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市客籍历史名人
盐城市客籍历史名人
在盐城这块土地上,古代和近代都有许多客籍名人在这里生活、工作过,并作出过一定的贡献,为后人所颂扬。他们之中,既有宰相、大臣,又有著名的文学家和爱国将领。
宴 殊
(公元99l一1055年),字同叔,江西临川人。他7岁就能文,人称神童,14岁时已是进士。在西溪任盐官时,他为官清正,恩泽广被。人们为了纪念宴殊,故称西溪为宴溪,建有宴溪书院。仁宗时,他历任枢密副使、三司使。庆历2年(1042年)拜宰相兼枢密使,起用范仲淹、韩琦等人。后来贬为工部尚书,出知颍州、陈州、许州等地。宴殊的诗词文学典丽,音调和谐,闲雅有情思。他在西溪时作的名词《浣溪纱》“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池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流传甚广。
朱 升(1299—1370),字允升,又字原明,安徽休宁县回溪乡台子上村人,元末明初的政治家,文学家,一生著述很多,传世的有《前图》二卷、《枫林集》十卷等。其三言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为朱明王朝的建立和巩固发挥了重要作用。1369年,朱升以年迈和祭扫祖茔为由,辞官退隐。“偕夫人涉江沂淮,抵东海转至西溪胥宇筑室于南龙港”。次年病逝,葬于今盐都县北龙港镇。
高 谷(1392—1460),字进田,祖籍河南怀庆,后迁居泰州丁溪场,始为东台人。1415年中取进士,成为御前讲席,景泰初,“进尚书,兼翰进学士,掌阁务如故。”高谷清廉公正,黾勉从事;晚年谢病还乡,在丁溪场住草房,耕地种田,怡志养神。1454年,高谷为纪念先祖高彬而造“高氏先茔之碑”。
吕夷简
(公元979—1044年),字坦夫,安徽寿县人。真宗时,历任地方官,进龙图阁直学士。仁宗天圣7年(1029年)起,他做宰相,内政尚太平,对外则屡败于西夏。后进封为许国公。他反对范仲淹改革朝政,指责范等人为“朋党”。吕夷简在西溪任盐官时,手植牡丹一本,护以朱栏,历久,干高数丈,每春花开数百朵,海滨称为盛事,他曾以“手植牡丹一本”为题作的一首诗:“异香浓艳压群葩,何事栽培近海涯,开向东风应有恨,凭谁移入五侯家?”一直流传至今。
范仲淹
(公元989一1052年),字希文,江苏吴县人。幼孤贫,刻苦好学。做官后,正直敢言,关心人民疾苦,以天下为己任,有名言“先天下之忧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大中祥符时为进士,仁宗天圣初,他被调到西溪任盐仓监,当时有人认为西溪地处海边,盐官职小,劝范仲淹不要赴任。但他不以为然,毅然前往。到了西溪,就写了一首诗《至西溪感赋》:“谁道西溪小,西溪出人才;参知两丞相,曾向此间来。”宝元3年(1040年),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改革军制,巩固边防。庆历3年(1043年),他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宰相),提出整顿吏治、培养人才、发展生产、加强武备等10项改革主张,但遭到保守派官僚的反对,没有实现。后任陕西宣抚使。范仲淹不仅是位政治家,而且是个文学家,所作散文、诗词甚多,著有《范文正公集》。
范仲淹在西溪盐官任内,除了修筑奉先亭、仰止亭、傅野亭、养善堂、棠斋堂等亭台堂所外,最为人称道的是修筑了范公堤,促进了该地沿海一带的盐业、渔业、农业发展。他的这一清政,至今还被当地人民称颂不衰。
杨瑞云 于明朝万历7年(1579年)以进士任盐城知县。他在盐城,为民谋利,大搞建设,颇有业绩。现举几例,便可说明。
