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经典——盐城缅怀先贤的地名
红色经典——盐城缅怀先贤的地名
盐城是革命老区,是新四军重建军部的地方。盐城的红色文化也从地名中折射出来。盐城以革命烈士命名的地名(县、乡镇名)计有十多条。其中最著名的是叶挺县(盐城县曾用名)、正红镇(滨海县),郭猛镇(盐都区),步凤镇(盐都区),学富镇(盐都区),特庸镇(射阳县),方强镇(大丰市)等等。
叶挺县
叶挺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和新四军领导人,杰出的军事家。1896年出生于广东归善(今惠阳)一个农民家庭。早年追随孙中山参加革命,参加援闽粤军。1924年10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2月转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9月回国,参与组建以共产党员为骨干的第4军独立团,任团长。从此所部成为中国共产党直接掌握的一支武装部队。
1926年在北伐战争中,他被誉为“北伐名将”,所部被称为“叶挺独立团”,为4军赢得“铁军”称号。南昌起义时,他担任前敌总指挥。广州起义时,担任红军总司令。抗日战争爆发后,出任新四军军长。
1941年,国民党反动派再次发动反共高潮,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叶挺军长被扣押。之后几天,中共中央决定在盐城重建新四军军部,当时叶挺军长被国民党扣押,未能到盐城就职,由陈毅代理军长。
随后,新四军在盐城建立了中共中央华中局、中共中央军委新四军分会、华中党校、江淮银行、鲁艺华中分院等,使盐城成为华中抗日根据地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也就是从新四军军部成立那天开始,叶挺军长就与盐城建立了历史性的联系。抗日战争胜利后,经过重庆谈判,国民党反动派被迫释放扣押监禁了5年多的叶挺出狱。
当年4月8日,叶挺与王若飞、秦邦宪(博古)、邓发、黄齐生以及夫人李秀文、长女叶扬眉等一行13人,由重庆飞往延安参加整军工作会议,在途经山西兴县黑茶山时不幸遇难,享年50岁,这就是震惊中外的“4·8”事件。
叶挺县
叶挺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和新四军领导人,杰出的军事家。1896年出生于广东归善(今惠阳)一个农民家庭。早年追随孙中山参加革命,参加援闽粤军。1924年10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2月转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9月回国,参与组建以共产党员为骨干的第4军独立团,任团长。从此所部成为中国共产党直接掌握的一支武装部队。
1926年在北伐战争中,他被誉为“北伐名将”,所部被称为“叶挺独立团”,为4军赢得“铁军”称号。南昌起义时,他担任前敌总指挥。广州起义时,担任红军总司令。抗日战争爆发后,出任新四军军长。
1941年,国民党反动派再次发动反共高潮,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叶挺军长被扣押。之后几天,中共中央决定在盐城重建新四军军部,当时叶挺军长被国民党扣押,未能到盐城就职,由陈毅代理军长。
随后,新四军在盐城建立了中共中央华中局、中共中央军委新四军分会、华中党校、江淮银行、鲁艺华中分院等,使盐城成为华中抗日根据地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也就是从新四军军部成立那天开始,叶挺军长就与盐城建立了历史性的联系。抗日战争胜利后,经过重庆谈判,国民党反动派被迫释放扣押监禁了5年多的叶挺出狱。
当年4月8日,叶挺与王若飞、秦邦宪(博古)、邓发、黄齐生以及夫人李秀文、长女叶扬眉等一行13人,由重庆飞往延安参加整军工作会议,在途经山西兴县黑茶山时不幸遇难,享年50岁,这就是震惊中外的“4·8”事件。
