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黄克诚的廉洁风范及其传承价值
论黄克诚的廉洁风范及其传承价值
咸国庆
咸国庆
60多年前的新四军,除了经受战争考验,还要经受军民关系的考验。既要不怕牺牲,勇敢作战,多打胜仗;又要纪律严明,清正廉洁,取信于民。只有双重考验合格,新四军才能在华中地区不断发展壮大,最终打败日本侵略者。
举世皆知,历史早就给新四军作了鉴定:军事斗争战绩辉煌,廉政建设光彩照人。
新四军廉政建设有一个显著特色,就是领导干部以身作则。打开华中抗日斗争史,可以看出,新四军各级将领绝大多数都是清正廉洁的,三师师长兼政治委员黄克诚更是完美的典型。
三师部队和苏北人民并肩战斗5年有余,黄克诚师长和师部住阜宁农村将近5年。盐阜各县许多党员、干部、子弟兵以及阜宁县人民群众,对黄师长关注民生、珍惜民力的优良作风和艰苦朴素、廉洁自律的高贵品质,耳熟能详,有些耄耋老人至今记忆犹新。这是我们盐城市各级党组织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宝贵资源。
今天,我们党又面临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切实改善党群关系的双重考验。全市广大党员特别是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应以黄克诚同志为楷模,传承和发扬黄克诚同志清正廉洁、以民为本的光辉风范,全心全意为9个县(市、区)800万人民群众服务,把17000平方公里盐城大地建设得更富、更强、更美好。
从黄师长拾粪说起
出生在湖南农村的黄克诚,农民情节根深蒂固,当了师长还像个农民。一早起来,先到田野拾粪,拾完了倒进农民的粪坑让农民肥田。他住过阜宁县许多村庄,许多农民都认得黄师长背的粪兜子。
1942年春耕时节,三师师部驻孙何庄。当地一户农民无牛耕地,急得团团转,黄师长叫警卫员把他的枣红马牵给这户农民耕地。警卫员担心黄师长的战马累坏了,黄师长说:“农时节令耽误不得!马,以后可以复膘。”
一天夜里,狂风暴雨,玉米大面积倒伏,黄师长彻夜难眠,他忧虑:玉米减产,农民生活怎么办?军粮从何而来?黎明,警卫员好不容易才找到师长,他正蹲在田头扶起一棵又一棵倒伏的玉米,已扶起一大片。
农民的生产、生活与革命事业紧密相连。通过革命斗争实践,黄克诚的农民情结升华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时时刻刻关注民生的优良作风。
他关心农民的疾苦。阜宁县西乡流行黑热病,他在有限的军需中挤出钱和物,在庄杨村办了个黑热病防治院,动员三师医院的医护人员忙中抽空,轮流到黑热病防治院为农民治病。
关注民生,不一定都要办大事,关键在于实实在在。68年前的那个黑热病防治院非常简陋,庄杨村及周边的农民却十分珍惜,时至今日,还打算恢复重建,教育后代继承新四军关心人民疾苦的光荣传统。
黄克诚十分珍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三师指战员回忆说:1943年春天,日军对盐阜区第二次大“扫荡”,部队转移,日军在后面追赶。在废黄河边,黄克诚发现部队和“跑反”的老百姓挤在浮桥上,他立即下令:让老百姓先过河。他身为部队一号首长,反而最后过河,这时,敌人已离得很近了。他常对部队干部说:“要把老百姓和战士们的生命,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
老阜宁人都说:海边那座防海堤是黄师长、新四军和阜宁县抗日民主政府的功德碑。那是1941年的事,当时阜宁县濒临黄海(不久以后,新建阜东县即现在的滨海县,又建射阳县,阜宁县不再濒临黄海)。黄克诚通过调查,知道黄海经常闹海啸,毁坏民房、农田,淹死不少人。于是,他想方设法筹集资金、粮草,修筑了一条挡海啸的长堤。阜宁的老百姓说:国民党政府不管人民死活,共产党、新四军一来就修堤,是真心实意为老百姓的。盐阜地区士绅们也为之折服,主动提出为海堤立碑,在碑文中竭力赞颂“永兴黄公”(黄克诚当时住在阜宁县永兴区,他的籍贯是湖南省永兴县)。
身为一级首长、一方当局,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群众自然会赞扬你、拥护你。如果你劳民伤财,搞一些于民无益、于国无补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尽管大会、小会吹嘘,利用媒体造势,往自己脸上贴金,不但“政绩”不会被人民群众承认,还会在一方留下不好的“形象”。
