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血忠诚》——纪检先驱血铸忠诚的卫士赞歌
《热血忠诚》——纪检先驱血铸忠诚的卫士赞歌
一段党纪建设可歌可泣的悲壮历史一首纪检先驱血铸忠诚的卫士赞歌
三集电视文献专题片《热血忠诚》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隆重播出
新华网北京7月26日电(左峤)风雨90年,弹指一挥间。90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从一个幼小稚嫩的组织,发展成为党员数量8000多万、在全国执政60多年、领导着占当今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第一大政党,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共产党从成立那一刻起,除了确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外,就是鲜明地把加强纪律建设和反对腐败写在自己光辉的旗帜上。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中央纪委宣教室、中央纪委监察部电教中心和武汉市纪委联合拍摄了3集电视文献专题片——《热血忠诚——中央监察委员会诞生纪实》。该片以翔实客观的史料和鲜为人知的情节,第一次披露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中央纪检监察工作机构——中央监察委员会诞生始末。
这是一部弥足珍贵的历史文献
历史文献片的价值在于史实真实、精准无误。为了尽可能地真实再现历史,本片摄制组历时近半年时间先后到中央档案馆、中国革命博物馆、南京国家第二档案馆、中央电视台、上海一大会址、武汉五大会址、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等十几个省市采访拍摄,采访了上百个人物,拍摄了近500多小时的素材,获取了第一手资料。特别是在武汉等地采访拍摄到的一些资料,极其珍贵。如,中共五大召开的历史背景,中央监察委员会的筹备、该机构的职责以及10位监察委员会成员的个人基本情况和最后的命运结局,有些史料是首次对外披露,具有较强的揭密性。
片中有20多位国内当代党史界的权威人士接受采访。他们精准到位、独到高端的评论为本片增色不少。如,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认为“中共五大的一个突出贡献就是选举产生了中央监察委员会”。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石仲泉认为“中央监察委员会开了我们党的制度建设、组织建设的一个很好的头,一个良好的开端”。中央党校教授叶笃初用“应运而生”来形容中央监察委员会的诞生。中央党史研究室一部主任霍海丹、中央档案馆副馆长李明华等在片中也有权威的论述。另外,摄制组还走访了10位监委成员的出生地和他们工作所在地的党史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以及革命先烈的后代。如,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黄景山,中共五大会址纪念馆馆长赵晓琳,杨培森的儿子杨渔春,杨匏安的儿子杨文伟等。鲜为人知的史料辅以高端深入的采访,再加上各种先进影视手段的效果融合,无疑为这部历史文献片增添了鲜明的特色和厚重的历史沧桑海。
由于该片主题重大,中央纪委的领导非常重视,在多次听取有关情况汇报后,明确提出要将该片制作成一部“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精品力作”。一个好的脚本,是拍好片子的基础。为了创作出好的脚本,在征求多方面的意见后,主创人员先后几易其稿,该片的集数从原来的6集压缩到4集,直至现在的3集。为确保片子的质量,在初编时,就关口前移,邀请重大题材办的有关负责人介入把关,并对他们提出的意见一一采纳。成片后,又先后4次请多位专家学者审看,每审看完一遍,大家都会不遗余力地进行一次严格的调整修改。经过多次反复打磨,终于通过终审,得到中央纪委领导和专家学者们的高度肯定。国家档案局副局长李明华评价这部片子“布局清楚,材料丰富,一些旧的影片和当时的影像、档案资料,特别是中央监察委员会成员的图像都很珍贵,文字叙述平实,是一部很好的片子”。中央文献研究室研究员庹平认为该片“内容非常丰富,选材很精道,故事很生动,看了以后很有教育意义,是一部非常成功的片子”。重大理论文献影视片创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广电总局宣传管理司司长金德龙认为该片“把成立中央监察委员会的意义、作用、影响,以及各位成员为革命作出的贡献都反映出来了,大家看了后得到启迪,也受到很深的教育,是一部很好的片子”。
这部文献片的最珍贵之处,在于它所表现的内容为党史研究填补了空白。它真实客观地再现了中央监察委员会诞生的全过程。中国共产党从创立之初,对党内可能出现的贪污腐化等问题就始终保持着高度警惕。随着国共合作和工农运动的深入发展,革命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到国民政府任职的共产党员人数不断增多。这对共产党员能否严守党的纪律、保持党的先进性,自觉抵制反动派的收买和腐蚀,形成了新的挑战。在大革命洪流中,中国共产党党员数量迅速增加,有些党员理想信念不够坚定,党性不强,纪律观念淡薄,还远不能适应迅速高涨的大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在残酷的斗争面前,一些投机分子、动摇分子包括一些意志薄弱分子,经不起考验而脱离组织、蜕化变质甚至叛变投敌。面对这些情况,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强化党员教育管理和纪律监督,不断巩固党的组织,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任务也更加艰巨和繁重。经过大革命浪潮的洗礼和考验,让中国共产党人深刻地认识到,建立一个专门的中央纪律检查机构,不仅是党的建设自身发展的必然,也是革命实践发展的迫切需要。