他上任之初,正值黄河夺淮,决清水潭,溃高家堰,河水泛滥,盐城一带一片汪洋,村舍尽没,居民逃荒者近2/3。杨当机拨出国库钱财,救济灾民,安定民心;给田让农民耕种,鼓励垦荒,免除田租。不几年,经济逐渐恢复,人民生活转好。
杨瑞云关心民众利益,兴修水利,于万历9年(1581年)亲自督开射阳湖,顶风雨、冒寒暑,乘小船栖泊于洲渚之间,甚至有病也不肯休息,深受民众爱戴。他到盐城,看到当时有东、西、北三城门,而无南门,于是兴建南城门,谓迎薰门,门楼雄伟,为当时“淮南巨观,诸郡邑俱无”。建南城门的问时,开河引河水自南门近城,方便居民运输。
他在盐城,造祠堂、立古迹;建仓储,平均分摊劳役,不分贵贱;创社学,教育诸子弟“视国事如家事”;并首编县志10卷,内容丰富,人又称杨志。他编纂的《盐城县志》为盐城最早的县志,距今已有400余年,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献资料。
杨瑞云也善写诗,他咏盐渎县第一任县丞孙坚的诗:“自为寻孙宅,驱车历大荒。瓜田犹在眼,兴王事非常。蔓草埋狐穴,塞云锁女墙。居人劳指点,中是聚仙堂。”为后人考证盐渎县城故址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林则徐
在任江苏巡抚兼署两江总督时,曾到过盐城。据其日记记载:清道光16年(1836年),盐城县呈文申请疏浚皮岔河,为弄清疏浚皮岔河的情况,他带了随从张福、雇了盐城人吴太的船,于当年10月从淮安东门出发,亲自来盐察访。出发的那天起,林则徐就与船家吴太一路交谈,问长问短,了解盐城的政风民情。第三日,船入皮岔河,河心虽能勉强行船,但河边大都淤塞。林见岸上有几家农户,便停船上岸和农民攀谈。在他的日记中写着:“问其应挑与否?答云应挑。问其自何时淤浅?答云年代已久,不能知其详细。问其每方挑工几何?答云亦是活的,约一百五六十文一方。问其要挑到何处止?答云自河口起至盐城之北门闸止,共四五十里……。问此河实系民间要挑?农田有关利益否?答云实为现不可缓之工,农田大有稗益,并非官府多事。”林在来盐的一路上,多次停船上岸,体察民情,广泛征求民众意见。
第四天一早,林则徐到了盐城,从南门上岸,入城察访,走街穿巷,甚至深入茶馆、面馆,向市民、农民询问米价、县太爷的官风,了解皮岔河的情况和对疏浚该河的看法。他调查得很详细,不仅弄清了皮岔河淤塞的情况,民众对疏浚此河的看法,而且掌握了疏浚工程需挖多少方土、挑一方土花多少银子、整个工程需多少银子,民众受益等情况。林则徐在盐城考察了整整两天,掌握了第一手资料,了解到疏浚皮岔河确实对农民有利,并非官府多事,就批准了这项工程,使盐城受益很深。
由此可见,林则徐办事认真踏实,官风深入细致,处处尊重群众,事事为民着想,关心民众疾苦,这种精神是难能可贵的,不愧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后来,他任两广总督在广州禁鸦片时,也经常私行走访,体察民情,为国为民谋利。即使被朝廷贬职流放到新疆,仍搞水利工程,在吐鲁番盆地创造坎儿井,引地下水灌溉农田,继续为当地民众造福。
施耐庵
名彦端,别名耳,字于安,寄籍苏州阊门外施家桥,生于元朝元贞2年(1296年),元末明初的大文学家。他19岁为秀才,29岁中举人,35岁登上进士,先任钱塘县知事,后弃官在白驹场专心从事创作《水浒传》。他家村西有一个大芦苇荡,荡中有一土墩,墩上有茅屋数间,施耐庵常和门徒罗贯中乘小船上土墩观望景色。他以此构思,写出《水浒传》中的梁山泊。他了解起义军张士诚统治集团的内部情况,便以某些人物生活,作为《水浒传》的素材,如张士诚的女婿潘元绍及其兄潘元明苟且偷生,投降朱元璋,施耐庵对这兄弟俩的不忠行为十分鄙视,于是在《水浒传》中写了潘金莲和潘巧云的情节,用女人的不贞暗喻二潘兄弟为臣的不忠,予以嘲讽;再如贩私盐的兄弟二人出洞蛟童威、入海蜃童猛,当车夫的两淮人矮脚虎王英等。施耐庵和卞元亨是好友,卞曾赤手空拳打死过猛虎,因此他以卞元亨为模特儿,在《水浒传》中写了武松景阳岗打虎,并请人扎了个纸虎,放在桌上观摩,把打虎情景写得栩栩如生。朱元璋曾派军师刘伯温到施耐庵家,请他去做官,他不肯,一心一意埋头于写作。结果,名著《水浒传》在白驹场写成了。