现在的领导干部,大部分是农民子弟,一部分是工人子弟,即使是“革二代”,你的祖父也是农民或工人。可是,有些干部已经忘本,工农情结荡然无存,成为骑在工农头上的贵族。严重脱离群众的人,当然不会真心诚意关注民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铁算盘”不能丢
在革命战争年代,周恩来称赞黄克诚是理财的行家。周恩来说:“他这人我了解,你给他一万块钱,他能当十万块钱用。”
是黄克诚天生就抠吗?不是,他有时候很大方,但是动用人民的血汗钱,他不得不抠。
1941年5月,新四军军部在盐城召开各师供给部长会议,刘少奇在会上讲话,说:“全军7个师,三师人最多,花钱却最少,应该学习他们的经验。”
经验只有一条,就是三师指战员说的:黄师长是“铁算盘”。
黄克诚住阜宁期间,多次深入调查苏北人民在国民党统治下所受的压迫和剥削,我党建立政权后群众承受的负担。他不断教育部队,人民是我们的父母,吃的穿的都是人民的血汗,不能忘本。他经常把群众承受的军政负担一笔账一笔账地报给大家听,要大家节约开支,珍惜民力。
黄克诚为减轻人民群众的负担费尽了心思。他把三师军服的上衣去掉翻领改成直领,又去掉口袋;帽子去掉围圈;裤子由宽大的中式裤腰改为西式小裤腰。这样,积少成多,节约了不少布匹。
他发现,打篮球在场上奔跑,鞋子容易坏,于是号召全师干部、战士,打篮球时脱掉鞋子,赤脚上场。有一次,师政治部主任吴法宪穿着布鞋打球,黄师长看到了,当场叫他脱下鞋子。阜宁县至今还流传一句歇后语:“黄三师”(盐阜人民将黄克诚领导的新四军第三师亲切地称为“黄三师”)打篮球——赤脚奔。
黄克诚在阜宁盘算如何减轻苏北人民的负担,毛泽东在延安也在盘算如何减轻全国各个抗日根据地人民的负担。中国共产党的战略家毛泽东为全党全军制定了两大政策,一是精兵简政,二是开展大生产运动。两大政策传达到苏北,黄克诚如获至宝,雷厉风行,精兵简政扎扎实实,大幅度减少了军政开支;大生产运动搞得轰轰烈烈、有声有色。党政军民机关利用工作之余、部队利用战斗间隙,不但帮助农民耕地、栽种、收割,还自己开荒长粮食、养猪、种菜、磨豆腐,纺纱织布。在机关和部队带动下,全苏北广大农民掀起开垦荒地、多长粮食和家家纺纱、户户织布的热潮。工商业迅速发展,阜宁县益林镇的民营工商企业和新四军第三师、盐阜行署兴办的利民公司、丰民公司、大和公司等工商企业如雨后春笋,茁壮成长。益林市场空前繁荣,被誉为“苏北的小上海”,创造了烽火弥漫下的经济奇迹。
人民负担减轻了,生活改善了,部队、机关供给好转了,尽管如此,黄克诚师长那把“铁算盘”没有丢,三师部队和苏北党政机关厉行节约、艰苦朴素的作风没有丢。黄克诚规定,党政军民机关人员在苏北各县开会、出差,自带口粮,一律不予招待或另行报销。他提倡吃糙米、杂粮,以瓜菜代口粮。他指示各部门,一切军需物资、生活资料、卫生用品的发放,都要有严格限制。对违反者,必加追究。人民群众看在眼里,深受感动。阜宁县著名士绅庞友兰是清朝举人,当过民国政府官员,政治阅历颇深,他感慨地说:“新四军上上下下都爱国爱民!”,“部队首长吃穿还不如中等老百姓。”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如一人,终于打败了侵略者,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今天,国家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已达小康。尽管如此,各级党政机关和广大党员、干部仍然要传承当年黄师长的“铁算盘”精神和新四军的艰苦朴素优良作风。其道理是浅显的:一、你用的钱都是人民群众的血汗,你铺张浪费,甚至将民脂民膏揣进腰包,人民群众还拥护你吗?你这个江山还坐得稳吗?二、振兴中华任重道远,万里征途才迈出几步,现在就贪图享受,还有什么斗志?大业半途而废,千百万革命烈士的鲜血岂不白流?几代仁人志士的心血岂不白费?三、列强环视,反共反华野心家们亡我之心不死,如果我们执政党脱离群众,我们的政府骄奢淫逸,全国一盘散沙,还有什么抗风险能力?可见,“铁算盘”系着中华民族的命运,艰苦朴素是共产党人之魂。我们要像黄克诚同志那样,把老百姓当成自己的父母,在行使权力和动用财力、物力时要衡量衡量,老百姓同意不同意?“父母”伤心不伤心?