叶挺将军不幸遇难的消息传到盐城,军民十分悲痛,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游行活动。当时,刚刚懂事的熊涵东也参加了纪念游行,他向记者回忆道:当时盐城县内自发组成了一万多人的游行队伍,在举行追悼会时,人们提出新四军军部在盐城重建之初,就盼望叶挺军长到职,但是由于军长被押未能如愿,现在却不幸罹难,建议以叶挺军长的名字来命名盐城县,这一提议受到了普遍支持,并上报苏皖边区政府批准。
苏皖边区政府经过慎重商议,于4月25日发出通告,同意将盐城县改为叶挺县。4月26日,盐城县正式启用“叶挺县”县名,原来沿用盐城县名的文号、称号、印章等全部改名。盐城城区改名为叶挺城区,不久撤区改市就成了叶挺市。同时,市区内的“登瀛桥”也更名为“若飞桥”,西大街也更名为“邓发大街”。至新中国成立前的1949年4月,中共华东局才决定恢复盐城县名,以英雄名字命名的“叶挺县”整整用了3年,贯穿了整个解放战争。
苏皖边区政府经过慎重商议,于4月25日发出通告,同意将盐城县改为叶挺县。4月26日,盐城县正式启用“叶挺县”县名,原来沿用盐城县名的文号、称号、印章等全部改名。盐城城区改名为叶挺城区,不久撤区改市就成了叶挺市。同时,市区内的“登瀛桥”也更名为“若飞桥”,西大街也更名为“邓发大街”。至新中国成立前的1949年4月,中共华东局才决定恢复盐城县名,以英雄名字命名的“叶挺县”整整用了3年,贯穿了整个解放战争。
正红镇
正红镇则是以烈士顾正红的名字命名的。
江苏阜宁人,1905年出生,1925年5月15日,日本资本家朝顾正红开枪。5月16日,他终因伤势过重,英勇牺牲,时年20岁。他的英勇牺牲,燃起上海工人的反帝怒火,成为“五卅”运动的导火线。5月30日,上海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反帝大示威,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商人罢市,震惊中外的“五卅”反帝爱国运动象火山一样燃遍整个上海,席卷全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党和政府在上海建立了顾正红烈士纪念馆,其家乡被命名为正红乡、正红村。
郭猛镇
郭猛镇则是以烈士郭猛的名字命名的。
郭猛原名郭光昭,1913年生于江西吉水一贫寒家庭,1927年参加革命,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43年1月17日,在盐城冈沟河战斗中牺牲,时年30岁。
1941年春,郭猛任新四军一师二旅四团团长兼政委,转战盐阜地区协助建立抗日根据地,先后参加了东台、盐城、上冈、兴化等地的反扫荡战斗。1941年12月,他率领一个营摧毁了日军在盐城地区的秦南仓据点,歼适一个加强营。因作战骁勇,令敌闻风丧胆,郭猛所部被誉为“白虎团”。
1943年1月17日,侵占盐城的日军纠集300多人,到冈沟堆内黄八庄、唐刘河一带扫荡。四团在郭猛同志的带领下,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战斗,郭猛同志在前线指挥作战时,不幸中弹负伤。郭猛牺牲后,在中湾庄隆重举行追悼大会。
追悼大会上,中共盐城县委决定将当时的护东乡改名为郭猛乡,以纪念郭猛同志。
特庸镇
特庸镇则是以烈士胡特庸的名字命名的。
胡特庸(1913--1948),湖北省大冶县人。他1935年即参加革命,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随新四军到盐城。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胡特庸到盐东县工作,先后担任县委社会部长、组织部长、副书记、书记兼县总队政委等职。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六月八日,胡特庸和战友从北洋岸(今特庸镇境内)乘渡船往南洋岸。船至河心时发现船上是化了装的敌人,随即跳水,不幸被敌人开枪击中,血染新洋港。胡特庸以身殉职时年仅34岁。
盐东县委决定将烈士牺牲地永丰区改名为特庸区(即今特庸镇)。
步风镇
步凤--烈士鲜血浇灌、英雄之花盛开的黄土地
程步凤,又名仲翔,盐东县二区齐贤乡人(现大丰县方强镇境内),一九二一年八月十八日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一九四一年,盐城地方民主政权建立不久,程步凤投身革命.