《水浒传》写成后,不胫而走,传到明太祖朱元璋那里,朱元璋认为“此倡乱之书也,是人胸中定有逆谋,不除之贻患”,派人秘密地将施耐庵捉去,关在刑部“天牢”里一年多时间,后施耐庵因病释放,病死在淮安,终年75岁。《水浒传》被禁了多年,直到明嘉靖25年才刻印出版,通行于世。
施耐庵葬在兴化兴新垛施家桥。原来的牌坊、墓碑早已毁了,1943年抗日民主政府重建,牌坊矗立在墓前,有3门,正门之上刻着“耐庵公坊”;坊后是墓碑,碑正面刻着“大文学家施耐庵先生之墓”,碑反面的碑文记载着施耐庵的生平及对《水浒传》的评价;碑后就是施耐庵的柩墓。
当年,施耐庵在白驹镇写作《水浒传》的书斋,改成了“施氏宗祠”,清咸丰5年由施耐庵的14世孙施涔加以修建,颇具规模,前后共三进:头进5间,正中门楼上嵌有一匾“施氏宗祠”;二进为中厅,有3间;最后一进称主堂,有5间,正中供奉着始祖施耐庵的牌位,并有一块高大石碑,上刻着施耐庵的生平事迹。可惜,“施氏宗祠”毁于1946年的战火,一片瓦砾,满目凄凉。今在白驹镇,建有“施耐庵纪念馆”。
郑板桥
名燮,字克柔,清朝著名的文学家和书画家。他个性落拓不羁,经常放言高谈。雍正10年他得中举人,乾隆元年得中进士,曾任山东范县和潍县知县,因开仓济贫,触犯上司,被罢官。他在做官时,能替群众着想,为人民办了许多好事,除了济贫以外,平时裁判打官司之事,多为穷人作主而责罚富豪,对于一些不学无术、惹事生非之流,深恶痛绝,因此他颇得民心。在他离职之日,百姓遮道挽留,并为他建生祠。郑板桥被罢官后,他回老家兴化。因生活所迫,来到白驹场的北宝寺坐馆卖书画。在白驹,他常到“兰玉池”浴室洗澡,特为浴室题了“兰玉池”3个大字,并写了一副对联,上联是:“涤浣澄心兰可佩”;下联是:“熏蒸和气玉为仪”。其题字和对联均刻在石头上,至今犹在。他在白驹将近住一年,生活很清苦,曾写诗描述当时的困境:“小小茅斋短短篱,文窗绳案紧封皮。秋风白粉新泥壁,细贴群贤断句诗。”他在白驹期间,曾应友人邀请,到梁垛场参加一次祝寿活动,路过东台时,住在当时的水月庵,又作诗一首“过水月庵”。在去白驹之前,他曾到过盐城,观摩盐城“杨氏宗祠”匾额的书法。这些说明,郑板桥足及盐城市好多地方。
郑板桥,也称“扬州八怪”之一,他擅长画蓝竹,并精于书法,用隶体参入竹楷,自成一格,号称“六分半书”。又善工诗,故人称“郑板桥有三绝,曰画、曰诗、曰书。三绝之中又有三真,曰真气、曰真意、曰真趣。”刊有《郑板桥全集》,共存诗400余首,词70多首,家书10则。他的作品,无论诗词书札,还是画画,处处表现他的真实思想和性格。
1986年在今大丰县小海乡徐南村朱光熙家发现郑板桥书法真迹——12幅条肝。据考证,是郑板桥中举后,专程到小海拜谒盐商朱子功老人,并撰寿序手书12幅条屏,祝贺老人82寿辰。郑、朱两家世交,往来甚密。现在,郑板桥的这12幅条屏被保存在大丰县文化局。
张 謇
字季直,又号啬庵,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实业家。他生前主张“失业救国”、“教育救国”,举办了不少工厂企业和教育文化事业。他的“实业救国”虽不能挽救旧中国危亡,但却有利于当时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他的母亲金氏,原籍东台。清末明初他在母亲的故里东台也举办过不少企事业,对东台的地方经济和文化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如于民国8年(1919年),曾在东台独资创办一所师范学校,取名“母里师范”。校址在台城东郊王家舍,建有校舍百余间。