是黄克诚天生就抠吗?不是,他有时候很大方,但是动用人民的血汗钱,他不得不抠。
1941年5月,新四军军部在盐城召开各师供给部长会议,刘少奇在会上讲话,说:“全军7个师,三师人最多,花钱却最少,应该学习他们的经验。”
经验只有一条,就是三师指战员说的:黄师长是“铁算盘”。
黄克诚住阜宁期间,多次深入调查苏北人民在国民党统治下所受的压迫和剥削,我党建立政权后群众承受的负担。他不断教育部队,人民是我们的父母,吃的穿的都是人民的血汗,不能忘本。他经常把群众承受的军政负担一笔账一笔账地报给大家听,要大家节约开支,珍惜民力。
黄克诚为减轻人民群众的负担费尽了心思。他把三师军服的上衣去掉翻领改成直领,又去掉口袋;帽子去掉围圈;裤子由宽大的中式裤腰改为西式小裤腰。这样,积少成多,节约了不少布匹。
他发现,打篮球在场上奔跑,鞋子容易坏,于是号召全师干部、战士,打篮球时脱掉鞋子,赤脚上场。有一次,师政治部主任吴法宪穿着布鞋打球,黄师长看到了,当场叫他脱下鞋子。阜宁县至今还流传一句歇后语:“黄三师”(盐阜人民将黄克诚领导的新四军第三师亲切地称为“黄三师”)打篮球——赤脚奔。
黄克诚在阜宁盘算如何减轻苏北人民的负担,毛泽东在延安也在盘算如何减轻全国各个抗日根据地人民的负担。中国共产党的战略家毛泽东为全党全军制定了两大政策,一是精兵简政,二是开展大生产运动。两大政策传达到苏北,黄克诚如获至宝,雷厉风行,精兵简政扎扎实实,大幅度减少了军政开支;大生产运动搞得轰轰烈烈、有声有色。党政军民机关利用工作之余、部队利用战斗间隙,不但帮助农民耕地、栽种、收割,还自己开荒长粮食、养猪、种菜、磨豆腐,纺纱织布。在机关和部队带动下,全苏北广大农民掀起开垦荒地、多长粮食和家家纺纱、户户织布的热潮。工商业迅速发展,阜宁县益林镇的民营工商企业和新四军第三师、盐阜行署兴办的利民公司、丰民公司、大和公司等工商企业如雨后春笋,茁壮成长。益林市场空前繁荣,被誉为“苏北的小上海”,创造了烽火弥漫下的经济奇迹。
人民负担减轻了,生活改善了,部队、机关供给好转了,尽管如此,黄克诚师长那把“铁算盘”没有丢,三师部队和苏北党政机关厉行节约、艰苦朴素的作风没有丢。黄克诚规定,党政军民机关人员在苏北各县开会、出差,自带口粮,一律不予招待或另行报销。他提倡吃糙米、杂粮,以瓜菜代口粮。他指示各部门,一切军需物资、生活资料、卫生用品的发放,都要有严格限制。对违反者,必加追究。人民群众看在眼里,深受感动。阜宁县著名士绅庞友兰是清朝举人,当过民国政府官员,政治阅历颇深,他感慨地说:“新四军上上下下都爱国爱民!”,“部队首长吃穿还不如中等老百姓。”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如一人,终于打败了侵略者,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今天,国家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已达小康。尽管如此,各级党政机关和广大党员、干部仍然要传承当年黄师长的“铁算盘”精神和新四军的艰苦朴素优良作风。其道理是浅显的:一、你用的钱都是人民群众的血汗,你铺张浪费,甚至将民脂民膏揣进腰包,人民群众还拥护你吗?你这个江山还坐得稳吗?二、振兴中华任重道远,万里征途才迈出几步,现在就贪图享受,还有什么斗志?大业半途而废,千百万革命烈士的鲜血岂不白流?几代仁人志士的心血岂不白费?三、列强环视,反共反华野心家们亡我之心不死,如果我们执政党脱离群众,我们的政府骄奢淫逸,全国一盘散沙,还有什么抗风险能力?可见,“铁算盘”系着中华民族的命运,艰苦朴素是共产党人之魂。我们要像黄克诚同志那样,把老百姓当成自己的父母,在行使权力和动用财力、物力时要衡量衡量,老百姓同意不同意?“父母”伤心不伤心?