一九四六年冬,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向我解放区大举进攻。程步凤他带领区队坚持敌后斗争,出没于通榆公路一线,拆电线,断桥梁,打伏击。他的全家在他的影响下,先后都参加了革命。哥哥、侄子是“保田”大队骨干,爱人是民兵,全家四人,五支枪,人称“程家四虎”。
一九四八年五月二十七日,程步凤与县委书记胡特庸同志一起从洋北盘湾往南洋镇准备召开会议,在北洋岸乘渡船过新洋港时,不幸碰上了伪装成我十一纵队战士的敌人,程步凤同志反击不济,被敌逮捕。古历五月初五,临刑前,他严整服装,高呼“共产党是杀不完的”,“以血还血”,“共产党万岁”等口号,从容就义,时年仅二十七岁。
为了纪念程步凤烈士,盐东县委决定将烈士生前工作战斗过的地方改名为步凤区,后来改为步凤公社、步凤乡、步凤镇。
方强镇
方强镇则是以烈士方强的名字命名的。
方强原名袁文彬,亦名袁持中、袁志远,1901年生于上海市青浦县。
1925年,袁文彬投入“五卅”运动,领导同济大学学生罢课和游行示威。“五卅”运动以后,他离开同济大学,投奔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进了黄埔军官学校。
1926年,袁文彬参加北伐战争,在北伐军总政治部工作。1927年,袁文彬在共产党的掩护下,离开上海到武汉工作。同年袁文彬因精通法文,化名袁持中返回上海,以商务印书馆翻译作掩护,与上海进步文化人士广泛交往,并翻译了〈〈战争〉〉、〈〈苏联妇女和儿童〉〉等著作,介绍苏联人民的革命情况,传播马列主义。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袁文彬宣传抗日。1937年8月13日,日寇进攻凇沪,爆发了全面抗战。郭沫若同志组织战地服务团,袁文彬接担任战地服务团第一团团长。1938年3月,袁文彬参加“三厅”工作。1940年冬天,他从江南到苏北盐阜地区开辟新区。
由于工作需要,他改名方强,带着民运工作队到盐城二区伍佑东部的斗龙港北岸(今大丰县境的方强、三龙、丰富乡一带),广泛宣传抗日民主统一战线,宣传共产党的方针政策,发展党的组织,成立农救会、青救会、妇救会等抗日群众组织,开展“减租”、“减息”运动,建立人民武装,打日寇,锄汉奸。1941年10月,上级成立盐东行署,方强任行署主任,筹备成立盐东县人民政府。同年,方强带领四个同志到大佑公司(现射阳县黄尖公镇指南村附近)动员各界人士团结抗日。当天深夜,日伪军突然袭击,包围了大佑公司。方强同志不幸被捕。后被一个叫柏存香的汉奸所指认,被敌人秘密活埋,年40岁。
为了纪念革命烈士,在方强生前战斗过的地方(今大丰引水沟一带)建立方强乡。1945年建立方强区,后改为方强公社,今为方强乡。
潘黄镇
“潘黄”两个字是曾先后担任盐城县一区区委书记的潘克、黄炜烈士的姓。
潘克,安徽当涂人,当过布店学徒,1938年参加新四军。1940年随新四军东进来到抗日根据地盐城。1941年7月担任盐城县一区区委书记。
在潘克的领导下,一区人民顺利度过了难关,增强了实力。1941年,在审判叛徒的时候,潘克被敌人包围。他揪住叛徒投入杨花河里,同归于尽。
潘克牺牲后,1942年4月,黄炜接任区委书记。
黄炜原名黄家德,安徽省肥西县官亭乡拐洋村人。1938年参加安徽省抗日民众动员委员会工作团,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毕业于抗大四分校,随刘少奇率领的干部大队来到盐城。在黄炜的领导下,一区军民先后成功瓦解了敌人伪化冈沟堆等一系列阴谋。1943年8月7日,黄炜也在敌人突袭中不幸牺牲。年仅23岁。
正红镇则是以烈士顾正红的名字命名的。
江苏阜宁人,1905年出生,1925年5月15日,日本资本家朝顾正红开枪。5月16日,他终因伤势过重,英勇牺牲,时年20岁。他的英勇牺牲,燃起上海工人的反帝怒火,成为“五卅”运动的导火线。5月30日,上海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反帝大示威,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商人罢市,震惊中外的“五卅”反帝爱国运动象火山一样燃遍整个上海,席卷全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党和政府在上海建立了顾正红烈士纪念馆,其家乡被命名为正红乡、正红村。
郭猛镇
郭猛镇则是以烈士郭猛的名字命名的。
郭猛原名郭光昭,1913年生于江西吉水一贫寒家庭,1927年参加革命,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43年1月17日,在盐城冈沟河战斗中牺牲,时年30岁。
1941年春,郭猛任新四军一师二旅四团团长兼政委,转战盐阜地区协助建立抗日根据地,先后参加了东台、盐城、上冈、兴化等地的反扫荡战斗。1941年12月,他率领一个营摧毁了日军在盐城地区的秦南仓据点,歼适一个加强营。因作战骁勇,令敌闻风丧胆,郭猛所部被誉为“白虎团”。
1943年1月17日,侵占盐城的日军纠集300多人,到冈沟堆内黄八庄、唐刘河一带扫荡。四团在郭猛同志的带领下,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战斗,郭猛同志在前线指挥作战时,不幸中弹负伤。郭猛牺牲后,在中湾庄隆重举行追悼大会。
追悼大会上,中共盐城县委决定将当时的护东乡改名为郭猛乡,以纪念郭猛同志。
特庸镇
特庸镇则是以烈士胡特庸的名字命名的。
胡特庸(1913--1948),湖北省大冶县人。他1935年即参加革命,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随新四军到盐城。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胡特庸到盐东县工作,先后担任县委社会部长、组织部长、副书记、书记兼县总队政委等职。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六月八日,胡特庸和战友从北洋岸(今特庸镇境内)乘渡船往南洋岸。船至河心时发现船上是化了装的敌人,随即跳水,不幸被敌人开枪击中,血染新洋港。胡特庸以身殉职时年仅34岁。
盐东县委决定将烈士牺牲地永丰区改名为特庸区(即今特庸镇)。
步风镇
步凤--烈士鲜血浇灌、英雄之花盛开的黄土地
程步凤,又名仲翔,盐东县二区齐贤乡人(现大丰县方强镇境内),一九二一年八月十八日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一九四一年,盐城地方民主政权建立不久,程步凤投身革命.