张謇除在通海、盐阜等地区围垦大片土地、开办盐垦公司外,在东台县境曾和他的哥哥张謇
(号退庵)共同办过大赉(民国6年设于角斜)、大丰(民国7年设于西团)、通遂(民国8年设于沈灶)、中孚(又称通济,民国8年设于潘家
)等5所公司。这些公司投资多的超过百万元,少的数十万元,垦地数十万亩。
废灶兴垦,发展棉植,解决了办纱厂所需要的原料。民国3年(1914年)张謇还以他任两淮盐政使的俸金,在台城南门口河南创办了泰属贫民工场一所,建房80余间,占地30亩,雇工进行毛巾、藤器、缝纫等项工艺的生产。民国8年张謇还将上海人招股筹建的东台荣泰电气公司承购下来,改名为东明电气公司,并增加股金,添置机件,于当年秋开始发电,解决了大街与一些用户照明的困难。光绪30年(1904年),张謇创办了南通大达轮步(步即局),先开辟了外江航线,以后又组成了大达轮船公司,在苏北内河开辟航线。开泰-东-盐班,每日对开一次,循运盐河由泰州至东台,再由东台循串场河至盐城。后来在东台设有分公司,沿线集镇均设有轮船站,代办货运、客运,发展了东台与各邻县的水上交通运输。
张謇光绪11年(1885年)应顺天乡试,中第二名举人(南元),又于光绪20年(1894年)中了状元。“大魁天下”以后,按照传统习惯,应该官居要津,直至宰铺,然而他却亦官亦商,致力于工农、文教等企、事业。
高鹤年(1872—1962)祖籍安徽贵池,后世迁兴化,复移刘庄定居。建国后,任中国佛教协会一届理事,江苏省一届人大代表。他是近代著名居士,一生以皈依正觉和普度众生为已任。
高鹤年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行,历时35年,先后浏览了116座名山,并一一作录,写成《名山游访记》,成了研究山川地理,风俗民情的宝贵资料。
徐秀娟(1963—1987),黑龙江齐齐哈尔市人,她自幼随父养鹤,18岁时就成了小有名气的养鹤行家。1986年远离家乡,支援盐城沿海珍禽自然保护区养鹤。1987年9月16日,她为寻找内蒙古呼伦贝尔盟赠送的一对黑天鹅,涉水过复堆河时,不幸溺水牺牲。
宴 殊
(公元99l一1055年),字同叔,江西临川人。他7岁就能文,人称神童,14岁时已是进士。在西溪任盐官时,他为官清正,恩泽广被。人们为了纪念宴殊,故称西溪为宴溪,建有宴溪书院。仁宗时,他历任枢密副使、三司使。庆历2年(1042年)拜宰相兼枢密使,起用范仲淹、韩琦等人。后来贬为工部尚书,出知颍州、陈州、许州等地。宴殊的诗词文学典丽,音调和谐,闲雅有情思。他在西溪时作的名词《浣溪纱》“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池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流传甚广。
朱 升(1299—1370),字允升,又字原明,安徽休宁县回溪乡台子上村人,元末明初的政治家,文学家,一生著述很多,传世的有《前图》二卷、《枫林集》十卷等。其三言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为朱明王朝的建立和巩固发挥了重要作用。1369年,朱升以年迈和祭扫祖茔为由,辞官退隐。“偕夫人涉江沂淮,抵东海转至西溪胥宇筑室于南龙港”。次年病逝,葬于今盐都县北龙港镇。
高 谷(1392—1460),字进田,祖籍河南怀庆,后迁居泰州丁溪场,始为东台人。1415年中取进士,成为御前讲席,景泰初,“进尚书,兼翰进学士,掌阁务如故。”高谷清廉公正,黾勉从事;晚年谢病还乡,在丁溪场住草房,耕地种田,怡志养神。1454年,高谷为纪念先祖高彬而造“高氏先茔之碑”。
吕夷简
(公元979—1044年),字坦夫,安徽寿县人。真宗时,历任地方官,进龙图阁直学士。仁宗天圣7年(1029年)起,他做宰相,内政尚太平,对外则屡败于西夏。后进封为许国公。他反对范仲淹改革朝政,指责范等人为“朋党”。吕夷简在西溪任盐官时,手植牡丹一本,护以朱栏,历久,干高数丈,每春花开数百朵,海滨称为盛事,他曾以“手植牡丹一本”为题作的一首诗:“异香浓艳压群葩,何事栽培近海涯,开向东风应有恨,凭谁移入五侯家?”一直流传至今。