以身作则,不令而行
古人说得好:“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黄克诚同志言行一致,他要求部队珍惜民力,总是从自己做起,日常生活厉行节约,爱护公家一钱一物,从不大手大脚。部队发给他的毛巾,他剪成两块,一条当成两条用;发给牙膏,他退回去,用廉价的牙粉刷牙。他和指战员一块吃大锅饭、大锅菜,不让后勤部门为他开小灶。有时伙房给他加个炒鸡蛋或豆腐,他还批评炊事班。阜宁县的老党员、老干部、新四军老战士至今还传颂者黄克诚许许多多廉洁自律的故事。
司令还啃冷烧饼 黄克诚初到阜宁时的职务是八路军第五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940年11月一天,下午两点多钟,黄克诚和警卫员风尘仆仆,骑马路过王桥小街,看到一家烧饼店炉子上有几个冷烧饼,觉得肚子饿了,就下马买了几个烧饼蹲在路边吃着。在路边开中药店的王右仁医生看在眼里,对邻居说:“你看,八路军啃冷烧饼充饥,连开水都不向老百姓要,真是纪律严明不扰民啊!”就从茶壶里倒了两碗水送过去。黄克诚连忙站起来说:“谢谢!谢谢!”吃完烧饼,警卫员把碗送还药店以后,请示黄克诚:“司令员,现在去益林呢?还是回大东庄呢?”(大东庄是八路军第五纵队司令部驻地)黄克诚说:“去益林!”王右仁呆了: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黄司令?!于是,“八路军司令还啃冷烧饼”,很快传遍了四乡八舍。笔者写到这里,想起司马迁在《史记》上写的一句话:“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当今世界,许多政治家和名人喜欢作秀,可笑的是,他们今天出镜、见报,明天就会被网民、读者拆穿。黄克诚同志从不标榜自己,却声誉载途、有口皆碑。人,还是本色、诚实为好啊!
师长交房租 抗战时期,部队和机关经常转移,临时借住老百姓的房子。人民群众以此为荣,从不收房租。1943年4月,粉碎日军第二次大“扫荡”以后,阜宁环境比较安定,三师师部在孙西庄驻了一年多。黄克诚师长住在一户老百姓两间房子里,一间堂屋是办公室,西厢房是卧室。黄师长用部队发给自己的津贴交房租,房东执意不收。师部转移之后,房东夫妇发现西厢房空小柜子里有一个红纸包,包着一张5元抗币和一张纸条。纸条上写着:
黄克诚同志言行一致,他要求部队珍惜民力,总是从自己做起,日常生活厉行节约,爱护公家一钱一物,从不大手大脚。部队发给他的毛巾,他剪成两块,一条当成两条用;发给牙膏,他退回去,用廉价的牙粉刷牙。他和指战员一块吃大锅饭、大锅菜,不让后勤部门为他开小灶。有时伙房给他加个炒鸡蛋或豆腐,他还批评炊事班。阜宁县的老党员、老干部、新四军老战士至今还传颂者黄克诚许许多多廉洁自律的故事。
司令还啃冷烧饼 黄克诚初到阜宁时的职务是八路军第五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940年11月一天,下午两点多钟,黄克诚和警卫员风尘仆仆,骑马路过王桥小街,看到一家烧饼店炉子上有几个冷烧饼,觉得肚子饿了,就下马买了几个烧饼蹲在路边吃着。在路边开中药店的王右仁医生看在眼里,对邻居说:“你看,八路军啃冷烧饼充饥,连开水都不向老百姓要,真是纪律严明不扰民啊!”就从茶壶里倒了两碗水送过去。黄克诚连忙站起来说:“谢谢!谢谢!”吃完烧饼,警卫员把碗送还药店以后,请示黄克诚:“司令员,现在去益林呢?还是回大东庄呢?”(大东庄是八路军第五纵队司令部驻地)黄克诚说:“去益林!”王右仁呆了: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黄司令?!于是,“八路军司令还啃冷烧饼”,很快传遍了四乡八舍。笔者写到这里,想起司马迁在《史记》上写的一句话:“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当今世界,许多政治家和名人喜欢作秀,可笑的是,他们今天出镜、见报,明天就会被网民、读者拆穿。黄克诚同志从不标榜自己,却声誉载途、有口皆碑。人,还是本色、诚实为好啊!
