的人,又不是找女人。何况他有毛病你还用他,他又何不感恩戴德,感激涕零,更加卖命呢?主子是权威,主子的话不是普通意义上的话,是金科玉律,是指示,是真理。现在我们国家已经进入法制社会,提倡依法治国,依什么法?当然是依主子的说法。主子的事情就是下属的事情。这是司空见惯的事情。跟主子搞不好关系的人当不了主子;跟群众搞不好关系的人当不了好主子。
官场现状和官场规则就是上面说了算,灵活、多变、因人而异。奴才供养主子,主子给你权力或者保你平安;如果哪天把主子伺候得不舒服了,你的小权力就会被主子一句话给弄丢了。任何一个朝代,都是没有是非而只有利益。任何一个主子都是人,是人就有人的想法。学问越大想法越多,想法越多你越要去琢磨。琢磨透了也不一定要说,去做就是了。
古代贪官的八大特点
1、是善于包装。包装法主要有四种:“自我标榜”法,“沽名钓誉”法,“韬光养晦”法,“红帽”遮掩法。
2、贪官都好色:在古代的时候,凡是贪官大都是贪财贪色的。虽然他们有的也知道“利剑不可近,美人不可亲;利剑近伤手,美人近伤身”的道理,但是色的诱惑有时比钱的诱惑更大,意志本就薄弱的贪官们在美色面前明知是陷阱也甘愿闭著眼睛往里跳了。
3、贪官有“两怕”:怕老婆,怕“时迁”类英雄人物,怕情人。
4、贪官大多短命:怕石头或者是被皇帝陵迟处死;二是罪行暴露后由于受不了从官大人到阶下囚的巨大刺激,忧郁成疾,一命呜呼。
5、贪官大多迷信:一边大量收取他人孝敬的银两,一边乞求神灵保佑,达到了逢庙必烧95,见佛必磕头的程度。
6、贪官大多出身苦:“十年寒窗,金榜提名”。官之初,性本廉。审视贪官们成长的历程,不难发现一条共同的轨迹:大多数贪官出身贫苦家庭,放牛、砍柴、挑粪这类苦活都干过;红薯、窝窝头、菜叶子都吃过;当官之初体察民情、感受民苦,不求享受但求工作这类先进事迹都表现过。然而“时位之移人”,官当久了,穿了见识广了,诱惑多了,慢慢就发现自己原来太傻了,于是便乱拿、乱收、乱玩,直至最后乱来。
7、贪官大多小气,有的简直一毛不拨:经常说:“我是爷,是朝廷的人,吃的用的应该就是朝廷的。皇上赏赐的,皇恩浩荡,吾皇圣明。”
8、八是贪官大都有嗜好:贪官们也如此,只不过贪官们的嗜好能为他们带来好处,是摇钱树。
来源:铁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