范仲淹
(公元989一1052年),字希文,江苏吴县人。幼孤贫,刻苦好学。做官后,正直敢言,关心人民疾苦,以天下为己任,有名言“先天下之忧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大中祥符时为进士,仁宗天圣初,他被调到西溪任盐仓监,当时有人认为西溪地处海边,盐官职小,劝范仲淹不要赴任。但他不以为然,毅然前往。到了西溪,就写了一首诗《至西溪感赋》:“谁道西溪小,西溪出人才;参知两丞相,曾向此间来。”宝元3年(1040年),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改革军制,巩固边防。庆历3年(1043年),他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宰相),提出整顿吏治、培养人才、发展生产、加强武备等10项改革主张,但遭到保守派官僚的反对,没有实现。后任陕西宣抚使。范仲淹不仅是位政治家,而且是个文学家,所作散文、诗词甚多,著有《范文正公集》。
范仲淹在西溪盐官任内,除了修筑奉先亭、仰止亭、傅野亭、养善堂、棠斋堂等亭台堂所外,最为人称道的是修筑了范公堤,促进了该地沿海一带的盐业、渔业、农业发展。他的这一清政,至今还被当地人民称颂不衰。
杨瑞云 于明朝万历7年(1579年)以进士任盐城知县。他在盐城,为民谋利,大搞建设,颇有业绩。现举几例,便可说明。
他上任之初,正值黄河夺淮,决清水潭,溃高家堰,河水泛滥,盐城一带一片汪洋,村舍尽没,居民逃荒者近2/3。杨当机拨出国库钱财,救济灾民,安定民心;给田让农民耕种,鼓励垦荒,免除田租。不几年,经济逐渐恢复,人民生活转好。
杨瑞云关心民众利益,兴修水利,于万历9年(1581年)亲自督开射阳湖,顶风雨、冒寒暑,乘小船栖泊于洲渚之间,甚至有病也不肯休息,深受民众爱戴。他到盐城,看到当时有东、西、北三城门,而无南门,于是兴建南城门,谓迎薰门,门楼雄伟,为当时“淮南巨观,诸郡邑俱无”。建南城门的问时,开河引河水自南门近城,方便居民运输。
他在盐城,造祠堂、立古迹;建仓储,平均分摊劳役,不分贵贱;创社学,教育诸子弟“视国事如家事”;并首编县志10卷,内容丰富,人又称杨志。他编纂的《盐城县志》为盐城最早的县志,距今已有400余年,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献资料。
杨瑞云也善写诗,他咏盐渎县第一任县丞孙坚的诗:“自为寻孙宅,驱车历大荒。瓜田犹在眼,兴王事非常。蔓草埋狐穴,塞云锁女墙。居人劳指点,中是聚仙堂。”为后人考证盐渎县城故址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林则徐
在任江苏巡抚兼署两江总督时,曾到过盐城。据其日记记载:清道光16年(1836年),盐城县呈文申请疏浚皮岔河,为弄清疏浚皮岔河的情况,他带了随从张福、雇了盐城人吴太的船,于当年10月从淮安东门出发,亲自来盐察访。出发的那天起,林则徐就与船家吴太一路交谈,问长问短,了解盐城的政风民情。第三日,船入皮岔河,河心虽能勉强行船,但河边大都淤塞。林见岸上有几家农户,便停船上岸和农民攀谈。在他的日记中写着:“问其应挑与否?答云应挑。问其自何时淤浅?答云年代已久,不能知其详细。问其每方挑工几何?答云亦是活的,约一百五六十文一方。问其要挑到何处止?答云自河口起至盐城之北门闸止,共四五十里……。问此河实系民间要挑?农田有关利益否?答云实为现不可缓之工,农田大有稗益,并非官府多事。”林在来盐的一路上,多次停船上岸,体察民情,广泛征求民众意见。