一九四六年冬,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向我解放区大举进攻。程步凤他带领区队坚持敌后斗争,出没于通榆公路一线,拆电线,断桥梁,打伏击。他的全家在他的影响下,先后都参加了革命。哥哥、侄子是“保田”大队骨干,爱人是民兵,全家四人,五支枪,人称“程家四虎”。
一九四八年五月二十七日,程步凤与县委书记胡特庸同志一起从洋北盘湾往南洋镇准备召开会议,在北洋岸乘渡船过新洋港时,不幸碰上了伪装成我十一纵队战士的敌人,程步凤同志反击不济,被敌逮捕。古历五月初五,临刑前,他严整服装,高呼“共产党是杀不完的”,“以血还血”,“共产党万岁”等口号,从容就义,时年仅二十七岁。
为了纪念程步凤烈士,盐东县委决定将烈士生前工作战斗过的地方改名为步凤区,后来改为步凤公社、步凤乡、步凤镇。
方强镇
方强镇则是以烈士方强的名字命名的。
方强原名袁文彬,亦名袁持中、袁志远,1901年生于上海市青浦县。
1925年,袁文彬投入“五卅”运动,领导同济大学学生罢课和游行示威。“五卅”运动以后,他离开同济大学,投奔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进了黄埔军官学校。
1926年,袁文彬参加北伐战争,在北伐军总政治部工作。1927年,袁文彬在共产党的掩护下,离开上海到武汉工作。同年袁文彬因精通法文,化名袁持中返回上海,以商务印书馆翻译作掩护,与上海进步文化人士广泛交往,并翻译了〈〈战争〉〉、〈〈苏联妇女和儿童〉〉等著作,介绍苏联人民的革命情况,传播马列主义。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袁文彬宣传抗日。1937年8月13日,日寇进攻凇沪,爆发了全面抗战。郭沫若同志组织战地服务团,袁文彬接担任战地服务团第一团团长。1938年3月,袁文彬参加“三厅”工作。1940年冬天,他从江南到苏北盐阜地区开辟新区。
由于工作需要,他改名方强,带着民运工作队到盐城二区伍佑东部的斗龙港北岸(今大丰县境的方强、三龙、丰富乡一带),广泛宣传抗日民主统一战线,宣传共产党的方针政策,发展党的组织,成立农救会、青救会、妇救会等抗日群众组织,开展“减租”、“减息”运动,建立人民武装,打日寇,锄汉奸。1941年10月,上级成立盐东行署,方强任行署主任,筹备成立盐东县人民政府。同年,方强带领四个同志到大佑公司(现射阳县黄尖公镇指南村附近)动员各界人士团结抗日。当天深夜,日伪军突然袭击,包围了大佑公司。方强同志不幸被捕。后被一个叫柏存香的汉奸所指认,被敌人秘密活埋,年40岁。
为了纪念革命烈士,在方强生前战斗过的地方(今大丰引水沟一带)建立方强乡。1945年建立方强区,后改为方强公社,今为方强乡。
潘黄镇
“潘黄”两个字是曾先后担任盐城县一区区委书记的潘克、黄炜烈士的姓。
潘克,安徽当涂人,当过布店学徒,1938年参加新四军。1940年随新四军东进来到抗日根据地盐城。1941年7月担任盐城县一区区委书记。
在潘克的领导下,一区人民顺利度过了难关,增强了实力。1941年,在审判叛徒的时候,潘克被敌人包围。他揪住叛徒投入杨花河里,同归于尽。
潘克牺牲后,1942年4月,黄炜接任区委书记。
黄炜原名黄家德,安徽省肥西县官亭乡拐洋村人。1938年参加安徽省抗日民众动员委员会工作团,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毕业于抗大四分校,随刘少奇率领的干部大队来到盐城。在黄炜的领导下,一区军民先后成功瓦解了敌人伪化冈沟堆等一系列阴谋。1943年8月7日,黄炜也在敌人突袭中不幸牺牲。年仅2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