师长交房租 抗战时期,部队和机关经常转移,临时借住老百姓的房子。人民群众以此为荣,从不收房租。1943年4月,粉碎日军第二次大“扫荡”以后,阜宁环境比较安定,三师师部在孙西庄驻了一年多。黄克诚师长住在一户老百姓两间房子里,一间堂屋是办公室,西厢房是卧室。黄师长用部队发给自己的津贴交房租,房东执意不收。师部转移之后,房东夫妇发现西厢房空小柜子里有一个红纸包,包着一张5元抗币和一张纸条。纸条上写着:
房租5元请收下,少了一点,很抱歉。
黄克诚
房东夫妇四目相对,感动得久久说不出话来。
黄克诚赔钱 1945年春,三师师部驻南窑村。一天早晨,正在薄雾笼罩的田野上跑步锻炼身体的黄克诚,突然在一棵柳树前停了下来,他透过深度近视眼镜,目不转睛地盯着树干,原来树干上少了一大块皮。“可能是战马啃的。”他自言自语地说。回到师部一查,果然是战马啃的,而且是他的小红马啃的(这匹小红马是一位老战友刚从日军手里缴获过来赠送给黄克诚的,很调皮)。黄克诚历来对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总是严肃处理,这次发生在自己身上,更是毫不含糊。他立即叫马夫小李查明,那棵柳树是本村朱立殿老汉的,他拿出两块钱(部队发给他的津贴),叫小李赔给老乡,叮嘱小李“一定要给朱老汉赔礼道歉!”朱老汉不但不收赔款,还找黄师长说理:“新四军打日本鬼子,连命都不顾,我树上少一块树皮,算得了什么?日本鬼子杀人放火、抢东西,要不是你们来了,我这把老骨头早打鼓了……”老汉流泪了。黄克诚赔款不成,但一直记在心里。8月份,黄师长离开阜宁指挥两淮战役,临行时托南窑村村长把两块钱转交给朱立殿老汉,并附上一封亲笔信:
朱大伯:
新四军纪律严明,损坏老百姓一草一木都应赔偿。5个月前,我的小红马啃了你的柳树皮,两块钱赔款请你务必收下。
新四军纪律严明,损坏老百姓一草一木都应赔偿。5个月前,我的小红马啃了你的柳树皮,两块钱赔款请你务必收下。
黄克诚
……
阜宁人讲黄克诚的故事,恐怕一天一夜都说不完。笔者去年6月,为庆祝建党90周年,曾到羊寨镇单家港村访问一位86岁老人孙其华,他说:
我是1942年参加新四军的,三师师部驻在我们羊寨的孙何庄,我帮助师部机关在废黄河大堆上开荒种地。那天黄师长也来了,同志们个个劝他:黄师长,你很忙,体质又不太好,回去吧。师长说:“上自毛主席,下至伙夫、马夫,大家都劳动,我有什么理由不劳动呢?我号召你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我反而不动手,坐享其成?”师长沉思了一会,又说:“自己说过的话,自己却带头违反,还像一个领导者吗?!”这句话说得很慢,声音很低,好似自言自语,我都不大听得懂,问师部干部,他们告诉我,这是黄师长在自警自律。
孙老讲的故事,震撼了我,黄克诚同志这几句话,一直在我耳际回响。我们现在的领导干部,作报告都说得挺好,要是他们都像黄克诚那样,言行一致、以身作则就更好了。遗憾的是,有些领导干部把秘书写的稿子拿上台读一通,那是教育别人的,自己并没有受到教育;自己参与制定几个“不准”、几个“严格禁止”、几个“坚决反对”,那是让别人廉洁自律的,自己并不执行;叫别人警钟长鸣,自己却麻木不仁,甚至灵魂出窍了。
鲁迅先生说过:“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黄克诚同志1945年9月离开盐阜区,已经整整67年;1986年12月逝世,距今25年有余。斯人远去,楷模长存。黄克诚同志的光辉形象永远活在盐阜人民心中,永远活在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心中。
把黄克诚同志那句话重复一遍,作为本文的结束语:“自己说过的话,自己却带头违反,还像一个领导者吗?!”
但愿这句话如同话剧《李自成》中的暮鼓晨钟,振聋发聩,跨世纪长鸣。(作者单位:中共阜宁县委党史工作办公室)