第四天一早,林则徐到了盐城,从南门上岸,入城察访,走街穿巷,甚至深入茶馆、面馆,向市民、农民询问米价、县太爷的官风,了解皮岔河的情况和对疏浚该河的看法。他调查得很详细,不仅弄清了皮岔河淤塞的情况,民众对疏浚此河的看法,而且掌握了疏浚工程需挖多少方土、挑一方土花多少银子、整个工程需多少银子,民众受益等情况。林则徐在盐城考察了整整两天,掌握了第一手资料,了解到疏浚皮岔河确实对农民有利,并非官府多事,就批准了这项工程,使盐城受益很深。
由此可见,林则徐办事认真踏实,官风深入细致,处处尊重群众,事事为民着想,关心民众疾苦,这种精神是难能可贵的,不愧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后来,他任两广总督在广州禁鸦片时,也经常私行走访,体察民情,为国为民谋利。即使被朝廷贬职流放到新疆,仍搞水利工程,在吐鲁番盆地创造坎儿井,引地下水灌溉农田,继续为当地民众造福。
施耐庵
名彦端,别名耳,字于安,寄籍苏州阊门外施家桥,生于元朝元贞2年(1296年),元末明初的大文学家。他19岁为秀才,29岁中举人,35岁登上进士,先任钱塘县知事,后弃官在白驹场专心从事创作《水浒传》。他家村西有一个大芦苇荡,荡中有一土墩,墩上有茅屋数间,施耐庵常和门徒罗贯中乘小船上土墩观望景色。他以此构思,写出《水浒传》中的梁山泊。他了解起义军张士诚统治集团的内部情况,便以某些人物生活,作为《水浒传》的素材,如张士诚的女婿潘元绍及其兄潘元明苟且偷生,投降朱元璋,施耐庵对这兄弟俩的不忠行为十分鄙视,于是在《水浒传》中写了潘金莲和潘巧云的情节,用女人的不贞暗喻二潘兄弟为臣的不忠,予以嘲讽;再如贩私盐的兄弟二人出洞蛟童威、入海蜃童猛,当车夫的两淮人矮脚虎王英等。施耐庵和卞元亨是好友,卞曾赤手空拳打死过猛虎,因此他以卞元亨为模特儿,在《水浒传》中写了武松景阳岗打虎,并请人扎了个纸虎,放在桌上观摩,把打虎情景写得栩栩如生。朱元璋曾派军师刘伯温到施耐庵家,请他去做官,他不肯,一心一意埋头于写作。结果,名著《水浒传》在白驹场写成了。
《水浒传》写成后,不胫而走,传到明太祖朱元璋那里,朱元璋认为“此倡乱之书也,是人胸中定有逆谋,不除之贻患”,派人秘密地将施耐庵捉去,关在刑部“天牢”里一年多时间,后施耐庵因病释放,病死在淮安,终年75岁。《水浒传》被禁了多年,直到明嘉靖25年才刻印出版,通行于世。
施耐庵葬在兴化兴新垛施家桥。原来的牌坊、墓碑早已毁了,1943年抗日民主政府重建,牌坊矗立在墓前,有3门,正门之上刻着“耐庵公坊”;坊后是墓碑,碑正面刻着“大文学家施耐庵先生之墓”,碑反面的碑文记载着施耐庵的生平及对《水浒传》的评价;碑后就是施耐庵的柩墓。
当年,施耐庵在白驹镇写作《水浒传》的书斋,改成了“施氏宗祠”,清咸丰5年由施耐庵的14世孙施涔加以修建,颇具规模,前后共三进:头进5间,正中门楼上嵌有一匾“施氏宗祠”;二进为中厅,有3间;最后一进称主堂,有5间,正中供奉着始祖施耐庵的牌位,并有一块高大石碑,上刻着施耐庵的生平事迹。可惜,“施氏宗祠”毁于1946年的战火,一片瓦砾,满目凄凉。今在白驹镇,建有“施耐庵纪念馆”。
郑板桥
名燮,字克柔,清朝著名的文学家和书画家。他个性落拓不羁,经常放言高谈。雍正10年他得中举人,乾隆元年得中进士,曾任山东范县和潍县知县,因开仓济贫,触犯上司,被罢官。他在做官时,能替群众着想,为人民办了许多好事,除了济贫以外,平时裁判打官司之事,多为穷人作主而责罚富豪,对于一些不学无术、惹事生非之流,深恶痛绝,因此他颇得民心。在他离职之日,百姓遮道挽留,并为他建生祠。郑板桥被罢官后,他回老家兴化。因生活所迫,来到白驹场的北宝寺坐馆卖书画。在白驹,他常到“兰玉池”浴室洗澡,特为浴室题了“兰玉池”3个大字,并写了一副对联,上联是:“涤浣澄心兰可佩”;下联是:“熏蒸和气玉为仪”。其题字和对联均刻在石头上,至今犹在。他在白驹将近住一年,生活很清苦,曾写诗描述当时的困境:“小小茅斋短短篱,文窗绳案紧封皮。秋风白粉新泥壁,细贴群贤断句诗。”他在白驹期间,曾应友人邀请,到梁垛场参加一次祝寿活动,路过东台时,住在当时的水月庵,又作诗一首“过水月庵”。在去白驹之前,他曾到过盐城,观摩盐城“杨氏宗祠”匾额的书法。这些说明,郑板桥足及盐城市好多地方。