1927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恰逢其时地承载了这一光荣的使命——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中央纪律检查机构——中央监察委员会。这是我们党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的重大创新,在党的历史上,尤其是党的纪律检查工作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这是一部革命英雄主义的史诗
这是一部革命英雄主义的史诗
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史是一部惊天地、泣鬼神,感天动地的壮丽诗篇,党的早期纪律检查工作史亦是如此。本片再现了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在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中,在国民党反动派血雨腥风的屠刀下,年轻的共产党人毅然高举反帝反封建的大旗,他们为了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不怕抛头颅、洒热血,在白色恐怖的环境中用大无畏的壮举、用热血和生命写就了一部革命英雄主义史诗。片中集中展现了10位中央监察委员会成员的英雄事迹,而他们,就是中国早期革命先驱的杰出代表。这10位中央监委成员分别是王荷波、杨匏安、许白昊、张佐臣、刘峻山、周振声、蔡以忱、杨培森、萧石月、阮啸仙等。他们年龄最大的是45岁,年龄最小的只有21岁,平均年龄还不到30岁,有6名工人党员,4名知识分子党员。由于工作的需要,他们在积极履行好纪检工作职责外,还担负着领导工人运动、开展武装斗争等其他革命任务。因此,他们既是我们党的中央纪律检查工作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也是我们党早期的优秀革命先驱。
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10位中央监察委员会成员没有一人背叛变节,其中,有4位同志于当选的那一年就光荣牺牲,有4位于1928年至1935年间光荣牺牲,1位失踪,仅有1位幸存者见证了新中国成立和发展。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他们用坚强的党性,以及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捍卫了党的尊严,谱写了一曲悲壮的忠诚之歌。中央监察委员会主席王荷波被周恩来同志尊称为大哥,被工友赞誉“品重柱石”。陈毅同志给予阮啸仙“阮誉传岭表”的高度赞赏。中央监察委员会副主席杨匏安就义时年仅35岁,但他表现得无所畏惧,把一首大义凛然的就义诗留给了后人——“慷慨登车去,相期一节全。残生无可恋,大敌正当前。知止穷张俭,迟行笑褚渊。从兹分手别,对视莫潸然。”这10位同志无疑在党的革命史和党的纪律检查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片将通过珍贵的影像资料再现这10位同志坎坷波折、慷慨悲壮、催人泪下的人生经历。历史是一面镜子,可以镜鉴未来。我们党早期艰苦卓绝的奋斗史,彪柄千秋,光照后人,是一笔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这部作为向建党90周年的献礼片,用真实客观的镜头再现了我们党幼年时期艰难探索的斗争历程,尤其是重点介绍了第一个中央纪律检查机构成立、开展工作的情况。第一个中央监察委员会的成立,是我们党开展纪律检查工作的积极探索和可贵实践,为党的纪律检查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实践基础,在党的建设史上具有深刻的意义。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党通过实践,逐步探索形成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反腐倡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工作方针、工作格局、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以及法规制度体系,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在新的历史时期,大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为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了有力保证。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党的纪律检查工作80多年的风雨路程,承载了我们党艰辛求索的足迹。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90华诞之际,我们集中全部的智慧和心血,推出这样一部文献专题片,就是让人们牢记历史,缅怀先辈,启迪后人,继往开来,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的科学化水平,深入推进社会主义廉洁政治建设。
简 介
3集电视文献专题片《热血忠诚——中央监察委员会诞生纪实》,围绕1927年在中共中央第五次代表大会上成立中央监察委员会这一历史事件,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创立和大革命时期,高度重视党的自身建设,维护党的纪律,积极探索建立党的纪律检查机构的历史过程,重点展现了中央监察委员会的10位成员为纪检监察事业忠诚履职的感人事迹,以及中央纪检监察机构的发展脉络和对党的纪律建设所起到的历史作用。
3集电视文献专题片《热血忠诚——中央监察委员会诞生纪实》,围绕1927年在中共中央第五次代表大会上成立中央监察委员会这一历史事件,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创立和大革命时期,高度重视党的自身建设,维护党的纪律,积极探索建立党的纪律检查机构的历史过程,重点展现了中央监察委员会的10位成员为纪检监察事业忠诚履职的感人事迹,以及中央纪检监察机构的发展脉络和对党的纪律建设所起到的历史作用。
来源: 新华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