郑板桥,也称“扬州八怪”之一,他擅长画蓝竹,并精于书法,用隶体参入竹楷,自成一格,号称“六分半书”。又善工诗,故人称“郑板桥有三绝,曰画、曰诗、曰书。三绝之中又有三真,曰真气、曰真意、曰真趣。”刊有《郑板桥全集》,共存诗400余首,词70多首,家书10则。他的作品,无论诗词书札,还是画画,处处表现他的真实思想和性格。
1986年在今大丰县小海乡徐南村朱光熙家发现郑板桥书法真迹——12幅条肝。据考证,是郑板桥中举后,专程到小海拜谒盐商朱子功老人,并撰寿序手书12幅条屏,祝贺老人82寿辰。郑、朱两家世交,往来甚密。现在,郑板桥的这12幅条屏被保存在大丰县文化局。
张 謇
字季直,又号啬庵,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实业家。他生前主张“失业救国”、“教育救国”,举办了不少工厂企业和教育文化事业。他的“实业救国”虽不能挽救旧中国危亡,但却有利于当时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他的母亲金氏,原籍东台。清末明初他在母亲的故里东台也举办过不少企事业,对东台的地方经济和文化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如于民国8年(1919年),曾在东台独资创办一所师范学校,取名“母里师范”。校址在台城东郊王家舍,建有校舍百余间。
张謇除在通海、盐阜等地区围垦大片土地、开办盐垦公司外,在东台县境曾和他的哥哥张謇
(号退庵)共同办过大赉(民国6年设于角斜)、大丰(民国7年设于西团)、通遂(民国8年设于沈灶)、中孚(又称通济,民国8年设于潘家
)等5所公司。这些公司投资多的超过百万元,少的数十万元,垦地数十万亩。
废灶兴垦,发展棉植,解决了办纱厂所需要的原料。民国3年(1914年)张謇还以他任两淮盐政使的俸金,在台城南门口河南创办了泰属贫民工场一所,建房80余间,占地30亩,雇工进行毛巾、藤器、缝纫等项工艺的生产。民国8年张謇还将上海人招股筹建的东台荣泰电气公司承购下来,改名为东明电气公司,并增加股金,添置机件,于当年秋开始发电,解决了大街与一些用户照明的困难。光绪30年(1904年),张謇创办了南通大达轮步(步即局),先开辟了外江航线,以后又组成了大达轮船公司,在苏北内河开辟航线。开泰-东-盐班,每日对开一次,循运盐河由泰州至东台,再由东台循串场河至盐城。后来在东台设有分公司,沿线集镇均设有轮船站,代办货运、客运,发展了东台与各邻县的水上交通运输。
张謇光绪11年(1885年)应顺天乡试,中第二名举人(南元),又于光绪20年(1894年)中了状元。“大魁天下”以后,按照传统习惯,应该官居要津,直至宰铺,然而他却亦官亦商,致力于工农、文教等企、事业。
高鹤年(1872—1962)祖籍安徽贵池,后世迁兴化,复移刘庄定居。建国后,任中国佛教协会一届理事,江苏省一届人大代表。他是近代著名居士,一生以皈依正觉和普度众生为已任。
高鹤年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行,历时35年,先后浏览了116座名山,并一一作录,写成《名山游访记》,成了研究山川地理,风俗民情的宝贵资料。
徐秀娟(1963—1987),黑龙江齐齐哈尔市人,她自幼随父养鹤,18岁时就成了小有名气的养鹤行家。1986年远离家乡,支援盐城沿海珍禽自然保护区养鹤。1987年9月16日,她为寻找内蒙古呼伦贝尔盟赠送的一对黑天鹅,涉水过复堆河时,不幸溺水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